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东移,背后隐藏着什么?

​俄罗斯战略东移,背后隐藏着什么?

撰文:皆大欢喜

 2025年3月14日星期五

 家人们,今天来聊聊俄罗斯战略东移这件大事,这可是能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磅话题,绝对有料!

地缘布局中的关键支点

南亚战略轴心:印度

俄罗斯和印度在军事合作方面,那关系铁得很。2023年俄印军贸额突破145亿美元,占印度武器进口份额升至72%,创下两国军事合作新纪录。S-400防空系统交付进入最后阶段,印度空军于2024年5月完成第4个导弹团部署,成为首个在喜马拉雅山脉建立该系统的非华约国家尖端武器联合研发有突破,布拉莫斯航太公司2024年6月宣布:成功试射射程提升至800公里的布拉莫斯-NG型导弹,启动高超音速版本研发(目标速度7马赫)获菲律宾等3国订单,实现首次第三国军售。空军引入苏-57与"阵风"战机数据链互通测试。2023-2024财年对俄原油进口量达5300万吨(同比激增51%)卢比-卢布本币结算拓展至贵金属领域:2024年4月完成首笔钯金交易(价值2.4亿美元)能源合作延伸至北极开发:印度石油公司获俄罗斯远东LNG项目15%股权双方共建北极航道监测卫星网络。俄印紧密的军事联系使得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不容小觑,若俄罗斯将战略重心东移,印度极有可能成为其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印度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等问题,俄罗斯强化与印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牵制中国在南亚方向的精力。

东南亚战略楔子:越南

 自中越边境战争后,越南和俄罗斯一直保持着特殊关系。俄罗斯持续为越南提供军事支持与武器供应,帮助越南打造了颇具实力的海空打击体系,6 艘 “基洛” 级潜艇静音性能出色,在南海巡逻时能有效隐蔽自己;12 架苏 - 30MK2 战斗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俄罗斯还对金兰湾基地现代化改造工程提供技术支持,金兰湾地理位置优越,改造后能更好地为俄罗斯和越南的军事活动提供保障。此外,在南海地区的石油开发活动中,俄罗斯公司参与其中,通过支持越南在南海的行动,试图间接影响中国在南海的权益。南海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海上贸易通道安全等至关重要,中国大量的能源运输船都要经过南海海域,俄罗斯借助越南在南海制造事端,确实能对中国形成一定战略压力。

缅甸战略通道

 俄罗斯在缅甸也积极布局。2021 年以来,给缅甸交付了 20 架 “海鹰 - 10” 侦察无人机,还配套建立了仰光无人机培训中心,提升了缅甸的侦察能力。在核能合作上,虽然拟建首座浮动核电站(装机容量 70MW)的协议引发了区域安全关切,但这也体现了俄罗斯在缅甸影响力的扩大。缅甸与中国接壤,俄罗斯在缅甸的动作,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有从侧翼牵制中国的意味。比如缅甸境内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若有俄罗斯参与,可能会改变地区原有的地缘政治态势。

东北亚战略变量:

朝俄互动新态势

 在东北亚地区,朝鲜与俄罗斯的关系出现新变化。虽然 “俄罗斯和朝鲜签订了军事同盟协议” 缺乏确凿依据,但近年来双方互动频繁。从军事方面看,有卫星图像显示疑似有 T - 72B 坦克技术转移,这对朝鲜的装甲力量提升有一定帮助。罗先港的现代化改造工程也在进行,改造后的罗先港能为俄罗斯和朝鲜的贸易以及军事活动提供更好的港口服务。不过,朝鲜与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且朝鲜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俄罗斯要想利用朝鲜针对中国并非易事。

日俄关系能否走向杜金的思路

 俄罗斯著名学者杜金在书中建议俄罗斯与日本结盟,甚至提出可以用归还北方四岛作为诱饵。虽然目前俄罗斯与日本尚未达成此类同盟,但这反映出一种潜在的战略构想。日本与中国在东海、钓鱼岛等问题上存在争端,若俄罗斯与日本联手,将对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空间造成极大压缩。钓鱼岛附近海域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潜在的油气资源,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一旦日俄联手,中国在该地区的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历史经验与战略惯性

