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播放!00后UP主用宿舍电脑,打开军迷心中的“刘慈欣经典”
文 | 酸梅汤
排版编辑 | 复制人写手
以适配的工具滋养创作力,对新人而言是一种更稳妥的成长方式。
谁也没想到,一位小时候和妈妈玩“过家家”的00后创作者,现在竟然可以和累计票房80亿+的院线导演相提并论了——他就是B站UP主小铁片片片(下文简称小铁片)。
四年前,本科在读的小铁片用ARMA3游戏编辑器(游戏《武装突袭3》)改编了刘慈欣的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之后他将作品上传至B站,瞬间引爆平台,并且接到了专业影视公司和刘慈欣相关团队的联讯。
△ 梦开始的地方
△ 2021年,小铁片就自己用ARMA3做出了这种效果
△ 第一集爆火后,小铁片写下的创作手记(点开看大图)
目前,小铁片在B站上发布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合集总播放量将近2000万。
△ 《全频带阻塞干扰》至今已更新了12集,在B站的播放量为1994.4万
最近,“管虎导演将执导电影版《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消息流出,很多网友自发地把这件事跟小铁片的名字放到了一起。
△ 知乎网友在评论电影项目时主动Cue到了小铁片
这无疑给了小铁片很大鼓励,他也直接感受到了“先进创作工具”带给新人的机会。
坦克阵里,士兵们镇定地迎接炮火猛攻;
△ 第一集《坦克集群钢铁对冲》
碧空中,做好坠落准备的飞行员划出孤勇弧线......
△ 第三集《北京上空壮烈空战》
当悲壮的氛围透过屏幕,传递出IP特有的情绪感染力,我们足以看到小铁片的故事解读能力、编剧二创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而最后一点自然是他能实现影像化的关键。优秀的文本创作者很多,但是想脱颖而出,“技术能力”是“杀手锏”。
日前,极客电影(ID:geekimovie)与小铁片做了深度沟通,请他分享个人的成长经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工具的使用心得。
聊天过程中,他时常会流露出一种新人创作者特有的紧张和羞涩,而这份情绪之下,是难得的挚诚与坚持。
回顾小铁片的成长历程,从他幼年与母亲的互动,到高中在艺术家获得佳绩,再到考入影视专业、自制作品和出演校内舞台剧,他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好玩儿”,可以感觉到,他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和享受创作本身, 正是这一特质推动了他的作品出圈。
从“一人成军”到“超级个体”,再到如今的“百人团队”, 小铁片的经历很值得当下年轻创作者借鉴。
01 出发:乐于边捡装备边讲故事的玩家
我是先看到《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故事,后来才知道这是刘慈欣写的。
小铁片的头像灵感来自于他在路边看到的一个零散的铁板,不知这块铁板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他开始以“小铁片片片”作为网名。
△ 小铁片的社交媒体头像
2021 年2月,宅在宿舍的小铁片突发奇想,决定要改编《全频带阻塞干扰》。
他本身出自军人家庭,又酷爱《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这个故事对他有天然的吸引力,好像为他量身打造一般。
彼时,就读于大连某学院戏文专业二年级的他,本身就有一些戏剧创作理论基础和自制作品经验,加上有了想法就去做的性格,小铁片很快投入状态,开启了文本创作。
可是鉴于原作过于宏大,并且受到技术的限制,他设想的很多内容在游戏中根本拍不出来,只能不断给剧情做减法。
就此,他选择了“二创”的方式,借鉴原作的世界观,制作独立的单元情节,设置新的角色和故事线。这对于没有大型影视制作经验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既不容易走偏,又能锻炼他叙事能力的路径。
△ 小铁片在“全频带”小说世界观基础上做了二创
于是,小铁片开始用游戏编辑器ARMA3展开制作。
