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贫困山 定居“天地宽”——新疆帕米尔高原边境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5日电 题:走出贫困山 定居“天地宽”——新疆帕米尔高原边境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阿曼

  搬出昆仑山脉的依扎提夏·马巴提,不再赶牛羊,也不再顶烈日,在距离新家不远的扶贫车间里获得了一份新工作。

  见到记者时,身穿工装的他正低头快速编织中国结,身边还有40多位新邻居也在一同劳动。这个扶贫车间,建在我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点。通过一家深圳援疆企业的销售,这些手工编织的中国结,从帕米尔高原销往全国各地。

  作为全国唯一以塔吉克族为人口主体的县,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西部高原边境,毗邻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偏远艰苦。县城中心广场的脱贫倒计时牌,时刻提醒人们,一场边境上的脱贫攻坚战正在进行。

  依扎提夏·马巴提的老家在马尔洋乡,世代居住昆仑山脉深处,在四面皆山的谷底放牧为生。深山游牧生活,意味着与世隔绝。仅从县城进入马尔洋乡政府一带,就需翻越4500米海拔的唐勒达坂。

500马尔洋乡去皮勒村的路上,有一处塌方,过往车不得不进入叶尔羌河道行驶。。(新华社 武文霞  2018年7月11日摄)

  “没有电,水不好,冬天河水冻住,只能凿冰取水。”因为当地海拔超过3000米,气候寒冷,周边草场稀薄,交通、通信极为不便,看病难,上学也难,依扎提夏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

  当地像他这样被“贫困山”所困的农牧民并不在少数,马尔洋乡、大同乡、瓦恰乡等5个乡都位于偏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千余名农牧民难以摆脱贫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500马尔洋乡皮勒村村民以前居住的房屋,现在成为县级保护文物留存。(武文霞 2018年7月11日摄)

  当脱贫攻坚战役“挺上”帕米尔高原,易地扶贫搬迁为这些世代贫困的农牧民带来希望。2017年,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正式实施。358套80平方米抗震新居,每户另配100平方米标准牛羊暖圈,这片总面积985平方公里的安置点,在距县城25公里的戈壁上拔地而起。

  两年以来,5个乡的1400多名贫困农牧民陆续搬进塔提库力的新居。

500马尔洋乡皮勒村村民现在住进安居房,硬化道路铺到家门口。(新华社  武文霞 2018年7月11日摄)

  来自大同乡的米热买提汗·排孜买提第一个入住。搬迁当天,他领到当地政府和深圳援疆企业捐赠的冰柜、洗衣机、热水器等。指着这些品牌家电,他告诉记者:“在山里就很想用电器,但没有电,根本用不上。”

500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拍摄的阿克托尕栏杆村西拉夫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标准化棚圈(左侧蓝色屋顶)等基础设施完备(6月18日无人机拍摄)

  要让“搬得出”的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配套产业必不可少。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深圳企业落户安置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新搬迁农牧民到扶贫车间就业,依扎提夏·马巴提就在此工作。

  安置点党工委书记隆新鑫参与并见证了这片戈壁新城的崛起。“水、电、路、通信全部入户,包括新家具也入户了。”他说,扶贫车间已就业100人,计划扩招到200人,到时基本确保每个贫困搬迁家庭至少一个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目前,村委会、文化室、幼儿园、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已陆续建成。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有3850亩新开垦耕地,人均耕地2.7亩。通过土地平整、铺设高效节水滴灌设施,使用大型农机进行耕种,牧民一步跨入了现代农业。

  隆新鑫说,游牧的记忆不会消失,距离搬迁点不远的4万亩连片土地,正借助喷灌设备快速培育为大型人工草场,“牛羊需要它们,牧民更需要它们。”

……………………相关新闻……………………

精准脱贫有“良方” 农牧民脱贫路上“加速跑”

来源:天山网    2018-07-17 

引言: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环抱,因偏远、自然条件贫瘠,成为新疆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该县通过打响脱贫攻坚组合拳,集中精力进行精准脱贫,让各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500库尔班胡加·萨依多克(右一)正在和师傅学习焊接。

天山网塔什库尔干讯(记者赵敏摄影报道)“谁能想到我会从一名家庭妇女变成电焊工呢?”一个月了,汗尼木·杜比对自己的变化仍有些难以置信。

今年26岁的汗尼木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勒村村民,一个月前她和村里大多数妇女一样,没有工作,每天就是做家务和带孩子。

