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起风难

5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大娱乐家。

短剧赛道越来越卷,卷着“美学”的同时,技术也没有停歇,AI短剧正在批量化进入市场。

抖音九五二七剧场在春节档上线了首部AI动画短剧《无名特工队》;随后,快手星芒短剧拿出了首部AI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先导片;紧接着,红果也拿出了首部工业级AI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风芒也不甘示弱地在近期推出了中国首部AI东北奇幻短剧《兴安岭诡事》……

500

《玄幻:从拉二胡开始》剧照

各个平台纷纷抢先拿出“首个”话术,争抢AI短剧的头把交椅。

与此同时,从日漫画风到黏土动画,从真人互动到类型多样,相比去年《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短剧代表,进入2025年,AI短剧的呈现效果也有了更长足的进步。

这背后自然是过去一年多来AI大模型所带来的文生视频技术跨越式发展。从OpenAI的Sora展现出的惊人画面生成能力,到快手可灵AI和抖音即梦AI等国内大模型在视频生成领域的持续突破,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内容创作的边界。

500

可灵AI与即梦AI生成案例

不过,当目光从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效中抽离,一种微妙的违和感却始终挥之不去。就像一个精心打扮的机器人,浑身上下透着高科技的光泽,却在试图模仿人类的笑容时,总归差那么一点意思。

违和感的凸显,恰恰道出了当下AI短剧的本质困境——缺乏具有现实感的画面表现,同时也很难通过流畅连贯的镜头运动来叙事。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内容打着AI制作(同时也需要大量人力参与)的标签作为噱头瞬间让人降低了标准,事实上目前大部分AI短剧都很难称得上是及格线以上水准的影视创作内容。

500

《兴安岭诡事》剧照

这当然有大量创作工具依然处在快速迭代的早期阶段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内容制作门槛的降低并不代表着更多好内容会天然出现。就像过去七年里每一代新iPhone都会强调自己的影视级摄像功能,但苹果每一年请名导制作的春节宣传片,在用最新的iPhone拍摄之外,都会在片尾打上一行小字“使用额外设备及软件,经专业编辑”,以提醒观众切勿关于当真。

内容创作行业从来不缺乏趁手好用的工具,但精妙的创意、灵光一闪的设计、从传统中汲取灵感的手法恰恰才是创作最稀缺的部分,而就目前来看,不论长短,这些稀缺的部分终归还是只能由极少数人来完成。

01“炫技”的不同路线

相比于过去一年里真人短剧的狂飙突进,AI短剧更多还是锦上添花式的存在,不过即便如此,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在这一局部战场的较量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取向。

抖音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健的“人机协同”路径,将AI技术主要应用于提升制作效率和特效呈现。

去年7月,抖音与博纳影业合作了AI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上线,相比很多打着“纯AI制作”噱头的内容,这部AI短剧反而保持了传统影视创作的核心框架,同时借助即梦AI的技术能力突破特效瓶颈。

500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剧照

该策略使得作品在保持一定艺术水准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下AI技术的价值。全网过亿的播放量显示出观众对这类作品不乏好奇。

与此同时,抖音在AI短剧领域的布局并非完全依靠平台自制。成都影视硅谷也有不少初创公司在进行相关探索,从《觉醒》到《卡萨布兰卡》,再到《科灵石之科幻馆奇妙夜》,抖音在今年的短剧春节档也加入了《觉醒》团队悟空AI制作的又一部AI短剧《太阳坠落之时》,试图进一步打开局面。

相比之下,快手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技术路线。《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制作模式堪称激进,99%的镜头由AI生成,展现了可灵AI在多个技术维度的突破性进展。

500

《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剧照

从人物与风格一致性、口型匹配到多场景风格生成,再到复杂场景处理,快手在技术边界的探索上走得更远。特别是在制作效率方面,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全片制作的速度,颠覆了传统影视行业的认知。这种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策略,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短剧创作的可能性。

最新上线的快手AI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先导片,也能看到可灵AI在技术层面的迭代,不少先前明显存在的技术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不过能否将短片中的效果应用到篇幅更长的剧集中去,仍然还需要观察。

而国内另一个热衷于AI短剧制作的平台,反而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国家队央视。去年一年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的《中国神话》《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印记》等多部AI短剧,虽然其中水平参差不齐,却也显示出主流媒体平台对于新技术的快速应用。

500

《中国神话》剧照

不过只要稍微多看几部当下流行的AI短剧,抛开所谓的“AI制作”真正关注到内容本身时,就不难发现当下的AI短剧存在的短板实在过于明显。

首先是在视频质量和真实感方面,AI生成的内容仍普遍存在“恐怖谷效应”,特别是在人物表情、动作连贯性等细节表现上,常常会出现不自然的违和感。

其次,即便是采用“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AI短剧还是需要大量快速剪辑来规避其无法实现线性动作的问题,导致在情感共鸣和叙事张力的营造上,AI短剧与传统作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500

