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老照片的张冠李戴(连载之九)
这个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养肥了一大帮靠流量活着的历史作家。这些粉丝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大V二V,往往并不去下功夫读书阅档求得甚解,而是整天忙着抄袭洗文,以讹传讹,胡编乱造,这就必然要造成特别泛滥的历史人物的张冠李戴。
下面这些错讹的老照片及其注解,全部截图自网络(对过于花哨的部分做了裁剪)。
———————————
(一六一)
这不是谭曙卿,这是何应钦。
这才是谭曙卿,北伐战争中的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北伐结束后的新一军军长。
(一六二)
这不是龙云,这也是何应钦。
(一六三)
这不是张发奎,这还是何应钦。
(一六四)
这不是刘戡,这仍然是何应钦。
(一六五)
这不是胡若愚,这是龙云。
这才是胡若愚。
(一六六)
这不是王家烈,这也是龙云。
(一六七)
这也不是王家烈,这是新疆王盛世才。
这才是王家烈,曾经贵州的土皇帝,黔军桐梓系首领,二十五军的军长。
(一六八)
这不是唐淮源,这还是盛世才。
(一六九)
这不是冯安邦,这才是唐淮源。
(一七〇)
这也不是冯安邦,这是宁都起义后红五军团的主要领导赵博生。
(一七一)
这还不是冯安邦,这是宋希濂。
这才是冯安邦。
(一七二)
1939年9月的长沙,要不要穿厚棉军服戴狗皮帽子?请果粉回答。
基于这幅老照片生成的煽情故事,也是有多个版本的。
虽然有N多版本,但清一色全是国民党军少年兵抗日打鬼子的。
其实,这幅老照片,是有说明文字的,请看:
看到了吧,这是国民党军的小兵没错,但这既不是1939年长沙会战中的抗日小兵,也不是1942年云南远征军中的抗日小兵,这是内战中的国民党军小兵。
所有的历史创作家在基于此图发文时,不约而同地全部剪去了该图的说明文字。这好理解,保留了这些文字,他们的臆造天才还怎么发挥呀。
(一七三)
这不是彭杰如,这是卫立煌。
这才是彭杰如,随程潜、陈明仁起义后曾任人民解放军五十三军军长的彭杰如。
(一七四)
这不是胡宗南,这是孙立人。
(一七五)
这不是胡琏,这还是孙立人。
(一七六)
这不是罗广文,这才是胡琏。
这才是罗广文,曾经的十八军军长,第四、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官。
(一七七)
这不是王天锡,这是覃异之,黄埔二期毕业,曾任青年军二〇四师师长、五十二军军长的覃异之。
没能找到真的王天锡的照片。
(一七八)
这是哪个没能认出来,但这绝对不是李默庵。
这才是李默庵。
(一七九)
这不是王世和,这是邓演达。
这才是王世和。
(一八〇)
这张图(镜像了)也是传得很火的,各大媒体炒作得比比皆是,包括某些官媒。
基于这同一幅老照片,除了上图这桂军女兵的版本,还有川军女兵和滇军女兵的版本。当然了,相信还会有更多版本的。
甭管哪个版本,除了“美国战地记者罗伯特拍摄”这句,所有的标注全是假的。
该照片出自《珍藏卡帕 Robert CAPA》(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第180页:
该摄影集中,对这幅老照片的注解:
CHINA. April 7, 1938. Man decorating female student volunteer with captured Japanese grenades.
看到没有,那是台儿庄战斗结束后——注意,是战斗结束后——的4月7日,一个不知姓名的女性志愿者,也许是想体验一下感受,也许就是为了好玩,在一名军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模仿奋勇队壮士们的样子,穿上军装,戴上钢盔,披挂了手榴弹拍下的照片。
被赋予悲壮煽情故事的老照片,真实的情况,就和邓小姐这样的戎装体验照完全的一回事儿。说得不恭一点,那不过就是摆了个pose,做了个秀而已,没有任何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内容。
(待续)
——————————
治史,谁都不敢保证不会出错,即便史学泰斗,也不敢保证回回正确。但出错和出错又不一样,有的是认真考据后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偶然的误判,有的是为了流量而全无良心的胡诌八扯。以上所列,九成以上属于后者。
辨识未必准确,欢迎纠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