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国企裁员不裁“高管”?

但凡聊到央国企裁员,朋友们总会问:

“为什么央国企不裁高管,只会裁职场一线打工人呢?”

是好欺负?专挑软柿子来捏?

曾经和一位退休的国企老领导聊天,无意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一直记忆尤新——

“其实,上头的领导比谁都想裁掉这些高管,尤其是一些业绩平平、不作为的高管”!

可现实总是打脸,咱们看到的、听到的,几乎裁的都是普通员工。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不裁高管?或者确切的说,为什么很少裁高管!

咱先从源头说起:高管的任命往往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央国企的高管任命谁说了算?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没错,这些高管的任命天生就带着行政色彩,甚至带有“准公务员”的属性。

裁掉高管远非企业自身独立闭环,涉及更高层级的审批。

与此同时,央国企的高管任期内,考核目标不只是收入、利润等经济效益;

更有就业稳定、政策落实等社会效益!

裁掉高管,可能会导致政策延续性打破、政策执行落空,影响面太广。

接下来,咱再算一笔账:裁掉高管的风险和成本到底有多大

先看成本——

和普通员工一样,裁员总归要有补偿金吧!

虽然高管薪酬高,但高管人数占比低,哪怕全部裁掉,整体成本削减效果也非常有限。

例如,一家拥有5万人的央企,高管可能就十几人,薪资总额估计不足企业人力成本的1%。

相比之下,基层员工规模庞大,裁员的边际效益可能更高。

再来看风险——

裁掉高管通常会涉及高风险的解约条款,比如股权激励等长期绑定机制。

一般而言,裁撤高管的法律风险要远远高于普通员工。

高管“能上不容易下”:自己裁自己可能吗?

这一点,不只是央国企,很多大型企业都存在这个现象。

一家企业的“游戏规则”大多是高管制定的,包括裁员政策,毕竟他们有更高的话语权。

政策的制定者总归还是要先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吧?

人性使然。

另外,这几年国资国企改革确实也取得很大成效。但高管“能上能下”的机制尚且不够成熟。

很多央国企依然存在“职务终身化”,高管“能上能下”的退出渠道不够通畅。

最后,咱回到央国企“稳就业”的社会属性

不同于民营企业,央国企承担着“稳就业”的社会职能。

大规模裁员或者裁掉高管,很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甚至群体事件。

基层员工数量庞大,裁员不太容易引起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而高管群体虽小,但裁员敏感度高。

毕竟,某些高管代表的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企业的形象和门面。

现实中,对于高管,一些央国企往往通过提前内退,或内部调动,而非主动裁员,规避舆论风险。

还记得去年针对央国企推出的管理者“末位淘汰机制”么?

的确,已经能感受到国资国企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然而,“裁员不裁高管”本质是行政化管理与市场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并非一朝一夕!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