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游戏上中文配音,到底多贵
自去年底发售以来,《米塔》仍称得上是这段时间里讨论度最高的亚文化独立游戏。
如今在Steam上,《米塔》有着9万9千条评价,其中超过1/3的留言来自中文区,也可见其在国内所达到的“现象级”。
而这样的热度,最终以意料之外的形式,在国内带起了另一个看似不太相关话题的讨论:“给游戏做中文配音,到底有多贵。”
风波起自B站上的一位俄罗斯Coser “ravvcon维卡”发了个视频,内容是对《米塔》开发者进行的线下采访。期间开发者提到:“中文是有必要的,但配音非常昂贵。”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开发者其实并没有针对说是“中文配音”非常昂贵。
正如我向《米塔》的发行商IndieArk求证所得知的,也是开发者此前对于“配音”整体所需要的成本比较发怵,在两家发行商的鼓励和支持下,才做了日语以及其他一些有着较现成资源的语种配音。
不难看出来《米塔》所支持的配音语种其实是比较“随缘”的
但国内社区几乎都默认了这句话是在着重抱怨中配太贵,尤其时隔几天之后,有网友在NGA论坛上放出了一份中日配音演员报价单对比。
一时间,更像是坐实了中文配音“价格虚高”“德不配位”。
帖子内一些知名日本声优的报价单
帖子内一些国内知名配音演员的报价单
1
关于这份报价单的真伪,业内人士的看法大多是“一眼假”,远高于国内的实际配音价格。
这个账本身也很好算——此前《赛博朋克2077》中文本地化的录制配音超过了10万句,且有不少国内知名配音演员参与,按照这个表上的报价,光这配音成本就2000万元打不住。即便多卖7万份游戏就能回收这个成本,CDPR显然也不会“蠢”到这样挨宰。
2022年,CDPR也在《巫师3》推出次时代更新时,为其追加了全中文配音
但大家也普遍认为,这样的报价单在行业内确实可能存在,并被传到了一些潜在客户手中。
实际就有一家配音工作室找到我们,希望借此联系到《米塔》的开发者,与其合作来制作中文配音。在他们看来,开发者会觉得“中配很昂贵”多半就是遇上了一些“黑中介”,见到的是远高于国内配音演员实际薪酬的报价单——就像上面那两份。
独立游戏开发者嵇零的看法也与之类似——他所制作的《饿殍:明末千里行》是去年销量仅次于黑神话的国产游戏。游戏起初仅安排了中文配音,之后推出海外版本时则加上了日配,由知名声优钉宫理惠来担任配音。以他的实际经历来讲,这次合作里两边的配音价格和效果都称得上合理,但市面上就是有诸多“黑中介”在拿着类似上面这样的报价单忽悠新人,能宰多少是多少,是这个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嵇零也做了个视频来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行业情况
给《凹凸世界》《鸣潮》等作品担任配音导演的森中人虽然没明说,但表达的态度也同样接近于“只要找的合适渠道,中配价格都是好谈的。”
这几位的意见大概称得上业内的“乐观派”,看法偏向于“中配不算贵,更多是误会”“如果能打击黑中介,这个行业就会更加健康透明,中配也会有更好发展”。
嵇零对于行业生态的另一些看法
但在另一些采访中,我则感受到了这个行业中更偏悲观的看法。
我们可以先再算一笔账,即便是以上面那两张不太可靠的中日配音报价单作为参照——日本声优的平均时薪大概在1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7万3千元,如果按照一小时配音30句的业内常见效率来计算,单句价格大约在2千元,这还不含税。
这么一对比,表格上国内配音演员270元/句的“行价”怎么也算不上天价,但下方留言几乎一边倒,都是吐槽中配更贵。
如果日本声优要达到一些留言算法中的“十句一两千元”,意味着大概一小时要录480句,一分钟8句
一位曾经作为配音演员,如今则自己开了家配音工作室的从业者跟我说,他其实不太在意那两份报价单是真是假,因为是真也好是假也罢,都不会给国内配音演员所遭受的成见带来什么改变:“就是有很多人,他觉得你动动嘴说话凭什么挣钱,不会认同你这是一种专业能力,拿多少都是虚高的。”
我本以为这样的说法是一种夸张,直到我真见到了类似的留言。
2
国内几乎不存在全职的配音演员。
