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批捡垃圾的年轻人,已财务自由
作者 | 离荫
来源 | 视觉志
前段时间的情人节之后,一批“拾荒者”出现了。
他们放下面子,穿梭在各大商圈的垃圾桶,搜寻着那些被遗弃的礼物。
网络上甚至早早流传着“捡垃圾”攻略:从每个商圈垃圾桶里随机刷新的礼物类型,到捡垃圾时所需要穿的装备,一应俱全。
有些攻略,甚至标注了垃圾桶的位置。
图源:圆周旅迹
对许多人来说,捡垃圾并非情人节这一天的限定活动,而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便发生逆转。
几年前,一种“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流行,很多人推崇做给生活做减法,把房间内的无用之物统统清空。
但现在,流行起了“捡垃圾”,越来越多的人用那些被抛弃的东西填满屋子。
上个世纪的沙发、废弃的纸箱、喝空的奶茶瓶、破碎的陶瓷、用过的口罩……这些别人弃如敝屣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都是珍宝。
而那些原本在垃圾桶里等待处理的垃圾,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二春”。
捡垃圾的人,已经有了组织。
豆瓣“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里,聚集了许多热爱捡垃圾的人,小组的简介是“垃圾是被抛弃的无用之美”。
别人开业的花篮,原本或许会在垃圾箱里独自凋谢,如今却被人捡回家,让它在花瓶中尽情绽放。
有人从垃圾堆中收集许多化妆品,其中有些甚至没有拆封。
她说着“一年不用买化妆品”,和大家分享这份喜悦。
图源:豆瓣@Lily王
组内一些成员有一双妙手,能够将各种别人眼中的垃圾,做成精美的艺术品。
网友Sherry在路边看到有人给小狗剪毛,就问主人要了一些狗毛,带回家做成了狗毛毡。
图源:后浪研究所
网友@山野艺术家,捡到一块有苔藓的树皮,便把它装进相框,装饰自己的桌面。
图源:豆瓣@山野艺术家
用完的化妆品瓶和废弃的灯带,稍微加工一下,变成了温馨的萤火虫灯。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兴起了Stooping组织。
“Stooping”直译为“弯腰,俯身”,近年来逐渐引申为把废弃物品捡回来,进行旧物改造、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交换闲置物品,在街上遇到自己搬不走、觉得自己捡走没有用的东西,会拍照发在社群里,并标明位置,为这些废弃物寻找有缘人。
图源:小红书@miniko在上海
大家不止关注别人遗弃的东西,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制造的“垃圾”。
保温袋、杯套、吸管,这些奶茶的附赠品,经常被人喝完奶茶后随手丢弃。
但有些人却囤积起了这些花花绿绿的“垃圾”,看到它们在家里越堆越多,心中的愉悦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些东西不止有收藏价值,更被开发出许多用途。
剪掉奶茶袋的手提部分,对折再对折,你就能拥有一个防水防潮的收纳盒。
放在书房就是笔筒,放在化妆间可以收纳化妆刷,放在冰箱里则可以装蔬菜水果。
侧面剪开一个口子,放入纸巾,再挂在挂钩上,你便得到了一个颜值颇高且免费的壁挂式纸巾盒。
在厨房做饭时,厨余垃圾总是会滴得地上都是水。
只要在洗手池下的柜门上贴上反向挂钩,再挂上奶茶袋,把菜直接丢进这个垃圾袋里,就能解决厨余垃圾的问题。
因为内部的铝箔防水,奶茶袋也可以是雨伞包。
甚至可以是简易泡脚桶。
一个不起眼的奶茶袋,可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用途。
或许那些被遗弃的垃圾,只是没有遇到“懂”它们的人。
有的人甚至捡垃圾捡成了名人。
武楷斯,毕业于一所985学校的法律系,按照大众预期,他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但毕业之后,他却在旧物和垃圾的海洋之中“扑腾”。
他靠捡来的东西,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日常需求。
他的枕头、床垫、被子都是在垃圾桶捡的,他在垃圾桶里看到装着衣服的包裹,会马上打开,进行试穿。
每当夏天来临,他会在垃圾桶里发现别人没喝完的奶茶,吃剩的烧烤。
健身房被遗弃的健身用品,他捡过来,打造了一个健身室;水果店的废弃果篮,被他当作衣物收纳箱;他甚至经常去饭店吃别人的剩菜。
遛狗的时候,他会随手翻一翻垃圾桶,走到哪里就捡到哪里。
常年捡垃圾,他甚至总结出了经验——
每到月底,很多人会搬家,这时候“扫荡”高档小区的垃圾箱,总能有一些不错的收获。
捡垃圾的最好时间段是夜间,赶在环卫工人上班之前,捡到好东西的概率更大。
主动出击,去当地的拆迁处、废品站转转,常有有意外之喜。
武楷斯在垃圾站“抢救”出的柜子
他从来不觉得那些别人用过的东西脏,他甚至说:“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是二手的。”
除了在生活上“以捡代买”,他还经常收集旧物。
他不仅去旧货市场寻宝,还上门回收别人不要的东西,深入废墟及拆迁区搜寻心仪的东西,甚至和多所废品站达成友好合作关系。