部分AI短剧截图

炫技之外,AI短剧到底能够为整个内容创作行业带来什么新方向,就目前而言似乎无人能够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02 被忽视的“房间里的大象”

在这一波的AI短剧热潮中,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被回避: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而如今的AI到底能够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

当前的AI短剧内容类型其实已经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AI短剧的故事都集中在科幻、玄幻等特效密集型题材。

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反映的其实还是当下大模型技术支撑下文生视频的技术局限。

AI技术在视觉奇观的创造上确实有其独特优势,但在捕捉生活细节、刻画人物情感这类更需要“人味”的领域,却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而在现实中,古装创越、都市奇情、家庭伦理等现实题材可以说是短剧市场的热门主流。

500

《奇幻专卖店》剧照

题材与技术之间的错位,某种程度上限制了AI短剧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AI短剧更多还是短剧市场的一种边缘类型补充产品,一方面虽然AI短剧看似让制作门槛降低,但由于目前的技术限制,想要做出具有流畅叙事性的作品,依然需要大量人手。

像是快手可灵AI出品的春节档AI短剧《灵蛇》,片尾的演职员表并不是只有两三个人加AI,从视效到美术再到后期剪辑、调色,同样缺一不可,只不过这些传统影视岗位现在前面大都加上了AI而已。

另一方面,AI短剧更多还是偏向实验性的作品为主,例如《新世界加载中》就更像是AI版的《爱、死亡、机器人》,问题是后者再有大卫·芬奇的加持下,也能明显看出从第一季之后逐渐陷入创意枯竭和自我重复,那么很难想象当下依然还需要从海量人类作品中学习的AI是否真的能够跳出窠臼实现创意突破。

500

《新世界加载中》剧照

此外,AI短剧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在版权方面的风险尤其值得警惕。今年年1月,爱奇艺将AI文生视频创业公司MiniMax告上法庭,指控其在模型训练中使用未经授权的版权内容。

这一案件揭示了AI内容生产的深层隐患:当前众多AI模型的训练数据都可能涉及版权争议,潜在的法律风险其实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AI短剧的商业化进程。毕竟,没有哪个平台或投资方会愿意承担可能的侵权责任,这其实也会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对AI短剧的信心。

也是在Sora正式发布了两三个月后,好莱坞始终对其态度冷淡的核心原因,毕竟没有人愿意在需要获得明确商业回报的作品中加入AIGC内容这种具有一定不可控风险的元素。

03 不妨先让AI从“编剧”做起

说到底,AI短剧的困境不在于其实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它与内容创作这个命题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内容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组合,而是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理解、对价值的思考,以及最重要的是不是真正有不得不表达的强烈需求。

这些恰恰是当前AIGC最难以企及的领域,因为你很难要求AI去表达什么。

500

昆仑万维开源中国首个面向AI短剧创作的视频生成模型SkyReels-V1生成的视频

在这个背景下,DeepSeek在2025年初的火爆出圈,或许提供了一个更为务实的思路。

相比直接用AIGC工具进行端到端的视频生成,不如将AI技术的应用重点放在前期剧本创作和后期制作环节。渐进式的应用策略,既能充分发挥AI在创意激发和技术辅助上的优势,又能保留人类创作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把控上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当前的“纯AI生产”更多还是营销噱头,当我们跳出“AI短剧必须全程依赖AI”的思维定式,会发现还有很多可能性值得探索。

像是利用AI进行剧本创意发散和结构优化、逻辑梳理,用AI技术提升后期特效制作效率,或者在细节修补和画面优化上应用AI工具。“点状应用”的方式,可能比追求“一步登天”式的全流程AI化,更容易获得实质性突破。

500

AI剧本编写工具:AI Screenwriter

这并不意味着AI短剧没有未来。恰恰相反,它很可能在重塑内容生产方式以及创意验证上发挥重要作用。

但这个角色更可能是“助手”而非“主角”: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技术支持,在特定题材上发挥独特优势,而不是试图完全取代传统创作。

以此来看,当下的AI短剧之争,其实远远没有进入到商业价值讨论的范畴,更多还是在技术探索以及内容实验的领域探索。在这场探索中,真正的赢家或许不在于谁能做出最炫目的特效,而在于谁能最先认识到:技术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对于整个内容行业来说,放下对全流程AI化的执念,转而探索AI技术与传统创作的最佳结合点,或许才是一条更务实且经济的发展道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