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吊牌在二手平台被炒至300元,电商平台被店家利用广泛引流,沦为假货帮凶?
最近,近日,始祖鸟吊牌在二手平台被炒至300元的消息引发热议。
据网易财经的相关报道,在电商平台中,搜索“台州鸟”、“顶级”等关键词会出现多家售卖始祖鸟仿制品的店铺。这类商家为规避商标侵权,通常避免直接说品牌名,而是以“鸟家”、“鸟牌”、“鸟衣”替代,并以“原版开模”、“台州直发”、“1:1复刻”、“刺绣原标”等标语来吸引始祖鸟冲锋衣受众群体下单。
这篇报道还介绍了这些售假商家在各电商平台的销售策略,像有的商家在拼多多上,以“无标款”低价引流,商家通过商品详情页不展示品牌Logo,仅展现与正品的细节对比图规避侵权风险。
在淘宝平台,为规避审核,有商家采用变异词,如“始祖家禽”、“鸟家同款”、“始祖猫”等。若消费者想进一步沟通商品细节,客服则会将其引入微信私域沟通。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商家通过“拍A发B”模式(展示正品图,发货为仿品)欺骗消费者,部分由于交易未通过平台,消费者陷入售后无门的局面。
在抖音平台,商家则会在直播间内使用“工厂尾单”、“原单品质”、“茑家”、“顶奢版本”等话术暗示假货,主播通常会宣称售卖的始祖鸟高仿冲锋衣为“顶货”,并通过包装复刻工艺误导消费者认为其产品的户外功能性(如防水、透气性)接近于正品,但实际产品在真实的极端户外场景下往往无法达到宣传效果。后续则引导用户添加微信私域成交。
在小红书平台上,始祖鸟假货销售商一般通过素人及博主发布的“平替测评”种草笔记引流至微商渠道进行销售。商家也会和博主合作,免费寄送仿品,博主则通过拍摄“性能对比”视频,引导粉丝通过评论区链接或私信购买,在话术上强调“性价比碾压正品”,并通过“不支持验货,介意勿拍”规避法律风险。
一位受访的深耕户外装备测评的垂类资深博主表示,始祖鸟的仿品无法真正达到正品的功能性效果,如果消费者因为听信售假商家的虚假宣传,穿着户外功能性不足的服饰到户外,碰上极端气候如极寒天气,服饰保暖及抗风性不足可能导致冻伤甚至危及生命。
但报道也提到,在售假店铺消费的客群大部分都是知假买假,商家则利用电商平台的个人兴趣推荐算法机制实现引流,并精准收割陷入“性价比”虚荣陷阱的消费群体,从而谋取巨额利润。
据了解,有商家通过售卖始祖鸟爆款高仿产品月销量破万,部分商家的累计销售量已达几十甚至超百万。有商家透露,每件仿制品的成本仅为100-200元左右,在加上logo刺绣和吊牌后,售价可以达到200-600元之间,利润空间超过两倍。按照此利润空间计算,以拼多多平台一家显示销量100万件的台州鸟冲锋衣单品门店为例,在不考虑退货、运输、仓储等成本的情况下,其售价258元/件,一件冲锋衣利润为158元,100万件的销量则能获得1.58亿元的巨额利润。
报道还提到,对于平台存在大量的售假店铺和个人卖家,拼多多、闲鱼、淘宝三家电商平台相关部门均拒绝做出回应,但闲鱼平台在网易财经问询后,悄然屏蔽了“台州鸟”三个字的搜索。
只是在调换相关文字顺序兽,仍能在平台上搜出上千家在售的“假冒始祖鸟”服装店铺。
除了始祖鸟,记者还发现耐克、阿迪、李宁、LV等品牌一些畅销款商品的假货也在上述电商平台公然出售,同时近两年一些突然爆火的服装品牌“新贵”如加拿大鹅、lululemon也成为电商平台售假商家的热推款。
虽然近几年,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在大力打击针对知名服装品牌的造假售假行为,但一方面,在暴利的驱使下,相关造假售假链接并未得到遏制。
2024年5月,浙江三门县公安局侦破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3亿元的始祖鸟造假案。裁判文书显示,犯罪团伙以200元成本仿制市价6000元的始祖鸟冲锋衣,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以500元价格销往全国,利润率高达150%。警方最终查获6吨假货,抓获42人,涉及14处窝点。
2024年12月,上海静安警方破获特大跨境销售假冒注册商标案,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
据报道,有消费者据报某网络平台的一家“海外专柜正品”海外专营店网店里购买的多个品牌的服饰均疑似假冒,后经鉴定,涉案商品确系侵权产品。经办案专班调查发现,店铺宣称的“海外直邮”,实际上是通过广西、广东两地的仓储物流基地从境内发货,将仿品运至香港,澳门等地,再以“保税进口”名义回流国内,获取报关单伪装正品,在电商平台规模化销售。
经查证,以匙某、李某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曾多次因违规经营被平台处罚,但其通过不同的关联公司“改头换面”,重新经营,这成为了其“知假售假”主观故意的关键证据。
此外,该案犯罪团伙还利用境外企业对公账户实施资金转移,形成了“境内制假-跨境洗钱”的犯罪链条。
2025年3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披露的(2025)沪0106刑初12号刑事判决书显示,在几个月前上海公安机关侦破的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中,被告人黄某曾某夫妻在淘宝平台上开设三家网店对外销售假冒“始祖鸟”品牌的服饰,涉案商品金额超45万元。
另一方面,据受访的多位法律从业者表示,电商平台之间为了交易流量进行竞争时,有时会对侵权,尤其是知假买假的侵权进行放任,这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但平台当地的监管,又对平台比较宽松,对权利人来说打击的难度就会变大。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强向网易财经表示,“刑事打击难点一个在于假货销售链条隐蔽,电子证据易篡改或灭失。另一个在于主观故意认定难,需证明平台或商家‘明知’售假,取证难度较大。”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游云庭则指出,“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平台的监管以及司法诉讼中,行政监管可能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放低了监管的标准,平台所在地的法院,为保护平台,避免其承担过重的监管责任,在司法侵权的认定上,标准也放的比较宽。如果诉讼可以绕开平台所在地法院进行的,司法实践中,这种平替版,原单品质工厂尾单,以及变异关键词,非常容易被持有公平原则的法院认定为涉嫌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