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退了阿姨,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我疯了

作者| 木马君

500

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们正式辞退了家里的阿姨,重新过上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听说我辞退了阿姨,身边家人朋友都惊诧不已,立刻脱口问道:

怎么?你们是和阿姨有什么严重的矛盾?

是为了省钱吗?请不起阿姨了?

其实都不是。如果和阿姨有严重矛盾,那也不会让她在我家工作了整整三年。当然也不是为了省钱,毕竟我家最该省的,应该是木马爸爸那些昙花一现的爱好和一屋子破烂吧。

500

前阵子在公号里无意提到,今年不请阿姨了,很多瓜友也都十分好奇。

500

500

家人和朋友都露出一脸无法理解的表情来,那是疯了吗?

毕竟中年人的生活需要三头六臂,如果有一个帮手,岂不是减轻一些负担,为何要没苦硬吃,什么都自己来?

我想了想,决定辞退阿姨是一个缓慢思考,逐渐明晰的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生活方式差异带来的精神内耗。

就像家里有老人同住时一样,虽然他们带来很多帮助,但是也常常因为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的差异,会有小的生活摩擦。

家政阿姨其实也是如此。

我家阿姨每天下午半天(大约5个小时)在我家,主要负责整理日常家务,接小木马放学,做晚饭。所以,本质上她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坦诚说,我家阿姨人品和工作都还不错,她是一个普通本分的中年妇女,来自苏北某个小县城,以前当过出租车司机,后来开始做家政阿姨,为了养家糊口,在大城市打拼多年。

从国内的家政行业水平来说,她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阿姨。

但是,虽然她不差,但是却也未必能契合我们的生活。这就好像,家里的长辈大部分也没有坏心,却还是不能住在一个屋檐下,因为大家的成长背景和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差异。

众所周知,木马爸爸是个德式洁癖,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秩序感极强,同时他又很敏锐,眼里容不进一粒沙子,光是关于家里的日常清洁工作,他就能写出一篇长篇论文。

(不得不说,很多德国家庭都比较“龟毛”,对于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很多条条框框。)

500

当家里多了一个陌生人,她打理着这个家的部分事务,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磨合。

我和木马爸爸已经磨合了快十年,在大部分家庭事务上都有了共识,但是至今仍然偶尔产生分歧。所以,可以想象,当一个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互相不认识的人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份磨合会有多难。

500

举个很细小的例子来说,我们希望小木马放学后,能先把校服(一般是衬衫领带➕西装外套)脱下,换上休闲服,然后再玩。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做什么事就要穿什么衣服,在学校穿校服,在家穿休闲服,出门穿出门的衣服,睡觉就要换睡衣。

但是,对于阿姨来说,这件事很难理解。她内心里会觉得,白天穿好的衣服为啥还要换,就穿着校服玩,也不会怎样啊。

虽然阿姨从来没有当面这么争辩过,但是我知道她其实内心无法理解这件事的逻辑。

当一个员工无法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理解,她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按照老板/雇主的话去做,那就不能持久,也会产生内耗。

于是,过一段时间,当我们不去强调这件事时,慢慢地就松懈了,又打回原形,忘记了换衣服。

然后,木马爸爸回到家,看到穿着校服玩到傍晚的小木马,内心也产生了情绪内耗,因为他也不能理解,已经早就说好的规则,为什么不能主动去执行,而需要隔三差五地去提醒。

500

再比如,我们希望小木马房间能定期(比如每周)做系统性地整理和收纳

小孩子玩的时候,自然是玩具铺得到处都是,简直无处下脚。如果放任下去,很快就会满屋狼藉。

如果他从小习惯了自己的房间混乱无序甚至藏污纳垢,那以后也不会养成收拾整理自己家的习惯。

我们尝试过自己先收拾一遍打个样,然后房间每个位置,每个柜子里放什么都拍照记录好,然后我把这些照片发给阿姨,请她留存,以后定期按照这个模版去整理。

500

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一劳永逸。

事实上,随着时间流逝,收拾房间这件事又被选择性遗忘了

有时我明确出言提醒,今天收拾一下小木马的房间吧,阿姨便收拾了一下,我一看,看上去房间整洁了一些,杂物似乎不见了,但是仔细一看,抽屉里东西的存放完全没有秩序,书本和玩具堆在一起,奥特曼人偶躺在乐高积木中。

于是我明白了,阿姨并不能理解这件事的逻辑,更不能理解收纳的含义是要进行系统的分类,而不是一堆东西全都堆进抽屉里,眼不见为净。

500

到了2024年底,我还在老调重弹,提醒家里哪些东西要收拾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细小的事,比如冰箱内部要定期清理,客厅的主桌上不要留任何物件,沙发上不要摊着衣服,厨房的油污要深度清洁,卫生间的角落和瓷砖缝隙里黑乎乎的积灰要清理掉。。。

诸如此类,都是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马虎一些甚至看不到。

但木马爸爸对于这些细节完全看不下去,于是隔一段时间,他便带着情绪内耗开始自己动手整理和打扫。

500

我常常提醒阿姨这些小事要定期去做,但还是那句老话,当员工不理解这件事,她便没有自驱力,也无法主动去安排和完成工作,一旦我们不去“管着”,过段时间便打回原形。

500

500

你可能想说,阿姨可能只是一时忘了,随手提醒一句不就好了。

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当一个人总是忘记/忽略某件事,其实是内心潜意识里觉得这件事不重要,不必要,不认同。

很多人可能要说,你们是雇佣关系,明确告诉她该做什么,按照什么标准验收不就好了?