 苏联时期的战略遗产对现在的俄罗斯仍有影响。1969 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让苏联在蒙古驻军达到 5 个师,对中国北方边境形成了军事压力。还有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与台湾秘密接触的 “拉普捷夫计划”,解密文件显示有技术转移企图,这些历史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现在的战略决策。

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经济依存度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2024 年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 2448.195 亿美元。这一数据彰显了两国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和合作潜力。在贸易结构中,能源贸易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约占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2024 年,俄罗斯向中国供应了 1.08 亿吨石油,天然气供应量约为 400 亿立方米,能源合作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支撑。

 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人民币在中俄贸易结算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据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透露,目前两国间 95% 以上的贸易结算已采用卢布和人民币进行,人民币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占比更是高达 99.6%。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中俄金融合作的深化,也反映了双方在去美元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

 然而,在合作不断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以备受关注的西伯利亚力量 2 号管道项目为例,尽管该项目对于加强中俄能源合作、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谈判却陷入僵局。其中,气价分歧成为阻碍项目进展的关键因素。俄罗斯希望以较高价格出售天然气,以维护其能源出口的经济效益;而中国则从自身能源成本和市场价格体系出发,对价格有着不同考量。据相关报道,双方在气价上的分歧约为 1.5 美元 / MMBtu。这一僵局的出现,反映出在经济合作中,即使有着深厚的政治互信和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仍需在具体商业利益上进行艰难的平衡和协调。

战略资源分配

 乌克兰战场消耗巨大,北约估算日均消耗 3 万发炮弹。俄罗斯现役部队 60% 都部署在西部军区,远东军区现代化程度仅 45% 部队完成数字化改造(2023 年俄国防部报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乌克兰战场,使得俄罗斯在向东方转移战略重心时,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资源分配不均衡制约着战略东移。

国际格局制约

 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2023 年香格里拉对话显示,美对印太盟友军售额同比激增 43%。美国通过增加军售,加强对印太地区盟友的控制,试图构建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联盟体系。中亚平衡态势也很微妙,集安组织内部对华态度有分歧,哈萨克斯坦拒绝成为反华前沿。哈萨克斯坦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明白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对其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至关重要,这使得俄罗斯在战略东移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中亚地区的复杂局势。

多维博弈前景研判时间窗口评估

 兰德公司预测乌克兰战场胶着状态可能持续至 2026 年,这意味着俄罗斯战略重心东移存在 3 - 5 年空窗期。在这期间,俄罗斯一方面要应对乌克兰战场的局势,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在有限资源下,逐步推进战略东移,时间窗口对俄罗斯的战略决策十分关键。

技术竞争维度

 北极航道开发,俄罗斯计划 2035 年前建 15 个深水港,中俄北极联合科考站也增至 6 个。但高超音速武器合作,“锆石” 导弹技术转让谈判陷入停滞。俄罗斯对 “锆石” 导弹技术十分重视,担心技术转让后会影响自身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双方在战略互信上还是有一定限度。

非传统安全领域

 数字卢布与数字人民币对接试验延期,跨境数据流动谈判中俄在数据本地化要求上存在 20% 条款分歧(2023 年 WTO 文件)。俄罗斯出于数据安全和国家主权考虑,对数据本地化有较高要求,而中国在数据跨境流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双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各有考量。

结论:动态平衡中的战略选择

 当前俄罗斯对华战略呈现 “战术性利用” 与 “战略性戒备” 双重特征。从军事互信来看,联合演习科目还限于反恐层面,没涉及核心战区协同;技术转让上,航空发动机合作项目停滞在 PD - 14 阶段;能源合作政治化,对华油气折扣率比印度低 3 - 5 个百分点。

 未来走势得看乌克兰战事最终解决模式、中美博弈烈度变化以及俄罗斯内部权力结构稳定性。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博弈态势,我们得建立 “三维监测体系”:军事层面,关注远东军区现代化速度;经济层面,跟踪能源定价机制演变;技术层面,把控制造业合作深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俄罗斯战略东移的动态平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占据主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