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到《哪吒2》,学学沈从文们的人生突围!

成功的艺术(包括电影),从来都是时代情绪的共振和思想的共鸣!

500

截至2月19日19:35,《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的总票房已经突破123.2亿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这是导演饺子和他的团队的突破与成功,也是中国电影的突破与成功,更是中国文艺工作者共同的曙光。

当然,导演饺子(本名杨宇)自从爆红之后,他的人生也如同著名演员黄渤在接受采访时所说:

“以前在剧组里面,你能碰到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啊。现在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

只是从透明人到红导演,这条路特别难走。饺子的成功,也曾走过长长的坎坷历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太多的人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头,不久之后黯然收场,但也有极少数人踏过荆棘坎坷,为自己在绝境中找出一条生路。

相比饺子,作家沈从文走出绝境的历程,可能更为曲折艰难。

102年前的1922年,14岁从军的沈从文,在把家里卖房的三千银元大部被人骗走之后,流浪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理所当然未被录取,只好继续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天,虚岁21的沈从文在无奈之中,写信给郁达夫等作家寻求帮助。除了石沉大海的几封信外,他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27岁的郁达夫专门抽时间看望了沈从文,为他买了一顿饭,送给他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给了沈从文的心灵万点暴击:    

其一,在国立大学读书是一种完全的去势,这意思男人们大概都是懂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有许多事情,譬如说高尚一点的,去当土匪,卑微一点的,去拉洋车等事情,你已经是干不了的了,难道你还嫌不足,还要想穿几年长袍,做几篇白话诗,短篇小说,达到你的全去势的目的么?”

其二,大学毕业仍然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是概率极大的事。原文里面这样讲:

“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一种定理,是哪一本书上翻来的?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的么?”

其三,最后郁达夫给沈从文出了三个主意:上等的是找点事做,或者当土匪或者去革命;中等的是回家乡去,去挖点草根树根充饥,或者临死前讲讲北京富豪的饭菜来安慰母亲和妹妹;下等的是去参军或者做贼,郁达夫还邀请沈从文来自己的家里练练手,偷几本旧书试试……

作为一个不愁衣食的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留学日本9年,1922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的郁达夫,为什么写给沈从文的信如此激愤。

在郁达夫看来,那些权贵富豪们,“堆积在那里的财富,不过是方法手段不同罢了,实际上也是和你一样的偷来抢来的”。这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最是令人含泪而微笑:

“还有一句话——你若来时,心肠应该要练得硬一点,不要因为是我的书的原因,致使你没有偷成,就放声大哭起来——”

郁达夫和沈从文,两个相隔6岁的文学青年,见面竟然是如此场景,令人不胜感叹嘘唏!

而沈从文则更为坚韧,他没有被这次会面和郁达夫的吐槽击倒,他一边继续在北大旁听,一遍笔耕不辍。

1924年是沈从文的幸运年,他的作品开始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他在《晨报副刊》发表的《遥夜》,还引起了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他诸多鼓励与帮助。

1925年9月,沈从文与以前通过信的徐志摩见面,相谈甚欢之下结为好友。同年10月,徐志摩将沈从文与胡适、闻一多、郁达夫等人一起列为《晨报副刊》约稿作者。

1934年,沈从文的《边城》创作完成,在文学之路上可谓达到了其人生的巅峰。65年后的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

参与这次排行榜投票的,是海内外著名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谢冕、王德威等。投票结果是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500

沈从文22岁之前走过的历程,相比如今红遍全球的导演饺子,可谓是更为曲折晦暗。相同的是他们这两个人,和清代的文学巨擘曹雪芹一样,宛若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其人其香都是在“苦寒”中成就的。

他们的成功,源自于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用真诚和美好与时代同频共振!

艾青1938年在抒情诗《我爱这土地》中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片土地真正可爱的,其实是生活在这里的那些勤劳而且真诚的人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