没有哪家配音工作室会跟旗下的配音演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去支付薪水。两方之间都是经纪合约:配音演员可以从签约工作室那边获得更多的试音机会,工作室则包办安排录音棚、和甲方对接等事宜,双方再就收入进行分配。
这意味着配音演员基本没有固定收入,由自己承担五险一金,有收入时则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更窘迫的一点在于,国内硬件水平较高的录音棚基本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就得承担这两座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不少配音演员只能租住在近郊甚至是邻省,好在得到试音机会时第一时间赶到。
通常来说,影视类的工作机会更多集中在北京,游戏类的更多集中在上海。但对于配音演员个人来说,基本不会去专挑某个领域的活儿来接。
这种生存状况和影视剧演员颇为相似,只是工作机会更少,整体收入更差,行业天花板也更低——就算顶流配音演员真是像那报价单上一样赚钱,相比影视明星也属于不过如此。而在当下,进录音棚的偏传统配音演员们,还同时受到来自不进棚的“网络配音”和AI配音的竞争压力。
所以按受访从业者的说法:没什么人是冲着一夜暴富来干这行的,多少凭着些热爱才能坚持下来。要是这行真能“张嘴就挣钱”,也不至于连个相对可靠的产值统计报告都找不到了。
且不说这样的状况称不称得上惨,但反正都不是什么秘密——为了寻求更多工作机会,国内配音演员多会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自己的职业,以及上传一些试音作品,从中不难一瞥他们的处境。
配音演员绿绮近期因为给《哪吒》中的殷夫人配音而涨粉不少,但像这样的机会在行业内是相当少的
又或者说,全球的配音演员其实都一样“惨”。
即便是市场化程度在全球都首屈一指的日本声优业,绝大部分日本声优依旧是和事务所签经纪合约,过着没有底薪的生活。
根据日本声优产业相关书籍《偶像声优怎么了?》中的说法,一个配音演员大概得确保自己手里有四个每周配音的角色,才能仅靠这份职业过活——而这是个相当难达到的门槛。看似光鲜的“偶像声优”,本质上也更接近于借助自身形象和额外才艺,来做一些和本职还算相关的兼职。
此事在声优题材动画《少女编号》中亦有记载
欧美地区的配音演员同样很难光靠配音来养活自己,大多数人都干着其他兼职来养活自己,通过SAG-AFTRA这样的演员工会来跟这个行业维持着联系。而他们的兼职工作,有时也包括吃些角色红利,去漫展摆个摊,用自己配过的角色当招牌,做些付费合影、录制祝福视频的小生意。
像这两天的伦敦动漫展上,一些英配声优的出席就也当做活动卖点之一
话说回来,即便大家在收入层面都接近于“用爱发电”,实际的工作体验还是有着比较鲜明的差异。
比如在业内人士看来,上面那两份报价单数字虽离谱,但“中国演员按句收费,日本演员按时薪收费”的报价方式却是符合业内常规的。只是不同于大家所认为的“按句收费”是抬价,这反而更多是一个讨好甲方的收费方式:甲方觉得不合心意就可以要求反复录,录到满意再验收。至于演员为此在棚里呆了多久、工作状态如何,都不是甲方需要费心的事。
而如果请的是日本声优,通常按“出场费”计价,要提前和事务所沟通并确认好实际的工作时长和录制内容,对方甚至可能会对台本提出修改意见;事后还会要求返以监修,如果使用了未经确认或是进行了随意修改的配音素材则会索赔。且如果不是额外付费,这些配音就都是独家版权,一旦用到游戏外的宣传渠道上,一不小心就又得赔上几十万,曾对这种做法习以为常的国内甲方不是没吃过亏。
这些事儿对于国内绝大部分配音演员来说,都好似天方夜谭,作为乙方予取予求才是常态——直到录音前连台本都没见过、基本无权向台词提出修改意见、素材怎么用都是甲方说了算、甚至不一定能出现在演职人员名单里……但最后呈现的效果不佳,挨骂的还是演员本人。
至于借着自己配音的角色再赚些外快,厂商方面可能倒也不是那么介意,但在国内的玩家社区偏偏很容易被视为一种“恰烂钱”的行为,遭到口诛笔伐。
尚不存在的米塔中配演员,已经在中文互联网上拥有了滑坡的一生
“所以(中配)这个行业真能称作行业吗。说实话我不知道它还能坚持存在多久。”从业者这样向我感慨。
3
当然,中文配音演员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并不是大多数玩家所关心的事。更多人的态度无非是:“难办,那就别办啦。”
这事儿的核心问题在于:中文配音,尤其是游戏行业里的中文配音,是不是个“伪需求”?
