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首家赴美上市,冲刺“中国版星巴克”!

3月6日,证监会一纸公告,终于将讨论了许久要上市的霸王茶姬推到了台前。

根据证监会公告显示,此次霸王茶姬启动赴美IPO,拟发行不超过6473.19万股普通股,登陆纳斯达克或纽交所。

500

这也揭开了成立超过8年的新式茶饮霸王茶姬,赴美IPO的序幕!

1、为什么会选择赴美IPO呢?

新式茶饮企业近年密集冲击港股,但屡屡折戟: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等头部品牌均因“融资需求大、盈利不稳定”遭市场质疑。港股投资者更偏好科技、医药等高估值赛道,茶饮赛道因“低门槛、高竞争、同质化”被贴上“缺乏想象力”标签。

霸王茶姬赴美上市计划(拟发行6473.19万股普通股)不仅是为了获取国际资本支持,更是借势蜜雪冰城等品牌市值突破的行业热度,加速全球化布局。美股市场对消费赛道的高估值认可度、流动性优势,利于吸引全球投资者,以及对全球化品牌定位的考量,同时规避国内上市门槛限制,是其选择赴美而非港股/A股的核心原因。

500

图源自官博

在美股,更看重增长故事与文化溢价(参考星巴克1148亿美元市值)。更为了避开大量新式茶饮企业冲刺港股导致“内卷”。如今中概股监管压力缓和,且美股对“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叙事接受度更高。最重要的是,上市融资支持美国本土化团队建设,加速“东方茶饮vs西方咖啡”的全球化竞争。

此前,霸王茶姬的创始人张俊杰多次公开喊话“超越星巴克中国”,试图以“东方星巴克”的定位吸引资本市场。

2024年一季度店均销售额54.9万元,单店效率接近星巴克,但星巴克中国拥有8323家门店和更成熟的品牌溢价,双方在营收规模(星巴克中国2023年收入约211亿元)和市场覆盖度上仍存差距。

但冲刺美股依然有不少风险,包括瑞幸财务造假阴影仍在;美国市场对茶饮接受度低于咖啡,需解决口味适配(如减糖与口感平衡);2024年星巴克中国净利润率约10%,霸王茶姬若无法证明盈利能力,高增长故事难持续。

2、霸王茶姬的“逆袭密码”

创始人张俊杰的“传奇经历”赋予品牌故事性:从流浪少年到茶饮新贵,其个人IP强化了“逆袭”叙事。他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2016年全球健康消费兴起)和资源整合能力(科技+消费跨界经验),使其在融资劣势下仍实现快速扩张。

以“茶马古道”为文化IP,从云南辐射全国,差异化定位国风茶饮。霸王茶姬避开低价(蜜雪冰城)与高端(喜茶)的“红海”,选择“0添加、低热量+东方茶文化”的第三条路线。

500

图来自官网

这样的道路很适合如今年轻人的选择,迎合全球控糖趋势,打破“奶茶=不健康”认知;以“伯牙绝弦”等产品绑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标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文化溢价。

2019年进军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利用地理邻近和文化相似性打开市场,首站马来西亚,单店月销最高43万元,验证“中国供应链+本土化运营”模式。2024年东南亚门店超150家,成为区域头部茶饮品牌。

2023年全球门店突破6000家,年均增长超200%,推测采用“直营+加盟”模式快速复制。目前在海外门店超150家,主攻美国市场,试图复制瑞幸的“本土化+资本化”路径。

跟很多新式茶饮不同,不同于奈雪直营模式的重资产压力,霸王茶姬采用“强管控加盟”,包括供应链标准化(原料统一配送);数字化管理(门店运营系统监控);降低扩张成本,2024年新增门店3000家,速度远超行业平均。

3、行业内卷下的选择

新式茶饮国内市场饱和,出海成为必选项。

蜜雪冰城东南亚布局(超3000家店)、霸王茶姬攻美,标志着行业进入“全球化2.0阶段”——从供应链输出(原料出口)升级为品牌输出。

霸王茶姬的“健康奶茶”依赖供应链技术创新(如0添加奶基底研发),未来竞争将从营销战转向“技术+文化”双壁垒构建。港股遇冷倒逼企业寻找新路径:美股、东南亚本土交易所甚至并购退出,将成为新消费企业的多元选择。

500

图源自官网

在业内,行业“9.9元”折扣战压缩利润空间,喜茶暂停加盟、古茗控速“万店”,而霸王茶姬逆势扩张,依赖“势能红利”抢占市场窗口。聚焦“原叶鲜奶茶+国风文化”,效仿星巴克“第三空间”(大店模式、选址贴近星巴克),并通过体育营销(如奥运合作)强化健康形象。

但却有单品依赖风险,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占收入超30%,但轻乳茶赛道被瑞幸、喜茶等围攻,新品“万里木兰”尚未复制爆款效应。

在高速扩张下,员工权益纠纷、加盟商矛盾频发,若上市后合规压力加大,可能拖累品牌形象与估值。

此次冲刺美股,霸王茶姬需向投资者证明“中国星巴克”叙事可行性,但GMV含加盟商分成,与星巴克直营收入不可比,且净利润传闻(传2024年超20亿元)未获官方确认。霸王茶姬的美股IPO若成功,将是中国新消费品牌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

“超越星巴克”不仅是规模竞赛,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若霸王茶姬能持续输出“东方茶饮美学”,或许能在全球消费市场开辟一条“非咖啡”的新路径。但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唯有产品力、文化力、资本力“三力合一”,方有可能实现野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