中国救援队跨国驰援缅甸地震灾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导语

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突发7.9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应急机制,先后派出两支救援队伍驰援灾区。此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体现了国际社会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

一、快速响应:分秒必争的生命驰援

1. 首支队伍火速集结,千里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后仅24小时,中国政府即派遣首支救援队82人,携带20余吨通信、搜救、医疗设备和应急食品,于3月29日上午乘国航包机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当日16时许抵达仰光国际机场26。救援队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及应急总医院的专业人员组成,涵盖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和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

2. 第二梯队增援,强化救灾能力

为应对复杂灾情,3月30日晚,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118名队员携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及634件套装备物资,搭乘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从北京启程,赶赴缅甸内比都。队伍配备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和野战医院系统,可独立开展72小时高强度救援。

二、专业力量:科技与经验的深度融合

1. 顶尖团队与先进设备协同作战

此次救援行动中,中国派出的两支队伍均以“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认证资质”为基准,装备水平国际领先。首支队伍携带的医疗设备可满足灾区紧急救治需求,第二梯队则进一步强化了搜救能力,尤其是搜救犬分队和破拆设备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废墟下生命探测与营救效率。

2. 实战经验赋能高效救援

中国国际救援队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参与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等20余次国际救援行动。此次队伍中多名队员曾赴尼泊尔、土耳其执行任务,其丰富的跨国救灾经验为缅甸行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国际合作:共筑人道主义防线

1. 中缅协作,畅通救援通道

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全程协调救援行动,并与仰光省首席部长梭登在机场共同迎接救援队。马珈强调,中国将全力支持缅甸救灾,队伍将直接奔赴受灾最严重的曼德勒地区开展搜救。缅甸政府为救援队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物资快速抵达一线。

2. 多方力量联动,展现国际责任

除政府救援队外,中国云南医疗救援队也于3月29日从昆明出发,增援灾区医疗救治。民间组织及企业同步捐赠物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方位救援网络。

四、挑战与展望:灾后重建任重道远

1. 灾情严峻,救援难度升级

缅甸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严重,加之余震频发,搜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救援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快速定位重灾区,并搭建临时通信基站保障指挥调度。

2. 长期援助计划初现雏形

中方表示,除紧急救援外,后续将协助缅甸开展灾后重建,包括基础设施修复、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等领域合作。中国商务部正与缅方协商援助资金及技术支持方案,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灾合作。

结语中国救援队此次跨国驰援,既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球灾害应对提供了“中国方案”。从快速响应到专业救援,从政府主导到多方协作,中国以行动诠释了大国责任,也为中缅友谊写下新的篇章。未来,国际社会需进一步强化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安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