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就不能给个同等公平的机会给中部?
【本文由“星辰大海路上的腹黑兔”推荐,来自《湖北综合实力在那摆着,过去国家一直不扶持,照样是沿海克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观察者网用户_1302689
湖北的国家投入不少了,50年的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武大、华科、武测、武汉长江大桥,6-70年代的二汽、襄樊轴承、葛洲坝、丹江口水库电站,8-90年代的神龙汽车、长飞光纤,......
80年代武汉与上海类似,上交经费太高,经济停滞,落后于广东,直到90年代末,国家对武汉开始重视起来,武汉才开始又一轮发展。
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发展首先是中央的支持,其次才是当地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比如鄂尔多斯就有煤炭优势,宁波有海港优势,广东有接近香港的优势,温州有做生意的传统,...
这都什么时候的事了,你怎么不说抗战时武汉转移了多少工厂到大后方。要说政策支持也得从改开说起,那时候大家都一样穷。最早开放的4个特区加14个城市都是东部的,都先发优势了,我们认了,毕竟教科书都说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共同富裕,为啥后来又先搞西部大开发了。中部呢,中部崛起最晚提及,到了国家级新区大批发19个了,中部才争取到2个,连东北都不如。
所谓的中部崛起,除了极少数城市“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和“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剩下的就是一个画大饼都懒得画的笑话。林彪死后,83年武汉铁路局被撤,85年百万大裁军裁掉了武汉军区,三峡电站建在湖北,电给了东部,(除了国家拿走的)收益给了重庆。南水北调,水源下游区最受影响,从不知旱灾为何物的江汉平原都发大旱了,结果“荆汉运河”不做考虑。
2016,武汉曾经的纳税第一大户武钢被并入宝武集团,5万武钢人下岗。知道八九十年代国家优先保障供应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优势吗,不要说自己出了钱的,谁愿意把工厂建在缺电缺水这种不受政策照顾的地方。武汉站台规模最大的武汉站才可笑的11台20线,武汉天河机场也一样,前10的客运量和靠后的航线数量,都是流量大于规模的存在。这几年湖北建铁路,基本都是自己出资9成,能不能建还得另说。湖北这些年严重缺电,但大畈核电站至今建设受阻。
说到工业大项目被驳回,还有哪个地区数量上比得过中部?以前要牢守18亿亩耕地红线,现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那时候同样生产假冒伪劣闻名的河南和浙江,为什么河南被打压了而浙江被默许了。近10年新批的上市公司,仅长三角的沪苏浙就占4成以上,东部占约7成,东部一路开绿灯狂飙,优势一直在叠加,还藏富于民。和东部比,中部的城市大多“虚胖”,同样的GDP,但可支配财政收入少。
不要说湖北也在拿转移支付,我们宁可不拿这笔钱,何况人均转移支付谁也比不过西部边疆地区。国家堆积了多少资金和政策到西部,为什么成都还是没能显著的和武汉拉开差距,西安甚至还不如郑州和长沙。这些年了,难道就不能给个同等公平的机会给中部。中部GDP全国占比逐年下跌,已经跌的连西部都不如了。
2024年,中部的山西甚至成了全国唯一名义GDP负增长的省份。7普显示,中部6省流出4000多万人口,比其他人口流出省份流出的总和还要多的多。中部人口流出最少的山西省也比东北流失最多的黑龙江省要多。趋势如此,后发优势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