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港股救赎:破百亿后的渠道焦虑与资本博弈
近日,三只松鼠发布2024年度财报,以一份亮眼的财报宣告“王者归来”。
根据财报显示,三只松鼠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106.22亿元,同比增长49.30%;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大增85.51%,扣非净利润更是激增214.33%至3.19亿元。
对于三只松鼠来说,这是自2019年突破百亿后,公司时隔五年再次重返“百亿俱乐部”,成功扭转了此前连续四年的营收下滑颓势。
在财报发出后,三只松鼠在A股市值如今仅剩下108亿元,已经较巅峰时期缩水超250亿元的情形下,三只松鼠公开宣布启动H股上市计划,拟募资用于“制造、品牌、零售”一体化战略,加速全球化布局。
1、 营收破百亿的核心驱动力
2024年财报显示,三只松鼠实现营业收入106.22亿元,归母净利润4.08亿元,扣非净利润3.19亿元。
此前,公司只在2019年营收破百亿,2020年至2023年,业绩持续下降,营收分别为97.94亿、97.7亿、72.93亿、71.15亿,一下子扭转了连续4年业绩下滑的颓势。
而三只松鼠重回百亿的核心驱动力,也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是供应链改革,三只松鼠通过“一品一链”战略,在安徽、天津、四川建立集约化供应基地,坚果自主生产比例提升至62%,核心单品成本下降8%-30%,带动毛利率回升至24.25%,同比增长3.95%。
其次,2024年三只松鼠的全渠道发力。线上渠道贡献69.73%营收,约74.07亿元,其中抖音平台增长82%,年货节单日销售额突破1.12亿元;线下分销业务增长超80%,包括收购爱零食的1800家门店后,布局社区折扣店,国民零食店增至296家。
最后,三只松鼠在2024年的产品矩阵也全面扩充,像是坚果类延伸籽坚果系列,包括瓜子、花生等单品的销售都破亿,坚果类总额占据营收占50.52%,约53.66亿元;而子品牌小鹿蓝蓝营收7.94亿元,同比增长35%,并孵化预制菜、咖啡、宠物食品等新赛道。
此次,在业绩重回百亿后,三只松鼠宣布冲刺港股IPO,旨在进行“制造、品牌、零售”一体化战略,加速全球化布局。
根据招股书显示,此次募资金额,部分将用于三只松鼠规划东南亚工厂建设,推动坚果原料直采及本土化生产。目前三只松鼠海外收入仅69.68万元(占比0.01%),亟需资本支持。
并且,三只松鼠可以借助港股提升国际知名度,对标百事系百草味、日本卡乐比等全球零食巨头,摆脱“网红品牌”标签。
在A股市场上,目前三只松鼠的动态市盈率22倍,低于港股消费板块均值(如农夫山泉PE 32倍),H股上市可拓展融资渠道并修复估值。
而港股上市计划是在18个月内完成,但2024年在港股的消费股的平均募资缩水15%,三只松鼠能否克服A股和H股的估值差异呢?
2、 从“代工依赖”到“制造型零售商”
三只松鼠此前因为代工厂模式,多次曝出菌落超标、过氧化值不合格等问题,严重伤害了品牌信誉。
如今,三只松鼠开始从轻资产代工模式向全产业链掌控的深度转型。
包括很多产品如今都是供应链自产,三只松鼠自建肉厂、烘焙工厂,规划七大零食生产基地,自产比例提升至40%,物流半径缩短30%,综合成本下降12%。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24.25%(同比+3.95%)。
而在渠道方面,目前三只松鼠线上渠道依然是重中之重,第三方电商营收占比69.73%(74.07亿元),抖音渠道增长82%,年货节单日直播销售额破1.12亿元。并且,线上以抖音为中心打造“内容大单品”,线下通过并购爱零食、爱折扣切入量贩赛道,构建“D+N”(短视频+全渠道)生态。
还推动了“小而美”经营体,总计248个,不但人效提高30%,管理费用率也下降1.1个百分点至1.52亿元。
零食行业正从“流量驱动”转向“效率竞争”,三只松鼠能否抓住这一波机会呢?
目前,我国零食市场规模达1.4万亿元,但CR5(前五大企业市占率)仅5.9%,行业呈现高度分散化。
而三只松鼠作为“零食行业第一股”,能否接得住行业冲击呢?
像是零食很忙(1.6万家店)、好想来(1万家店)等零食品牌以9.9元低价策略抢占下沉市场,倒逼传统品牌降价。
在零食行业头部企业上,百草味(百事系)联手京东发力坚果品类,而良品铺子、来伊份却陷入亏损(2024年预亏8600万元),行业洗牌加速。且行业竞争已至白热化,在2024年新增零食企业121.5万家。
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只松鼠能否在“大行业、小企业”格局中占据先机呢?
3、 港股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三只松鼠的业绩开始回暖,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包括2024年净利率只有3.84%,远远低于行业对手的平均净利率。
而三只松鼠的代工模式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曾一度引发消费者质疑,严重影响品牌声誉。
此次宣布港股IPO,是三只松鼠全球化野望的起点,如果可以借助H股融资深化供应链壁垒、拓展高毛利品类(如预制菜、咖啡),并有效管控代工风险,三只松鼠或有望打破“零食企业低估值”魔咒,重塑“国民零食巨头”地位。
但在零食行业“低价内卷”与“品质升级”双轨并行的竞争格局下,三只松鼠能否持续优化成本、拓展高毛利品类(如预制菜、咖啡),将是其在港股市场获得认可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