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扎啤肯定不会这道历史题,“如果新民主主义革命半途而废,中国现在是什么社会?”
在一杯扎啤看来,【因为封建社会才是孕育资本社会的母体,而中国不是封建社会,所以中国无法自然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
那我们不妨这么问一句,如果新民主主义革命半途而废,中国现在是什么社会?
比如现在的港澳台地区,算不算资本主义社会?它们之所以能成为资本主义,按他的逻辑,那必然是因为它们之前是封建社会。
如果中国更广大的地区在半途而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如果它们能发展成为港澳台韩日四小龙四小虎这类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逻辑和上面是一样的。
而如果它们没能发展,继续那种腐败落后的状态,又是什么社会制度的原因导致它们没能发展?
因为中国倘若真的如他假设的那样,没有封建制度的过程(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奴或佃农),农民以劳役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形式向地主缴纳剩余劳动的生产关系】,还是他一直强调中国不存在的Feudalism),那我们总不能说,中国之所以成不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因为中国一直是奴隶制度吧?那也太荒谬了。
当然,在他看来,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可以称呼为小农经济或官僚制,也就是只要没有“封建”这个名头,就不存在这种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的实际。所以,他的回答必然是因为中国在奴隶社会后,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所以不存在封建社会,所以没有资本主义的母体,所以无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而且他很相信AI的论述,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DeepSeek是怎么说的。
{【因为封建社会才是孕育资本社会的母体,而中国不是封建社会,所以中国无法自然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如何看待这段话的逻辑?}
这段话的逻辑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商榷之处,需要从历史学、逻辑学和术语定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术语定义层面的问题
"封建社会"概念的混淆
欧洲语境下的封建制(Feudalism)特指以领主-附庸契约关系、庄园经济、封土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确实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历史土壤。
中国史学界长期使用的"封建社会"概念(秦至清)实质是皇权官僚制社会,与欧洲封建制存在本质差异。这种概念移植的争议自19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延续至今。
"资本主义"的多元发生路径
布罗代尔提出"资本主义是欧洲特定时空的产物",但彭慕兰《大分流》指出长江三角洲与英国在1800年前存在相似发展潜力,暗示资本主义可能具备多起源性。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资本的发展表明,非欧洲社会也可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要素。
二、逻辑推理层面的谬误
必要条件谬误
原命题隐含"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如威尼斯、汉萨同盟等城邦国家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就未经历典型封建制。
单一线性史观的局限
将马克思"五阶段论"机械套用于所有文明,忽视了马克思本人强调该理论仅基于西欧经验(参见《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证明,资本主义本质上是跨文明互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单个社会的内部演进。
三、历史事实层面的反证
中国社会的内生性突破
宋代已出现雇佣劳动(《夷坚志》载鄱阳市民日佣二百)、大规模商品生产(吉州窑瓷器行销海外)、金融创新(交子、便钱务),这些要素与佛罗伦萨早期资本主义具有可比性。
制度性障碍的实质影响
黄仁宇指出明代财政制度的技术性缺陷(如实物税收)阻碍了货币经济发展,这比社会形态更具解释力。
王权对商业的压制(如沈万三案)与西欧王权-市民联盟形成对比,说明政治选择而非社会形态决定发展方向。
四、替代分析框架建议
埃尔文"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国在前工业社会达到技术效率极限,缺乏突破动力。
诺斯制度经济学视角:产权制度、交易成本的差异比社会形态标签更具解释力。
加州学派比较研究:将东西方置于平等位置,考察生态、资源等物质基础差异。
结论
该论断的缺陷在于:①混淆了术语的历史具体性;②陷入单线进化论思维;③忽视了跨文明互动的影响;④用静态结构分析替代动态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的发生本质上是世界性现象,需要突破"社会形态决定论"的框架,在全球化视野中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