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撤大腿”,乌克兰靠欧洲能站稳吗?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3月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结束英国伦敦的“挺乌”峰会,手里攥着十几个欧洲国家的“咱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的保证,风风光光回了基辅。临回家还不忘高调的喊了一句:“与俄罗斯的战争距离结束仍非常遥远”。这话听着,就像是狠狠抽了特朗普一个大嘴巴子。
泽连斯基的喊话瞬间点燃了特朗普的怒火,3日他在“真相社交”上发帖痛斥这是“最糟糕的声明”,警告“美国不会再容忍更久了”,并嘲讽欧洲国家:“这些国家以为单凭自己能震慑俄罗斯?他们到底咋想的呢?”
随后,特朗普政府宣布,停止为新的对乌武器出售提供资金,并正在考虑冻结美国库存中的武器运输。彭博社称,所有目前未在乌克兰的美国军事装备都将暂时停运,包括正在飞机和船上运输的,以及在波兰中转区等待运输的武器。
美国此次暂停的军事援助规模空前。据美国媒体统计,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仅五角大楼就累计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338亿美元的71批军火,包括300多万枚炮弹、数万枚导弹、数千辆装甲车以及31辆M1A1主战坦克。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叫停援助,乌军库存已濒临枯竭——泽连斯基不久前也公开承认“我们几乎没有‘爱国者’导弹了”。
更致命的是美国同步切断了情报支持。此前,美军电子侦察机、卫星系统和“星链”服务为乌军提供了70%以上的战场情报。乌军对俄黑海舰队的突袭、防空系统的部署乃至无人机打击,均依赖美国实时数据。一旦失去这些关键情报,乌军将如同“失去眼睛”,其指挥体系可能陷入瘫痪。
此外,美国国际开发署还终止了帮助乌克兰恢复电网的计划,这对依赖电力生产无人机和弹药的乌军工体系无疑是又一重击。
面对美国断供,欧洲国家在“挺乌”峰会上试图展现“替补”能力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缺陷呢?
首先,欧洲的军事援助与美国存在量级差距。从援助类型上看,美国援助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像“海马斯”远程火箭炮系统、“爱国者”防空系统、F-16战斗机等都是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重要军事装备。而欧洲方面,除了欧盟框架内的援助外,欧洲国家提供的援助份额大概与美国持平,但主要集中在经济、能源以及人道主义援助上。更关键的是,欧洲缺乏独立军事投送能力——英国主导的停火计划明确要求“美国提供空中掩护和监视支持”,而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承认,欧洲防务“仍离不开北约框架”。
其次,欧洲内部矛盾重重。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主张对俄强硬,而法德则更倾向通过谈判妥协。这种分歧直接导致欧盟对俄制裁措施(如第16套制裁方案),仅针对俄罗斯物流、银行和石油存储等次要领域,未敢触及能源出口的核心问题。更讽刺的是,泽连斯基早在2月13日便直言“没有美国,欧洲护不住乌克兰”,甚至被曝试图“出卖欧洲利益”以换取美俄妥协。这种相互猜忌的“塑料团结”,使得欧洲的援乌行动始终停留在“政治表态”层面。
其三,武器库存见底。欧洲国家前期虽已将大部分库存的苏制武器移交乌克兰,但提供现役装备就捉襟见肘。像英国仅剩25辆可部署的“挑战者2”坦克,法国抽调现役部队的“凯撒”自行火炮导致自身战备水平下降。而2023年欧盟曾承诺向乌克兰提供100万发155毫米炮弹,但直到去年3月底,这个目标仅完成了一半。德国曾答应提供400辆防地雷伏击车,第一批本应该于2023年运抵乌克兰,但截至去年4月,德国连一辆车都没有交付。
其四,军工产能滞后:欧盟国防工业产能仅能满足乌军每月弹药需求的30%,且提升产能需至少18个月。相比之下,俄罗斯军工厂正以三班制全速运转。
如果没有美国援助,仅依靠欧洲援助,乌克兰能撑多久?
从数据上看,截至去年12月底,美国账面上的对乌军援总计为1192亿美元,而欧盟为521亿美元。在武器装备供应上,乌军使用的武器装备有20%来自美国,25%来自欧洲,但乌国防部强调美国提供的20%装备能力是最有效、也是最难以被欧洲替代的。
北约前最高统帅克拉克直言,即便欧洲援助总量超过美国,但“没有F-35战斗机、‘海马斯’火箭炮和实时卫星情报,欧洲的支票本改变不了战场平衡”。乌克兰军方评估认为,若美国彻底断供,现有储备仅能支撑到2025年6月,届时乌军将失去远程打击和防空能力,俄军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
更严峻的是,美国暂停的不仅是军火,还有维系乌克兰战争能力的金融生命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乌贷款需美国担保,全球资本市场对乌债券的认购率与美方态度直接挂钩。
泽连斯基带着欧洲的“团结承诺”回到基辅,但冰冷的现实是:欧洲连自己的防空网络都难以完善,遑论支撑一场现代化战争。
欧洲各国“口嗨”“起哄”,无非是想蹭到桌上吃饭,分食乌克兰这块蛋糕。但对于乌克兰的命运来说,现在却正是悬于钢丝之上,靠欧洲“安慰”续命基本不靠谱,再接着抱美国大腿,那等待他们的更是无底深渊。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