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信贷政策,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
文 | 雾满拦江
(01)
今天一觉醒来,人社部丢出一颗重磅“福利炸弹”:
——个体户、小微老板们,最高能贷1000万,稳岗扩岗支持来了。
不少人一看这数字,差点没把手机砸了,激动得鼻孔都在冒金光。
这年头贷点便宜钱可不多,但等等,慢着。
你以为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很可能是命运伸来的一只手,在下你这盘经济大棋。
——这世上总有些政策,解决的,是你根本没意识到的问题。
它背后藏着的,不是钱,而是人性。
(02)
中国有1.25亿个体户,还有数千万小微企业,撑起了中国经济最细密的“毛细血管”。但这些企业,有个共通的生存之痛:
——贷不到钱。
银行看见小微老板就像见了债主的亲戚,避之不及。不是不想借,是查不动。
一家小企业,银行要花几周背调成本,搞不好还要探访、访谈、看三代。几十万家企业一上来,银行算一算账,成本太大,利息还不够背调成本的,妥妥坑爹。
于是聪明的银行选了另一条路:借钱给大企业,搞定几家,今年的kpi就完成了。
——小微企业只能自生自灭,明明有点子、有机会,却因一张借不到的钞票死在黎明前。
说到底,原因还是成本和风控策略。
(03)
那这一回,政策到底有啥区别?
额度上调只是表象,把“人”纳入支持范围,才是风向变了。
过去讲支持小微,其实是支持法人企业——西装笔挺的那种,办公司注册登记一应俱全。
可那群提着菜篮子跑市场的、站夜市卖烤肠的、摆摊修手机的,这些个体工商户们呢?
他们一直是金融世界的幽灵,没人搭理,没人扶持。
这一次,政策直接点了他们的名:来,哥也给你点光。
——这不是送钱,是给了他们一个“身份”。经济的暗区,终于开了盏灯。
(04)
再香的政策也有刺。
第一:道德风险。
低利率+高额度,吸引的可不仅是创业者,还有一群算盘珠子转得飞快的投机客。
他们不想创业,只想套利,甚至搞点“贷了就跑”。
这就是经济学讲的逆向选择,能借到钱的,反而不是最该借的人。
政策里说“风险可控”,其实就是:我要设计个连我妈都猜不透的风控系统,防你来捣蛋。
像那个天才数学家,设计了个看似无解的谜题。看起来疯,但他才是全场最冷静的人。
(05)
第二:僵尸企业问题。
有些企业,早就成了“树桩子”,不长叶也不发芽,你浇再多水它也不回春。
但识别这些企业,需要花大价钱。
怎么判断它是真的病了,还是装病骗药?这不是政策能一刀切的事。
这考验的是执行者的眼力、心力,还有一丝丝的运气。
——这不是制度漏洞,是现实泥潭。
(06)
那别的国家怎么搞?
美国有SBA贷款,日本有政策金融公库,德国有KfW。
他们也走过弯路,翻过车。现在算是摸索出三大秘诀:
一,筛人得准,别乱发饭票;
二,各方共担风险,谁都得疼点;
三,有入口就得有出口,不能让企业永远赖在政策奶瓶上。
这些经验,不是教材里读来的,是一个个真金白银换来的。
(07)
归根结底,政策和人生一样:
——不是讲理,而是讲平衡。
市场有分配的高效,但也有盲点。
政府来插手,不是拆机器,是帮它除锈。
就像拍集体照,你说总有人眨眼?不怕,有人自有办法。
怪问题,要用怪办法。
(08)
对个体户和小微企业来说,这是机会。
但是:
钱是借的,不是送的。债务如刀,握好了开山立业,握不好切了自己。
别被低利率冲昏头脑。
就像那个练了两年功夫的妻子,回头收拾暴力老公——武力是一把剑,关键在谁的手里。
机会不会成就你,使用机会的方式才决定你的命运。
(09)
宏观来看,这政策反映了一件事:
中国经济,正从“靠大靠重靠快”的旧船上,跳到“靠小靠轻靠活”的新船上。
这是成长的阵痛。
你不能总住在父母家,也不能总仰望BAT。
世界属于那些站在街角、用双手打拼的人。
而这个政策,或许就是对他们的回应。
——你值得拥有被看到的权利。
(10)
政策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它最终是否奏效,不取决于新闻标题,而取决于你怎么用它。
真正重要的,不是政策本身有多慷慨,而是它能否真正疏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毛细血管",激活经济的微观活力。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执行者的责任,以及市场主体的理性。
让自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送给每一个小微企业主的话。政策给了你机会,但如何用好这个机会,还是看你自己。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