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围剿大毛】历史回头看,四股势力,现在还有谁真想打下去?
DS关于“北约围剿俄罗斯”(即所谓“北约围剿大毛”)的格局演变和各方角色,需结合历史背景、地缘政治逻辑以及当前局势综合分析。以下从四股势力(美国民主党/共和党、西欧、东南欧)的动机、行动逻辑及当前态度进行拆解:
---
一、谁是始作俑者?北约扩张的深层逻辑
1. 美国两党共识下的战略布局
北约东扩的根源可追溯至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全球战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均将北约视为维护美国霸权、遏制俄罗斯复兴的核心工具。例如:
- 1990年代克林顿(民主党)推动北约首轮东扩,吸纳东欧国家;
- 小布什(共和党)进一步将北约扩张至波罗的海三国,逼近俄罗斯边境。
- 结论:美国两党是北约东扩的“始作俑者”,其目标是通过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巩固单极霸权。
2. 西欧的被动参与与经济利益绑定
西欧国家(如德法)长期依赖北约安全框架,但更倾向对俄缓和(如北溪项目)。北约东扩初期,西欧更多是追随美国,而非主动推动者。但北约的集体安全机制客观上保障了西欧70余年无大战。
---
二、当前冲突的主导者:民主党与东南欧的“激进派”
1. 拜登政府(民主党)的战略升级
- 拜登将乌克兰危机视为巩固美国领导地位、削弱俄罗斯的契机,通过北约框架协调对俄制裁和军援乌克兰。例如,2024年北约峰会决定延长对俄军事围堵,直接关联拜登的选举策略。
- 民主党推动北约“东翼强化”,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部署重兵,并试图将乌克兰纳入北约体系。
2. 东南欧国家(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的“前线焦虑”
- 波兰等东南欧国家历史上长期受俄威胁(如 ()提到波兰“被大毛反复摩擦”),将北约视为唯一安全保障。其积极推动对乌军援(如波制武器袭击克里米亚大桥),并呼吁北约直接介入俄乌冲突。
- 这些国家的地缘危机感使其成为北约内部对俄“鹰派”代表。
---
三、谁想打下去?各方当前的真实态度
1. 美国民主党:延续冲突以巩固霸权
- 拜登政府需通过“抗俄”凝聚国内共识,并借军工复合体获利。但面临共和党掣肘(如特朗普威胁退出北约)和选民疲劳,实际军事介入意愿有限。
2. 共和党:战略收缩与孤立主义回潮
- 特朗普派系主张减少对北约投入,甚至暗示“允许俄攻击不交保护费的盟友”。若其重新执政,可能大幅降低对乌支持,转向“美国优先”。
3. 西欧:矛盾中的有限支持
- 德法等国对长期战争的经济代价敏感(如能源危机),更倾向外交斡旋,但受制于北约框架和东欧压力,不得不维持制裁与军援。
4. 东南欧:不惜代价的“抗俄急先锋”
- 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将俄视为生存威胁,主张持续削弱俄军力。例如,波兰直接派兵参与俄乌战场,并推动北约在东南欧永久驻军。
---
四、总结:冲突的可持续性与潜在转折
- 真正想打下去的势力:东南欧国家(地缘生存需求)、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经济驱动)。
- 可能转向缓和的势力:西欧(经济压力)、共和党(孤立主义)。
- 关键变量: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若特朗普胜选,北约对俄围堵可能瓦解)、俄乌战场僵局能否突破。
当前局势本质是“美国霸权工具(北约)与俄罗斯生存空间”的结构性矛盾,叠加东欧历史积怨的爆发。短期内冲突难解,但长期取决于美国内政走向与欧洲自主性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