尤其是外国厂商们就被这问题给搞懵了。
按照去年初时候,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与波兰独立游戏基金会联合发布的《针对中国市场的游戏开发商指南》里的说法:“中国玩家非常赞赏为中文配音所付出的额外努力。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准备充分的字幕比准备不足的配音更好。”
其中也提到了:“为了节省资源,发行商可以尝试直接联系中国的录音室。在中国,值得信赖的录音室每句录音平均价格在70到100元人民币之间。”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这些并不完全是老外们靠着自身经验得出的结论,更多是转述了一些有着较深发行经验的中国业内人士看法,总的来说,倒也符合国内玩家的普遍印象。
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米塔》开发者采访视频,留言区里点赞数最高的热评,就是说中文配音也不是那么必要,地道日配加中文字幕更好。
但这种认知其实在去年就遭遇了挑战——卡普空的《怪物猎人 荒野》起初公开的配音阵容中并不包含中文,结果遭遇了国内玩家相当程度的抨击。
不难看出,中国玩家之所以反应激烈,并不在于“有没有中文配音”这件事本身,更多是出于“给其他语言做了却不给中文做,你这是对我不尊重”的不满情绪,核心诉求在于“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一些玩家在change.org上发起请愿,要求卡普空给荒野加入中文配音。名义上上虽然是个“请愿”,但也能通过留言看到玩家的实际态度并不客气。
根据一些信源,卡普空方面对这种情况感到相当意外:他们这回确实很重视中国市场,甚至一开始决定不做中配就是出于这种重视,因为他们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个版本的“对于这样的重点项目,如果中配不能保证做到玩家满意,那与其做砸还不如不做。”
但很快,卡普空还是确认了荒野会追加中文配音,并通过媒体着重向中国玩家传达了这件事。除此之外,近些年的海外游戏厂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尝过甜头的厂商,也越来越多将中配作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在中国市场为《双人成行》带来了超半数的销量之后,工作室的新作《双影奇境》也加上了中文配音,而在制作人看来,这是个非常理所应当,并不需要强调的事
尽管这种变化来得有些别扭——比如请愿加入中文配音的玩家,和这次嫌弃中配效果差、收费高的玩家,实际可能有着不小的重合,所以才会有“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这样的口号。
但作为一个结果而言,这算是给厂商们理出了一个更通顺的逻辑:哪有说越重视一个市场,反而不该给这个市场做本地化配音的。且看得出对于那些规模稍大些的项目而言,添加中文配音的成本并非不可承受。
尽管系列上部作品的中配饱受嘲讽,但前阵子开发成本吃紧的《真三国无双起源》也还是延续了中配,由貂蝉的配音演员佟心竹担任配音监制,同时她也是黑神话中“萍萍”的配音,这次的玩家反响也提升不少
另一方面,国内的游戏产业这几年发展得也比较好,绝大部分产品会安排中文配音,尤其是注重剧情内容的产品也比以往更多了。这一切都给国内的配音工作者们多带来了一些工作机会,长远来讲,或许也能让大家更多感受到母语配音所带来的便利性,培养用户习惯。
包括你能看到一些海外玩家开始说:“不要忽视中文配音,他们听起来不错,且对于来自中国的游戏来说,中文配音往往更贴口型、也更符合角色原本设定。”和国内部分玩家选择原声配音时的理由很相似。
Reddit上有国外《原神》玩家表示自己在听过中文配音后留下很不错的印象。这个帖子本身也得到上千赞同
只是真要说这行的发展前景有多辉煌,参考其他国家已然成熟的配音行业,实在也谈不上乐观。
结语
回头来看,“中配到底贵不贵”,大概也是这场风波中比较无关紧要的部分,毕竟消费者本来也不太需要关心生产者所承担的种种成本。
网络社区里实际争论的焦点,更接近于游戏开发者们“是否添加中配”背后所代表的立场:
如果中配收费算不得天价,那游戏厂商不做显然就是“不够重视中国市场”;如果还偏偏做了其他几种语言没做中文,那可能就要面临“辱华”的质疑了,甚至你身为中国玩家继续玩这样的游戏都显得立场可疑。
反过来,玩家若是不想自己青睐的游戏或是开发者因此受攻击,那一个简单的办法,自然也是祸水东引,把话题导向“是国内配音演员水平低、收费高,还搞流量明星饭圈那套,就不该让他们挣着钱”,来合理化厂商的选择。
事情被弄得有点像是“只有魔法才能对抗魔法”——唯有“反辱华”和“反饭圈”这两种最符合国内网络社区“政治正确”的立场,才好在这个议题上打个势均力敌,至于“声讨黑中介”“当下中配水平到底怎么样”“比起日本声优到底哪边贵”,在漩涡之中也就是沾个边缘。
立场先行之下,大部分争论实则都是无效沟通
但现实显然不是这么黑白两极的:同样的配音演员、同样的报价,市值80亿美元的CDPR能出钱配10万句并觉得值,团队仅两人的俄罗斯开发者认为贵到难以承担、关乎游戏能否回本——这原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玩家也完全有权就此选择自己是否要购买。
然而一旦议题无限上升,什么都能变得敏感起来。
国内的配音演员和工作室更想要接国内外大厂商的活是事实:钱多事少、流程明确、需求稳定,谁不爱呢;
大家愿意给独立游戏开发者一些优惠折扣、抱团取暖,这同样也是事实:国内常见的文字冒险类游戏动辄百万字文本,都按行价收费,你根本就不可能在市面上见到那些有着合格配音水准的国产独立游戏。这种情况下一些配音演员的诉求,也不过就是希望能有个“平民价”,别沦落到要倒贴工时和电费的“难民价”就行。
但说白了,这也不是国内配音行业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而网络上的争议,即便是偏负面的那些,实则也很难再给这个现实处境接近谷底的配音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早在2019时,类似风波便时不时发生,但没太多人会在意这个行业究竟是怎样,更多只是留下个刻板印象
从业者们这回相当积极地表态发声,大概也是希望这场争论真能带来什么改变倒好了——至少你现在也知道了,配音工作者们在社交网络上积极运营自己账号,不过是在努力揽活儿罢了。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大可放心大胆地联系他们,一切都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