在此之前,他曾用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其首部系列动画《三天之内》,这部作品在首集发布的第二天便播放量过万,给当时粉丝数不到三十人的他带来了极大的鼓励。
△ 小铁片用ARMA3制作的《三天之内》画面效果
以此方法,小铁片可以更熟练地进行游戏录制与剪辑,不到五天便完成了《全频带阻塞干扰》的第一集。作为资深CS(游戏《反恐精英》)玩家,小铁片非常懂得如何诠释对战画面,这极大增强了人物动作细节的精细度。
△ 同样技术制作的《全频带阻塞干扰》第一集
小铁片的父亲是军工从业者,所以该集剧情灵感来自于他的父亲。 由于背景真实,先是引起了广大军迷朋友的热烈讨论。
△ 军迷群体反响强烈(点开看大图)
作品通过细节满满的设计和流畅的镜头调度,给予了更多非军迷观众极佳的视觉体验,逐渐出圈。
2021年7月,《全频带阻塞干扰》第三集上线,作品的热度登上了新高峰。 该集在B站播放量近200万,评论多达8000+ ,让小铁片体验到了“火”的感觉。而这一条条留言直接给小铁片打足了气,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 第三集上线后的观众评论(点开看大图)
我在公交车刷手机,然后吃瓜吃到了自己头上,我刷到了很多人在讨论《全频带阻塞干扰》。
而且没想到,登上B站账号,每隔两分钟评论就显示99+,很多都是期待续集的,我很开心。
更让他激动的是,2022年7月,刘慈欣相关团队通过平台发现了他,并间接向他传递了大刘本人的认可,这对于只是默默一个人创作的小铁片来说,简直是惊天大礼包,给了他很大的激励。
他也更加确定,只要用心打磨作品,一定会被期待的人看到;即便是在宿舍用简单工具做出的短片,也会得到欣赏与回馈。
时间来到2024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小铁片开始使用更高级的工具,他用虚幻引擎全流程制作了第十一集动画,大幅提升了作品的水准。
△ 从 第十一集《最后的人民海军》,小铁片开始用上了UE
2025年3月8日,小铁片发布了第十二集《接班人》,上线两周就斩获了近百万播放量。时隔一年更新,画面皮肤和光影制作更加细腻,镜头调度也更纯熟了。
△ 第十二集《接班人》的画面和镜头调度都更加成熟
至此,从改编IP剧情,到独立制作与发布作品,再到升级叙事品质。小铁片一个人跑通了制片全流程,点亮了创作道路上的技能树,为他日后搭建团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想起这段努力摘得果实的经历,是敢想敢做的劲头,支撑小铁片越走越远。
而他在创作中如此有行动力,也和自身热爱探索和攻克难关的性格息息相关,这同样可以从他喜欢玩游戏和研究游戏工具的行为中看出来。
同时,他很明确自己的诉求,并且不受外界影响而动摇。 或许机遇就是会留给有清晰自我认知和目标的人,没多久,惊喜如约而至。
02 升级:从个人到流水作业,开启「团队大作战」
创作体量变大后我慢慢发现,什么都想自己一个人来做的话,是一定会掉头发的。
对于故事的热爱,贯穿小铁片从小到大的生活。
幼年,他陪妈妈玩角色扮演游戏;初中,独自鼓捣游戏编辑器,做小人儿玩“赛博过家家”;高中,参演戏剧拿了第一名;报考大学,立志报考编导专业。
十几年来,“讲故事”都是小铁片离不开的快乐源泉。
在他看来,创作中的自己可以率性而为,感受简单而纯粹的开心。
本科毕业后,小铁片放弃了稳定工作抛来的橄榄枝,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专业,攻读研究生,以进一步精进自己的能力,他明白“我需要先有充分的输入,才能有好的输出”。
而在这个过程里,基于关注度的提升,小铁片的创作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他亦仿佛进入全新的游戏副本,展开不同的打法。
闯关的主角从自己单打独斗,变成了带队向前。
△ “孤独”了很久的小铁片,终于组建起自己的团队
先说音频。最初的作品里,音频都是小铁片自己一点点上网搜索、整理后剪辑而来,后来有一些粉丝自愿发挥所长帮他配音,发展到现在,他已组出一百多人的配音团队。
还有一位粉丝本身就是配音导演,平常会组织大家练声。他们还专门做了个小程序,实时同步分工情况,每条音轨做完进行上传,后面就有人接力。
再说剧情,早期曾有军迷在小铁片的评论区留言,小铁片会根据他们的建议,把剧情调整得更合理;现在,他有了一个内容团队,会组织有军迷粉丝在QQ群里做故事校订。
