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造新词威胁俄罗斯,这样翻译就行了?

今天,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一条国际新闻:

特朗普称对普京“非常生气” 威胁对俄石油征收“二级关税”

特朗普30日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话采访时威胁俄罗斯:如果他与俄方无法就停止在乌克兰的流血冲突达成协议,并且认定责任在俄方,那美国将对所有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征收“二级关税”。

可是,什么是“二级关税”?是税率提高了还是对俄罗斯出新税种了?有“三级、四级关税”吗?

可惜,大多数中文报道只完成了英文新闻的翻译任务,并未对这一关键概念稍作解释。

实际上,“二级关税”是从英文“secondary tariffs”直译而来,而“secondary tariffs”是特朗普前几日威胁委内瑞拉时发明的新概念。

在美国对外政策中,“secondary sanction”是既定概念,常常译为“二级制裁”或者“次级制裁”,制裁的目标是与美国制裁对象保持正常交往的第三国个人与实体。由于“secondary sanction”具有“长臂管辖”的霸道属性,也称之为“域外制裁(extraterritorial sanctions)”。

对“tariffs”情有独钟的特朗普在“secondary sanction”这一既定概念上演化出“secondary tariffs”,这里的“secondary”也不是指关税的级别,也是针对那些与目标国家有贸易关系的第三方。

至此,读者不难发现,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把“secondary”译为“二级”还是“次级”,其实都不利于中文读者理解,最能引起中文读者共鸣的可能是“连坐”这样的概念。

《纽约时报》报道时为了方便英文一般读者理解,不忘对这一概念稍作解释:

......“secondary tariffs,” a label that echoed “secondary sanctions” — penalties imposed on other countries or parties that trade with nations under sanctions. (March 30, NYT)

因此,特朗普威胁对俄石油征收“二级关税”,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俄罗斯,更多的是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第三方国家和企业。

翻译法律文本时,直译常常是谨慎稳妥的策略,确保法律概念精准传达,避免过度解读。然而,面向大众的新闻报道,要换个思路,如果一定要把“secondary tariffs”译为“二级关税”,记得在文中稍微科普一下,解释一下其内涵,这样才算完成新闻报道,否则只是完成了新闻翻译。这是大众传播的题中之意。

无论对外报道中国,还是对内报道世界,很多时候都不能一“翻”了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