我也是在大企业里做过管理的人,这个道理怎么会不懂。

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也尝试过管理方法,比如我和木马爸爸甚至耗费精力,按照我家的习惯,起草了一份家居任务规则书,极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比如冰箱需要多长时间清理一次,厨房应该怎么深度清洁,每个工作的频次,有的工作是每天,有的是每周,还有的是每月,等等。。。

500

当我们这份文档写到第四页时,便决定不用发给阿姨了。

因为越写心里越觉得气馁,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样一份工作任务清单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生活方式。

如果连贯彻一件事都这么难,那又如何能贯彻这份长长的文档?

一个Todo List也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去设置定时提醒和验收标准,而是去改变她的思维。

但是,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谈何容易?!

有趣的是,有时我家阿姨会说大实话,她对我说,你家的活真少,都没什么事干,有时整个下午我都感到无聊了。

我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看着餐桌桌面上散落着一摊小木马的画纸,已经一年多没有系统清理过的衣柜,浅色地毯上有着经年累月的灰,马桶里微微泛黄的尿渍,烤箱的旋钮表面上粘着一层油光,我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

500

其实我并不责怪她,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很多东西,在阿姨看来,我家已经非常整洁有序了,也许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自己对于家居环境的期待,所以,她真的发现不了,到底还要做些什么呢?

用通俗的话来说,“眼里没活”,而这个“活”能否被看到,取决于观察者的认知和眼里的标准。

随着时间流逝,这样的精神内耗一直在默默地消耗我们的能量,我厌烦了三年来,反复去叮嘱和提醒这些琐事,到了去年,木马爸爸甚至一回到家就立刻躲进工作间里,因为他不想在家里直接面对阿姨。

于是,我慢慢得出一个结论,有人帮忙接娃做饭当然好,但是这件事带来的精神内耗可能已经超过了它带来的附加值,那便不值得了。

今年,我希望可以远离一切让我内耗的人和事,所以哪怕会有点伤脑筋,我们还是决定辞退了阿姨。

500

没有了阿姨,生活该怎么办?

我们已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没有阿姨的生活,老实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可怕。

原本我们对于阿姨最刚需的需求便是下午四点多在班车点接小木马,幸运地是,木马爸爸的时间安排相对灵活,他大部分时候可以承担这个任务,实在有脱不开身的时候,我也可以分担一二。

500

陪伴小木马散步的木马爸爸

至于洗衣,做饭和整理家务,这些事并不会让我感到特别困扰。

毕竟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越来越高级的电器,对于体力的消耗并不大,不过是用一用洗衣机,洗碗机,洗地机,都是顺手的事。

500

我最近常常一边听音乐,一边在阳台洗衣晾晒,又或者一边追剧一边做饭炖汤,不仅不觉得痛苦,反而觉得精神挺放松的。

500

至于家里的清洁工作,酒店式公寓原本就有比较基础的保洁工作,当然,这还达不到木马爸爸的洁癖标准,他会继续再做更全面和细致的清洁,我们也会定期做家里各个房间的系统收纳。

500

以前有阿姨的时候,木马爸爸会一边清洁一边心里内耗着:这不该是阿姨做的吗,我现在又在背后默默打扫整理,像个傻子,那我们要阿姨做什么呢?

现在没有了阿姨,我们并没有觉得工作量增加很多,也不用再去想着教育谁,监督谁了,节省了很多精神能量。

500

中年人的生活自然是千头万绪兵荒马乱的,我的生活从早晨一睁眼开始,就开始协调各方人员,来维持一天的运转。

我慢慢发现,当你的生活里多了很多人的参与,你去协调这些人也是一种劳动,会消耗不少精力。

比如以前,阿姨每天都要问我,今天买肉了吗?今晚想吃什么?

我需要和她沟通,今天的晚餐安排,下午从校车点接回小木马后,给他做什么安排。家里有哪些家务需要处理,这周要不要换洗被套,等等。有时我买的食材阿姨不会做,我还要搜一些参考视频发给她。

虽然只是微信上几句话的事,但是沟通也是一种成本,也会消耗能量。

500

现在,如果下班回家晚了,我便煮点水饺面条,如果下班早,我就快快地煮上两个菜,反正丰俭由人,不用和谁商量,也不用提前安排,灵活自在。

只要是我煮的,父子俩都吃得心满意足,从不抱怨。

500

有时看到电视上那些巨富名流的生活,有自己的家政团队,私人化妆师,管家,司机,园丁,理财师,健身教练,甚至私人买手(负责买衣服)。。。

每次看到这些,我完全不会羡慕,反而总是在心里感叹,天啊,生活里有这么多人,活得好累啊。

虽然没有了阿姨,会让我们多付出一些体力劳动,但是也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和精神内耗,这样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了一些。

500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抱怨我家阿姨,我很感谢她三年来的帮助,也不是劝大家都不要请阿姨。只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近来的生活感悟。

2025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沉下心来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喜欢的人。远离所有引起精神内耗的人和事,回归生活本身。

500

点击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