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秀才之后,基本没有很强的直接变现能力,相当于巨大的投入没有直接回报

【本文由“西方朔”推荐,来自《关于科举,绝大部分人都误解了》评论区,标题为西方朔添加】

  • 云山之枫
  • 也不是的,如果愿意放低姿态,看淡一些,秀才在当地做个私塾教师,或者给富家子弟当家教,混个饱饭养家绝对没问题

秀才的尴尬之处前面没有说到点上。

在古代,即使秀才也需要脱产考,对于普通人,这也是举家族之力在背后才能支持。而中了秀才之后,基本没有很强的直接变现能力,相当于巨大的投入没有直接回报。

如果当私塾先生或家教,固然混个小康没问题,但是只解决个人生话问题,没法直接回报读书过程中的支持,如果面对支持者的冷眼,会十分的难堪。这一点在范进身上有非常好的体现,范进快五十的人,还是秀才身份,面对岳父张屠户的责骂,除了点头外,不敢有任何的违逆。这份难堪,相当有生活啊,想想看,一个人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好歹有了读书的地位,结果二大爷之前支持你家不少,现在二大爷不高兴了,掏粪时可能就冲你骂两句,你也只能陪笑脸,谁叫人过去接济过你,而你现在也只能顾自己的生活呢。

所以这个放低姿态,有时真的很难。毕竟周边人在你身上寄予很大希望 ,还作了投资的,你不能给周边投资人相应的回报.而且大家希望的回报多半并不全是物质的,而是社会地位的。别人接济你家几担米,并不指望你还几担米,而是希望有一天走到路上,能说某某举人老爷或进士老爷,是我家的某某人。这种回报是秀才没法做到的,这才是尴尬之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