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完全同意"折算高速公路免费天数由车主自主使用"的建议
近期关于"将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改为车主自主选择使用时间"的讨论引发热议,这个建议确实体现了政策制定的温度与人性化考量。笔者认为需要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该方案可能引发的系统性失衡。
一、政策改良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该建议的积极意义不容否认。将每年固定的20天免费时段转化为车主自主支配的"通行积分",理论上能有效分流春运高峰车流,缓解"人类最大规模周期性迁徙"造成的交通瘫痪。这种"错峰出行"的思维模式,在解决单一节点拥堵方面确实具有创新价值。
但深层次观察,这种改良方案仍然停留在"头痛医头"的层面。高速公路作为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现行免费政策仅惠及占人口比例不足40%的机动车驾驶人(公安部2023年数据),而占人口多数的非自驾群体却被排除在政策红利之外。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形成了"纳税人出资建设,特定群体独享优惠"的逆向再分配。
二、"候鸟经济"背后的系统性危机,春运期间日均数亿人次的迁徙规模,早已超出单纯的交通问题范畴。这种季节性人口大流动导致的社会成本,需要以全产业链视角进行核算,例如:
(1)城市资源周期性闲置:春节期间一二线城市大量的公共及商业设施停业,资源利用率骤降,却仍需维持基础运维;
(2)物流体系逆向冲击:平常资源和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候鸟迁徙期间,产生大量的逆向需要,对应的物资也需要逆向流动,而这些逆向需要仅仅有几天和几十天不等;对整个系统冲击不容忽视。
(3)能源消耗结构失衡:一方面,鼓励私家车出行虽然对经济的有拉动作用,但其产生的能耗不容忽视,特别是贫油的我国。一辆坐40人大巴和10辆坐4人产生的能耗消耗的差距一目了然。另一方面,私家车虽然不失为缓解候鸟经济带来的交通压力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例如盘活各大公司的交通用车,亦不失为好方式,鼓励私家车出行,不如鼓励公共交通的挖潜和闲置资源盘活更更有效。
三、公共政策设计的代际公平考量现行交通补贴政策存在明显的代际失衡。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燃油税返还等政策持续向车主群体倾斜,而选择绿色出行的群体却在事实上承担着更高的出行成本。这种制度安排与"双碳"战略目标存在潜在冲突,也不符合公共财政的普惠性原则。
四、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分配机制建议建立"公民绿色出行积分系统",实现公共资源分配的范式革新:
基础额度全民共享:每位公民年度享有一定额度等效出行权益,可折算为公共交通权益;
市场化交易平台:无出行需求者可将额度有偿转让,即鼓励绿色出行,增加鼓励使用自由度的同时,也变相为边远地区居民进行转移支付,将金融之水,直接滴灌到需要的人群;
数据治理赋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权属登记、智能合约结算,相比立法调整可缩短政策迭代周期,通过大数据亦可为国家有效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碳足迹精准激励:步行、骑行等零碳出行自动累积额外奖励积分。
这个方案具有多重制度优势:既保留了原有政策缓解拥堵的初衷,又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公共福利的再分配;既契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又能为碳交易市场培育社会认知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有车=有补贴"的路径依赖,使全体公民真正成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平等受益者。
结语:公共政策创新不应止步于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更需要勇气直面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当我们在讨论高速公路免费政策时,本质上是在探索如何实现全民共享的发展红利。与其在现有框架内腾挪辗转,不如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新型分配机制。这或许才是应对"候鸟经济"挑战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