同时,小铁片还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平台联系到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做材质绑定、建模等工作,最后统筹整理,力争作品精益求精。
有了伙伴的支持,小铁片经常感到很幸运:“看他们做的时候我也在跟着学。”
从宿舍里一个人、一台机子,到团队分工完成一集动画,小铁片显然经历了由小作坊变成流水线的变化。他明白,一个人能做的总是有限的。 必须要放手,才能有更多的进步,在和团队伙伴的磨合中,小铁片逐渐更新了自己的工作习惯。
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学会所有的技术。
他逐步找到的一个平衡点,继续操刀自己擅长的领域,其他的部分则交给更擅长的伙伴,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当然,随着创作体量的扩大,团队的试错成本也大大增加。为此,小铁片认为,他要更好地胜任组织者的角色,更好地展开前期磨合工作。
以往,他是想到哪儿就从哪儿干,现在他会与团队对其颗粒度后再开工,更系统化地进行统筹,制定详细而准确的计划,让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
对他而言,万事有很多种解法,
当我发现如果这么做会造成麻烦时,就会倒推着自己去改变。
毕竟,规模制作步入正轨后,他可以助力更多类似的年轻创作者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03 立足:优先坚守自己的创作初心
有人在期待你的作品,是一件非常牛X的事儿!
观众喜欢和期待,无疑是对创作者最大的鼓励,小铁片亦然。
时至今日,他都会戴着一条吊坠项链,是他去年在戏剧《俄耳甫斯》中主演角色的配饰。 看得出来,尽管演出完成后的好几个月,小铁片依然沉浸在那个故事中。
△ 让小铁片珍视不已的吊坠
戏中,他出演的角色是一位作家,但是因为过度运用AI而丧失了原创力,最终身败名裂,甚至害死了妻子。
△ 小铁片的《俄耳甫斯》谢幕照(他特地挑了一张看不到脸的照片)
这位作家好像是他本人的倒映镜像,即有创作才华,又会使用工具。只是不同的是,舞台上,作家被工具侵蚀;现实中,小铁片始终坚持初心,工具仅仅是助手,他不会重复作家的命运。
他很清醒,现阶段自己最需要什么,所以在面对关注带来的种种诱惑时,也能果断拒绝,做减法,给创作建立一种屏障,让自己的热爱保持纯粹。
不能盲目合作,因为那样会让作品内容受限,导致观众流失,无异于竭泽而渔。
当下,小铁片仍然认为,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在剧院演出时,台下观众的对视与笑蹙,可以助他看清自己的表演效果;在发布作品后,他收到的评论留言,也是他最好的镜子。
他像集宝一样读着这些反馈:
有人非常认真地给我列出了五条意见,真是太好了,我一定努力改进。
更令小铁片动容的,是他与观众在看见彼此之时,所映照出的光芒。
有一次,小铁片收到一篇长文致谢,来自一位仅聊过几句后就大半年没联系过的粉丝,那是一个爱看他作品的高三学生,考上理想的985之后前来报喜。
自己的作品可以对屏幕之外的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显而易见,通过创作,小铁片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更激励了他人实现目标。 这既是小铁片全身心创作故事所带来的回馈,也是粉丝努力的成果,更是大家共同在屏幕内外合力完成的“作品” 。
接下来,小铁片计划在《全频带阻塞干扰》中设计常驻角色,勾连起不同的故事线,拓展作品的内容维度,同时他在酝酿原创项目,在科幻题材外,大胆尝试传统文化题材,努力拓展创作的边界。
热爱并坚持创作,不仅爱得深、爱得久,还懂得爱的技巧 ——这可能就是小铁片如今可以和管虎导演被同时提及的原因。
尽管他本人很谦虚,提到希望有机会跟管虎导演多学习; 但毋庸置疑的是,之于创作,他的探索和成长路径值得青年创作者们借鉴,不管是尝试熟悉的的题材,还是使用擅长的工具,抑或是与他人合作,都是健康且积极的。
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小铁片”,让我们感受到青年创作者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