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挤占新疆资源?!从新疆民族构成历史说起~

我估计很多新疆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儿,就是内地人往往将新疆人等同于维吾尔族人。这让很多非维吾尔族的新疆人感到很恼火,在网络上也经常可见为这事儿打嘴仗的。

事实上新疆的非维吾尔族人口占到了一半还多,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全新疆两千多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到了一千万出头,剩下的一千多万则是其他民族,而这一千多万里的汉族人口是八百多万。

而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在北疆的城市中,维吾尔族人口较多的,只有两个城市,即乌鲁木齐和伊宁,至于为什么这两个北疆城市维吾尔族人口较多?这正是下面我要聊聊的。

将新疆人等同于维吾尔族人不仅仅是对新疆其他12个世居民族和现有的46个民族的忽视和不尊重,同时也给了分裂分子以口实——你看,新疆等于维吾尔,维吾尔等于新疆,其他的人都不是新疆的嘛——这样一个等同,就像是将东北人等同于满族人一样荒谬。

500

还有相当一部分汉族人,也认为汉族人口就是新疆的外来人口,挤占了空间和资源,因而认为要解决新疆问题,就应该撤回汉族人。事实上我看到网上流传的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持这种观点,这的确代表了一些人对新疆的认识。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这种观点一开始的立足点,就建立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是对新疆近代历史的是完全的陌生,对新疆,主要是北疆的民族形成情况一无所知。

今天,咱们不聊问题,只聊历史事实,我只想尽量客观的聊一聊,新疆今天的民族构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看完了,你自己判断。同时我要郑重的说一句,文中所有资料均引用自国内正规出版物。

要说新疆的民族构成,就要简单追溯一下乾隆朝重新将新疆纳入版图时期的民族构成,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看清代关于新疆的文字,会常见到这个词,即:“南回北准”。

什么是“南回北准”?

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基本将新疆一分为二(南疆面积更大些),天山以北称之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之为南疆,如果再细点分,还有个东疆,即哈密和吐鲁番地区。南疆和北疆因为天山的影响,水文气候都有很大的差别,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地理环境的不同,必然就会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自然也就会有着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500

(清代新疆地图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清代的南疆,主要都是维吾尔族,而现在的南疆百分之八十二点多也都是维吾尔族,如果算上东疆的吐鲁番、哈密的话,这个比例则接近了百分之九十这,而整个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为百分之十二,也就是说,在南疆,民族构成的变化其实一直都不太大。

而北疆,当时是什么民族呢?准噶尔蒙古人。因为清代将伊斯兰教称之为回教,因而将现在的回族和维吾尔族都统称为回人,区别是,将现在的回族人成为汉回,而将维吾尔人成为缠回。

这就是所谓新疆的“南回北准”民族格局了。

那么准噶尔蒙古是个什么来头呢?

其实说起来南疆的维吾尔族也是有蒙古血统的,我们别忘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四个儿子,搞了个四大汗国,新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属于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上层都是蒙古人,大汗都是成吉思汗二儿子察合台这一系,也就是所谓黄金家族,只不过后来完全伊斯兰化,融入到了维吾尔族中罢了。

而准噶尔蒙古,则并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这一系的,最早和成吉思汗这一系有过姻亲关系。

在清代,整个蒙古是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所谓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大致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当然,外蒙古人民很反感我们这样称呼他们,那我们就按照官方口径叫他们蒙古国吧;漠南蒙古,则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而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部。实际上漠西蒙古的正经名字不叫准噶尔部,而是叫厄鲁特或者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只是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厄鲁特四部分别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

500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大家为什么又常常用准噶尔部来代指整个厄鲁特蒙古呢,这是因为,四部中,准噶尔部最为强大,一连串出了好几代雄心勃勃的大汗,后来灭掉了和硕特部,打走了土尔扈特部——嗯,你一定多多少少知道点东归英雄传什么的,那就是被准噶尔部打跑了的土尔扈特部回来了。

而杜尔伯特部呢?杜尔伯特部与准噶尔部同源,血缘很近,所以一直臣服于准噶尔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漠南蒙古那里也有个杜尔伯特部,但是和漠西蒙古的杜尔伯特部不是同源。

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部打走以后,准噶尔又从杜尔伯特部中分出来一个小部:辉特部,继续凑够了厄鲁特四部。