现在,武楷斯运营着自己的旧物商店,5间商店,共2500平,陈列着数十万件旧物。
图源:小红书@武楷斯_永续旧物
每一件旧物背后,都藏着前主人的欢笑或泪水。
他经常捡到或收到遗物,他却从来不避讳。
在他看来,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终结,但那些承载着一个人故事的东西,却不该被人遗忘。
一位离世老人生前收藏的月饼盒,从80年代到2021年都有
他还曾经淘到一些老信件,信中记载着收信人“敏”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抱着向更多人分享的目的,他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
7个小时后,信件的主人就私信了他,这些信对她来说十分珍贵,却因为家人的失误不小心遗弃,希望能取回。
武楷斯物归原主,并带信件的主人“敏”参观了小店和仓库。
毕竟,那些信件承载的,都是一段段美好的、不可复制的记忆。
万物皆有价值,让那些承载记忆的东西不在沉默中消亡,或许便是武楷斯一直所做事情的意义。
如今,他自称已实现“财务自由”,靠捡“垃圾”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穿行在城市之中,捡起别人眼中垃圾的那些人,除了发掘其人文价值之外,更是在为环境减负。
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垃圾日产量为1.0-1.2公斤,这些垃圾的常规处理方法是收集后送往堆填区进行填埋处理,或是用焚化炉焚化。
旧物的再利用,是秉持可持续理念,尽自己所能减少垃圾的数量。
但时至今日,许多人仍未能改掉随手丢东西的习惯,即使在那些风景如画的地方也不例外。
号称“中国最美公路”的独库公路,有着各种惊人的美景,一日走四季,十里不同天。
但是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公路旁堆满了垃圾,食品袋、饮料瓶、用过的口罩比比皆是,给那幅绝美的画卷染上斑斑污渍。
图源:小红书@Felix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漫天黄沙之中埋葬着许多垃圾。
西藏,无数人眼中的净土,无数人的朝圣之地。
图源:西藏日报
但是游客们在这片广阔天地间,卸下的除了尘世的烦恼,还有堆成山的垃圾。
318川藏线沿线,雪山和湖泊之间,塑料瓶、塑料袋为主的垃圾几乎铺成另一条道路。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已成“最高的垃圾场”,据统计,珠穆朗玛峰已存在超过45吨垃圾,12吨排泄物。
当积雪融化,这些垃圾便会成为水源的污染物,随着江河奔流。
这些地方地理环境特殊,运输成本高,清理人员少,清理效率低,清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
于是,有许多人为了保护这片天地,自发地捡起了垃圾。
一位江西的90后小伙,在一次骑行川藏线时,萌生了守护这片净土的决心。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推着一辆二手三轮车,一双手套,一把火钳,平均每天徒步20多公里,捡六七蛇皮袋垃圾。
川藏线上气候多变,有一次他一日连遇三场冰雹,路面被积雪覆盖,他推着车艰难前行,却也未曾放弃。
图源:人民日报,下同
三轮车上装不下的垃圾,他就请路过的车辆送到附近的垃圾站。
一开始连他的母亲都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路人加入他的行列,为净化这片天地做贡献。
像这样的人,还有许多。
在全国各地,都分布着为了保护环境捡垃圾的组织,他们深入山中、河边、沙滩,甚至是海中,捡起那些沉睡许久的垃圾。
“东海卫士”在珊瑚礁保护区进行水下海洋垃圾打捞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垃圾或许永远不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但垃圾的泛滥是一点点扩大的,也可以一点点改善,无论是在那些风景秀丽的地方捡起塑料瓶,还是去回收旧物,都是在为改善这个问题添砖加瓦。
许多人缺的,或许是放下成见,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但这小小的第一步,却关乎脚下的这片土地,关乎你我的命运。
同样是垃圾,可以被人回收,变废为宝;也可以被人抛弃,污染这世间的净土。
每个人,都想生活在整洁亮丽、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中,但如果人类对垃圾继续漫不经心地丢弃,那么产生垃圾的人类本身,就要成为这个美丽星球上的“垃圾”了……
参考资料:
1. 《90后小伙徒步川藏线捡垃圾:最美的净土,是你的心》 人民日报
2. 《他们的朝圣,是去西藏捡垃圾》 真实故事计划
3. 小红书@武楷斯_永续旧物4.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捡垃圾?》 南方周末
5. 《囤奶茶保温袋,当代年轻人的血脉觉醒》 硬壳INK
监制:视觉志
编辑:离荫
视频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