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工装和校服,正纷纷成为国外「古着店」里的昂贵时尚单品

好消息来了。「古着」这种时尚密码,最近又在网上迎来了它的祛魅时刻。

但这回不是因为“假”。

是因为它太真了。

所谓「古着」这东西,不管你玩不玩时尚,可能都大概听过。

它永远是不少潮人的最爱。

500

特别是玩小众的时尚精英,柜子里没几件可能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而这种非凡的吸引力,则来源于「古着」服饰的几个特征:

多年前产的衣服、不再流入市场了、有故事感、有年代感。

早年在日本比较火,叫「ふるぎ」。

或者咱也可以用比较祛魅的方式叫它。

就是老点的二手衣服。

500

也是出于这一点,「古着」的祛魅时刻可就不算少。

前有人发现“古早感“来源于手工伪造,后人惊觉“孤品”源于阿里巴巴批发市场。

不过相比起来,还是这回的时刻比较大。

这几天,就有人在国外看到了这一幕。

于「古着」盛产地的日本。中国石油的工服隆重登场。

500

当人们发现自己比较眼熟的衣服成为了别人的「古着」时,这个奇特的场景,很快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但这种震撼,不是因为“这也能行”。

而是因为你但凡稍微一想,就会发现它居然还真行。

故事感、年代感、稀缺性一个不差。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闻讯而来的人也提供了大量来自海外的证据:

国产工装校服出海当小众单品的例子,不算少。

像是最熟悉不过的军训服装,这回就洗尽汗渍,荣登时尚平台。

500

500

石家庄24中校服的出现,也让国际庄的称号不再局限于调侃。

500

浙江公路的工服,也领先一步用荧光色踩准了当下的风潮。

500

潞河中学的小朋友们可能永远想不到,自己嫌弃的校服能让另一批人神魂颠倒。

500

有人没准会因此想起之前的话题:在之前,国内大量被捐赠的旧衣服,一度覆盖了非洲许多区域。

500

但这次国产皮肤入局「古着」的现象还是不太一样的。

它不是用量大击穿了市场,而是优雅地通过了视觉审美的重重考验。

500

这之中,工服等服饰的实用设计理念自然是主要原因。反正平常咱能看见的工作服装或者背包,基本上没有哪款是不奔着“好穿”“耐造”去的。

这一远渡海外,去掉自身「工作服」等标签,那不就成了高质量「基础款」。

500

比如这明显就不是什么外卖服,是#小众 #撞色 #赛车服 #Vintage。

500

这也并非浦江创新论坛的帆布包,是#小众文创 #极简 #OOTD配饰。

500

而除此之外,校服工装等服装纯色美学也助力它挤进了「古着」赛道。

500

比如据我观察,色调统一的校服在古着店的刷新率就还不错。正如我们青睐美式卫衣一般,国内的学生装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

500

它好搭,还极致体现了 “每一件旧衣服都有故事”的「古着」精神——日本的时尚爱好者们或许会感叹它的超前感,摩挲它上面的暗黄色的沧桑,但却永远猜不到这是来自滨州学院食堂的味道。

500

当然,最具决定性的其实还是logo及看不懂的文字,这点谁也别笑话谁,看见不认识的图标和文字就给自己上滤镜,这是全世界所有人的通病。即便是在哥本哈本,狗头枣也能找到它的知己。

500

类似经典案例为勇闯澳洲的厦航拖孩。

500

和华为的大牌联名。

500

所以对于「古着」领域而言,这无疑是个极具教育意义的机会。

通过这一契机,它算是在人们眼前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拆解。

确实滑稽,但这也是它的本质。

正如我们会在店里看洗标来挑卡哈特的生产年代,期望它来自于一位真实的蓝领工人,老外也会因为买到了张家界志愿者的马甲而沾沾自喜。

这里的从众,在万公里外就是独一无二。

不过一次微小的交换,内容是我们彼此的时空。被因此嘲笑“刻意小众”倒也没什么不好,时尚来源,可不就是距离感么。

来源: 地球人研究报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