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熬过震后第一夜,“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3月28日,一场强震席卷缅甸中部,震中曼德勒、首都内比都等地满目疮痍,数千家庭陷入绝境。灾难发生后不到24小时,中国集结多股救援力量,从陆空多路抵达缅甸灾区,成为首批驰援缅甸的国际救援队伍,这无疑为震后的缅甸带来了更多希望。

500

3月29日在缅甸曼德勒拍摄的救援现场。

强震后的不眠之夜

地震之后的艰难比想象的要多。

28日晚,震后的夜幕降临,本该喧嚣的仰光街头却弥漫着一种异样的紧张。强震之后的这个夜晚,没有人能够安心入睡。

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的余震预警,如同一把无形的刀,悬在每个人心头。这座热带城市的夜晚变得异常焦灼,成千上万的民众宁可忍受户外的蚊虫叮咬,也不敢返回可能随时倒塌的家中。公寓楼边的空地上,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

回到公寓房间后,记者仔细地检查起屋内的安全隐患——墙体有没有裂缝?吊顶是否完好?当发现客厅的吊灯松动后,记者立刻向公寓管理处报修。为防不测,记者摆出一排倒置的玻璃瓶,这是国内编辑部同事传授的土办法——如果半夜发生强烈余震,玻璃瓶倒地的声响能够及时将人惊醒。床边,备好了饮用水、压缩饼干、手电筒和急救包,就像每一个经历过地震的人那样,做好最坏的打算。

入夜已深,公寓楼下那家平日安静的酒吧突然热闹起来,居民正涌入其中。人们在这里,显然不是为了狂欢。酒吧老板将音响音量调至最大,震耳欲聋的音乐似乎是为了压住人们内心的不安。服务员告诉记者,很多住在高层的居民不敢回家,宁可在低矮的酒吧里通宵达旦,共同渡过忐忑。

这样的“狂欢”也是短暂的。作为一座还在实行宵禁的城市,强震后的仰光市政供电时间锐减至每日仅有4个小时。凌晨1点,一切重归寂静,灯光熄灭。在窗边俯瞰这个城市,只有远处的大金塔依然灯火通明,像一座金色的灯塔,在黑暗中给予人们一丝心灵的慰藉。

500

夜幕中的缅甸大金塔。陈晓阳摄

第二天一早,市民们在加油站外焦急等待。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囤积燃油似乎是他们能想到的自保方式之一。

手机里,记者加入的各种灾情交流群不断闪烁新消息,和大家一样,频繁开关数据流量和Wi-Fi,生怕失联。“5分钟前曼德勒又有余震”“仰光有震感”……这些零散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灾后社会的真实图景。

震后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但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共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中国救援队来了!

震后第二天,晴空万里,仰光国际机场地面上翻腾的热浪已令人不适。而北边的内比都、曼德勒等地,39摄氏度的最高温炙烤着满目疮痍的废墟,无情的高温给当地救援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缅甸正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3-5月平均气温高达35摄氏度以上,尤以曼德勒地区最为酷热,这无疑给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带来了多重考验。

500

3月29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

由于强震导致内比都、曼德勒等地机场毁损,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采取了“陆空接力”的方式,分批直达灾区腹地。北京时间29日上午9时许,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无人机等应急救援物资,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落地后即赴内比都参与救援。

北京时间9时30分,16名来自中国蓝天救援云南队的精锐队员从云南瑞丽口岸出境,他们携带个人防护装备、医疗急救包、发电照明设备和破拆工具等专业城市地震救援装备,在抵达缅甸木姐市后展开救援工作。

北京时间29日上午,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救援队赴缅甸实施国际救援。由中国应急管理部组建的专业救援队乘包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直赴缅甸展开国际救援行动。按照统一部署,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灾区,这支队伍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人员组成。

500

3月29日,中国救援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 陈晓阳摄

直达救援现场并非易事。内比都机场的航空管制塔在地震中倒塌,机场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地时间29日下午抵达仰光国际机场的中国政府救援队伍,不断协调和确认内比都机场的落地情况,希望能尽可能缩短前往灾区的时间。然而,往返内比都和曼德勒的所有航班取消,直接导致救援队伍拟降落内比都缩短救援时间的方案未能实现。

“灾情比预想的更为严重”

当地时间29日12时许,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小组发布最新消息,全国地震死亡人数为1002人,受伤人数为2376人,失踪30人。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

在强震后的第一夜,记者从多地受灾民众处了解到,当地救援人员只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能够接触到的被困者提供有限的水和食物。“我们需要更多专业设备和人手。”内比都一位满脸倦容的当地救援人员通过社交软件告诉记者,“灾情比我们预想的更为严重”。

500

3月29日在缅甸曼德勒拍摄的倒塌的建筑。

内比都当地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受强震影响,大量消防站设施遭到严重损毁。部分加油站设备已无法正常运转,救护车面临燃油匮乏的困境,这进一步延缓了救援进度。震后第二天,仰光社会面总体平稳,但对未知的恐惧,正导致记者站周边加油站开始大排长龙。

曼德勒作为缅甸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此次强震中大量文化遗产受损。包括曼德勒皇宫、摩诃牟尼佛塔等古迹佛教建筑也在地震中受损或坍塌。地震中的文化遗产损失,同样令人叹息。

“尽一切努力帮助灾区”

震中曼德勒是华人主要聚集地。强震发生后,缅甸各地华人自发组织起一系列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纷纷号召将仰光的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运送至灾区。仰光—内比都—曼德勒高速公路是缅甸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强震已导致部分路段坍塌。救援力量竭尽所能,开辟小道,尽力打通连接灾区的生命通道,救援车队不停穿梭其间。

多家在仰光的中资企业也发挥所能,打开渠道,为当地受灾民众和救援队伍发放饮用水和食物,并通过紧急调配大批抗生素、止血药、消炎药等急需医疗物资,向周边受灾群体直接提供。

 “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帮助灾区同胞和当地灾民”,一位在仰光参与运送物资的华人志愿者对记者说道。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裳。

500

3月29日,蓝天救援队车队从云南瑞丽口岸进入缅甸救援。

面对严峻的灾情,缅甸当局明确表示“准备好接受国际援助”。中国救援力量义无反顾地奔赴第一线,用行动诠释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截至发稿时,中国救援力量已在重灾区展开救援工作。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救援力量正在源源不断地驰援缅甸,为这场跨国救援行动注入强大动力。

缅甸民众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看到中国救援队的到来,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谢谢中国朋友,你们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邻居”“中国朋友注意安全,平安凯旋”。缅甸媒体也以“中国速度”等为关键词,报道中国救援力量的高效行动。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缅甸领导人敏昂莱的慰问电中提到的,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深厚。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