因此,整个漠西的厄鲁特蒙古,事实上就等同于准噶尔蒙古了。

好,现在让我们对以上内容做一小结,即:清代乃至上溯到明代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新疆的民族构成是“南回北准”——南疆维吾尔,北疆准噶尔蒙古人。(再往上溯?再往上溯是成吉思汗,是耶律大石,是大唐的安西四镇……)

你现在看清楚了,北疆,至少从明代开始算,就一直没有维吾尔族,没有汉族、回族,而且,也没有哈萨克族。

其实如果说北疆一点维吾尔族都没有,也不对,因为准噶尔人也要吃菜,也要吃面,也需要人来种地,但他们不种啊,怎么办?好办,到南疆抓一些人过来种呗——需要说明的是:在清政府将新疆纳入版图之前,南疆的维吾尔人一直是被北疆的准噶尔人统治的——这就抓了一些维吾尔人到伊犁来种地,为什么是伊犁?因为第一伊犁水土肥沃,第二,这是准噶尔人的大本营啊。

这部分被抓来种地的维吾尔人,被称为塔兰奇。在维吾尔语里,什么什么“qi”就是做什么什么的人的意思,塔兰奇就是种地人的意思,所以在民国时期,伊犁塔城那边的维吾尔人还被称为塔兰奇,甚至一度还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民族。不过,这里还要说明一下的是,民国时期的塔兰奇人还并不是当年准噶尔人抓过去的,这个后面再说。

除了塔兰奇,还有没有维吾尔人在北疆呢?嗯……还有一个。

有一个?对,很重要的一个。

这个人叫做阿哈玛特,又被写作玛罕木特,其实就是默罕默德不同的译音。而他则是南疆地区白山派和卓,所谓和卓,也被写为霍加,意为圣裔,即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的女儿的后裔,最初的和卓在新疆传教,一步步取得当时大汗的认可,基本上是“国师”的角色,而后来的和卓们则都成为了南疆地区的宗教领袖。

事实上南疆地区一直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两系和卓,两派也一直不和(其实源头上这两系的始祖也是亲兄弟),准噶尔曾经将南疆的所有和卓都抓到了伊犁囚禁,后来则陆续放回,唯有这个阿哈玛特,不知道为什么始终被囚禁在伊犁致死都没有放走,而这个阿哈玛特有两个儿子,老子死了,儿子继续还是被囚禁着。这两个儿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小和卓布拉尼敦(又译写为波罗尼都)和霍集占。

我们要记住的是:新疆自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乱开始,其后直到阿古柏之乱,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南疆所有的暴乱均出自这一系或者和这一系有关系。

继续说北疆的准噶尔。

既然北疆一直都是准噶尔蒙古,那么你一定会想,现在这个准噶尔蒙古哪里去了?答案是被乾隆干掉了,而且基本干了个精光。

前面说过,准噶尔蒙古几代大汗都雄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不仅往西攻打哈萨克部,往南统治回部,往东呢,往东攻打漠北蒙古,你不要以为大家都是蒙古人就不会开打,实际上漠西漠北两部分蒙古一直是世仇——这也不奇怪,汉族人历史上不也是自己砍来砍去的吗?最近一次被砍败了的那一部分汉族人,至今还窝在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呢。

康熙年间,准噶尔的大汗叫噶尔丹,乘着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入侵的俄罗斯苦战之时,突然在漠北蒙古后面来个个突然袭击,使得漠北蒙古腹背受敌,大败而逃,逃到了漠南蒙古的地盘,噶尔丹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了乌兰布通,乌兰布通在哪里?在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这距离北京也就三百来公里,按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一脚油门就到了的事儿。这显然是摆好了架势要跟清政府干一仗啊。

500

康熙如此牛叉的一个皇帝,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再说漠北漠南两部蒙古那都是大清的小弟啊,哪能看你这么嚣张?最终在乌兰布通击败了噶尔丹,自己也战死了一个副司令。从此以后,准噶尔蒙古和清政府的交手就一直没断过,直到康熙的孙子乾隆,上天突然就给了清政府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呢?就是准噶尔蒙古终于也摊上了草原民族难以解决好的继承人问题。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强盛往往不能持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继承人问题。老的大汗一死,儿子们都要争夺大汗之位,所以每一次汗位传承,基本上就是一顿互砍,砍好了,重新形成力量的平衡,砍不好,往往就是分裂和衰落。

所以你不要觉得中国皇位的嫡长子制度很荒谬,哪怕太子是个傻子也传给他皇位,其实这是有道理的。皇帝个人才能差点其实关系不大,有一套制度和文武大臣辅佐作为保证就不会出问题。