“电焊工人一般一个月工资在四五千元左右,我相信我的焊接技能不比村里的男性差。”汗尼木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仅一个月时间,她便掌握了基本电焊焊接技能。

汗尼木的变化是塔什库尔干县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塔什库尔干县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促就业、卫星工厂安置就业、护边员和生态护林员就业、向疆内疆外有组织转移就业、产业扶贫等,为农牧民拓宽了脱贫致富路。

技能培训促就业

7月15日,库尔班胡加·萨依多克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今天他要继续跟师傅学习焊接钢结构。

库尔班胡加和汗尼木为一同参加技能培训的同学,学成之后,他们将去塔什库尔干县一家工厂就业。

“我们家有8亩地,主要种植小麦、豌豆和青稞,养了25只羊、5头牛,一年的收入仅够维持家用,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一项技能,以后去县城就业。”库尔班胡加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皮勒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特点,今年皮勒村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为主,培训村民烹饪、电焊、木工等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外出务工。

今年20岁的阿克马丽克就是皮勒村今年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

阿克马丽克说:“我是皮勒村第一批参加培训的学员,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烹饪,现在我在县城一家酒店做服务员,一个月2500元工资、免费食宿,空闲时间我会跟酒店的厨师学习厨艺,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己开一家餐馆。”

不仅是阿克马丽克,现在,皮勒村60多名妇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会了烹饪、面点,已有20多名妇女外出务工。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马尔洋乡皮勒村第一书记热合曼·吾甫尔说,今年皮勒村还将持续培训村民打馕和种菜技术,确保每户村民有馕坑、有菜园,同时发展订单农业,为村民们开拓新的增收渠道。

喀什启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于伟民说,从2016年开始,学校承担塔什库尔干县的农村扶贫培训,至今已培训近1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他们均已走上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

精准施策“拔穷根”

“以前,我们一家五口依靠放牧维持基本生活,成为护边员后,我和妻子有了稳定收入。”阿特加依里村村民巴依克·依努斯说。

作为我国陆地国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自治县,一直以来塔什库尔干县农牧民有红色戍边的传统,尤其在阿特加依里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名护边员。

北接塔吉克斯坦、南临巴基斯坦、西临阿富汗,被称为“瓦罕走廊第一村”的阿特加依里村位于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距县城75公里,全村共116户419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与皮勒村不同,阿特加依里村因居民散居在瓦罕走廊长约20公里地带,且担负着重要的守边任务。

塔什库尔干县扶贫办副主任艾尔肯·玉赛因说,结合阿特加依里村实际,将通过提高畜牧养殖效益,同时发扬该村世代守边传统,鼓励贫困人口加入护边员、草场管理员队伍,实现护边员、草场管理员职业化,推动一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我现在是护边员,每个月有2600元工资,妻子也在城里开起了商店,儿子今年刚从巴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准备留村当兽医,现在我们家一年收入将近10万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巴依克·依努斯说。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同时依托深厚的丝绸之路文化、爱国护边传统发展红色旅游,计划2018年整村脱贫。”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阿特加依里村第一书记白运增说。

产业扶贫助增收

“今年,我们将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以产业带动农牧民就业。”塔什库尔干县委副书记王旭东说。

产业扶贫是塔什库尔干县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一剂“良方”。连日来,在塔什库尔干县金福源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现代化服装车间内,近百名工人正忙着纺织、加工……

记者了解到,这是该公司去年新建的重点纺织项目,目前已提供全县5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科克尔乡村民拜合提亚尔于两个星期前来到工厂,学习纺织技能,实习期过后,拜合提亚尔每月可拿到2000元工资。

“以前我四处打工,没有固定收入,现在吃、住都在厂里,基本工资加上计件收入一个月有2000元钱。”拜合提亚尔说。

500拜合提亚尔正在学习纺织加工

纺织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目前像拜合提亚尔这样的产业工人共有500人,并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今后,我们将继续培养由贫困户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通过产业扶贫帮助他们脱贫增收。”金福源服装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奖说。

不仅如此,今年塔什库尔干县还继续立足高原特色,打造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高原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加快实施产业脱贫。

500塔什库尔干县以塔吉克文化为主要风格进行建筑风貌改造。

王旭东说,今年,塔什库尔干县将继续把畜牧业发展作为产业化扶贫的重点,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大力推广高位水池,加快高效节水草场建设,以饲草业“扩面、增量”,支撑畜牧业快速发展,通过高原特色产业带动农牧民在脱贫致富路上“加速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