那么准噶尔部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时的准噶尔部的王位继承人和潜在的王位继承人几经砍杀,最终是一个叫达瓦齐的,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取得了汗位。阿睦尔撒纳这个人,清代的史书说他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事实上就是很有能力,但是他在血统上却不如达瓦齐,基本没有继承汗位的可能,于是他就转而帮助达瓦齐夺取了汗位。

但是,阿睦尔撒纳有能力啊,肯定不是久居人下的角色,日子一久,达瓦齐就有点如鲠在喉,觉得这个阿睦尔撒纳是个危险人物,干脆,先下手为强,砍了阿睦尔撒纳再说。

阿睦尔撒纳一看大事不好,带着两万部下就跑了,向乾隆投诚了。

阿睦尔撒纳这个人身世很奇特,他的爸爸是和硕特部的王子,妈妈是准噶尔大汗的公主,但是他老爸最终被他外公给砍了,因为他外公要灭和硕特部嘛。灭了和硕特部后,他外公又把怀着他的妈妈嫁给了辉特部的一个贵族,所以阿睦尔撒纳虽然号称是辉特部的贵族,实际上是和硕特部后裔。历史传说阿睦尔撒纳生下来的时候浑身是血,当时就有人预言,这小子是来复仇的。

没错,他后来的确将准噶尔部引向了灭亡。

乾隆当时一见阿睦尔撒纳来了,这真是灭准噶尔的天赐良机啊。而阿睦尔撒纳也是一心要打回新疆去,极力对乾隆说达瓦齐这小子昏庸低能,荒淫无耻,准噶尔部人心涣散,众叛亲离,有组织无纪律,完全不堪一击。

乾隆是早就想灭了准噶尔了,乾隆这个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终其一生,在很多地方都是拿自己的爷爷康熙当楷模,有意无意的和他爷爷比。他爷爷当年是想灭准噶尔一直没成功啊,现在这么好个机会,正好一雪前耻,完成他爷爷未竟的事业。不过乾隆自诩是贤明之君嘛,所以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一下,就是先要装模作样的征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谁知道满朝的大臣们却和领导不是一个心思,有些人就不大相信阿睦尔撒纳的话,平白无故的跑过来这么一号,可信不可信还两说呢,就算是真的来投降,那也是明摆着要借我大清的手帮他砍人啊。而且老皇帝雍正跟准噶尔交手还吃过败仗,这不保险啊。

500

这时候乾隆的军机大臣,而且是领班的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了——傅恒站出来了,说你们这帮鼠目寸光的东西知道什么?我坚定支持伟大领袖的意见!开打!

于是,5万清军兵分两路,就直奔新疆而来。其中北路大军的总指挥是军机大臣班第,阿睦尔撒纳作为副总指挥兼先锋,没想到这一次出兵,阿睦尔撒纳一路劝降,清兵竟然没干一仗,度假一样就把新疆给占了,看来达瓦齐还真是昏庸无能,众叛亲离,达瓦齐也被活捉,直接押到了北京。不过乾隆倒没把他怎么地,给封了个王,养起来了。

阿睦尔撒纳此时自然是志得意满,心想这大汗的位置终于轮到我了。可是他忘了,乾隆是一点都不糊涂啊。你不是厄鲁特四部吗?那好,我一口气封了四个大汗,你阿睦尔撒纳,只是其中之一。

乾隆根本不会再让准噶尔部坐大,这好不容易从他爷爷砍到现在,乾隆无论如何是不会让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再存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分而治之。

阿睦尔撒纳这下就和清政府彻底翻脸了,拒不承认清政府的任命,终于带着准噶尔部的各个大小汗王们反叛了。而此时,进疆的清军大部分都撤走了,只留了象征性的500人,这怎么打?于是留在新疆的班第,干脆就自杀殉职了。

乾隆立即派大军再度进疆,阿睦尔撒纳却狡猾异常,先是两次诈降,然后不停的骚扰清军,一会儿跑到了哈萨克的地盘躲起来,一会儿又跑回来发动群众再跟清军干,这下终于把乾隆给惹毛了,决意全歼准噶尔部。

我们的历史到了这一段,就开始模糊了,你看很多现在的历史读物,一说到这一章节,往往一笔带过。所以,你要知道这段历史真相,只有看清代人写的第一手资料。

那么,清代的第一手资料究竟是怎么记载的?历史真相又到底是怎样的呢?(预知后续,下回分辨)

作者:半路一把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