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技术可让澳门轻轨建设回复当年「初心」

  澳门特区立法会昨日举行口头质询大会,邀请经济财政司司长戴建业、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就议员们在其所属范畴所关心的议题,口头回答质询。这既是第六届特区政府成立后,主要官员首次到立法会接受议员们的口头质询,也是在今年四月间新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前往立法会作其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各司司长也需到立法会就其施政方针回答议员提问前的「试水温实习」。可能正因为如此,昨日的立法会口头质询大会,是安排了特区政府两位司长「新人」接受质询。

  「高人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昨日戴建业和谭伟文两位司长「新人」的「雏鸡初啼」,响亮清脆。虽然议员们所提问题不少是「陈年旧货」,但两位司长在回答时,却在其前任的「标准答案」的基础上,颇有新创意。诸如戴建业司长提出的根据小区消费场景出现变化,政府正积极筹备短期促进小区消费措施,期望优化支持中小企及小区经济,短期内会公布更全面具体内容;做好口岸经济是出路,目前正推进青茂口岸的粤澳名优产品展览中心更好发挥作用,包括研究设立免税品商店等,当局正探讨在现有条件下,透过科技手段补足口岸功能短板,同时希望在各小区打造更多地标式商业体;澳门发展低空经济可与「1+4」产业结合,亦能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增添新动能,促成新经济增长点;及谭伟文司长表达的政府有决心推动电动车的使用,设换电柜是未来发展的思路之一,主因是大规模安装充电设施或会涉及路面开挖,若设置换电柜,既方便驾驶者,亦适合地小人多的澳门;政府将持续听取社会意见,有序优化房屋政策,开展经屋单位置换制度的相关研究,希望可协助居民因应家庭成员的增加,改善居住条件,因而将会深入研究优化评分排序的标准,以协助不同收入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将会审慎研究经屋售价,特别是在整个楼市的变化下,影响经屋售价的因素亦可能发生改变,包括建筑成本、溢价金和行政成本,政府会实事求是研究经屋售价有否调整空间;等。

  谭伟文还提到,「V形地」的获批准使用,为轻轨东线延伸至青茂口岸创造条件,有关轻轨东线延伸至青茂口岸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为可行。东线 ES1站延伸至青茂口岸的盾构隧道,预期会经过关闸拱门及多个重要设施,沿线地质复杂,技术难度较高,必须考虑施工过程中对相关场所及设施的保护方案,以及青茂口岸站与周边环境协调,整体考虑青茂口岸广场与轻轨线路及车站,以提高市民及旅客出行便捷性及通达性。谭伟文指出,若轻轨东线由关闸延伸至青茂口岸,是「跨咗一大步」,因为这站非常重要,是创造条件日后发展西线的一个重要站场。他形容「我哋有决心发展下去」,但在兴建东线的同时,亦需要重新布局西线的可行性研究,因为对比以往的研究,现时已有不少变化,需及时更新,适时推动。

  谭伟文的这段话,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就是新一届特区政府将会在轻轨东线延伸至青茂口岸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启动轻轨西线的建设。而促成这个重大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会使用盾构机技术。而在此前,搁置西线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线沿途的街道狭窄,地质复杂。倘是以地下走向方式兴建,根本难以开展;倘是以高架方式兴建,更是与现行道路「争路」。而以盾构机技术施工,上述难题则迎刃而解。

  实际上,正如谭伟文所言,ES1站延伸至青茂口岸轻轨线路,将会经过关闸拱门等多个重要设施,技术难度较高,必须考虑施工过程中对相关场所及设施的保护方案。在早期的轻轨规划中,整个第一期(包括已经建成通车的凼仔段及已被搁置的澳门半岛段),都是以高架轨道形式兴建的。因而在穿越关闸广场时,就遇到必须保护作为文物建筑的关闸牌楼,与关闸口岸联检大楼之间的空间极为狭隘的困境,「迫使」当时的设计师「度」出了一条轻轨轨道「穿堂入室」穿过关闸口岸联检大楼的「乔」。这并非是设计师的「独创」,因为澳洲悉尼和我国重庆、厦门等的架空轻轨,都有「穿堂入室」的设计,但当地是在对「穿堂入室」的大楼进行设计时,是以轻轨轨道为主,车站或其它商住用途为辅,因而两者之间并没有「功能效益冲突」。而澳门轻轨当时的设想,是在已经建成使用的联检大楼「穿堂入室」,就将必然与联检大楼原先设计的功能用途有所「冲突」。而以目前关闸口岸每天的旅客流量来看,倘是轻轨轨道将联检大楼的面积容量「侵占」四分之一,「塞关」现象就将是「灾难式」的。

  而使用盾构机施工以「地下轻轨」的形式兴建,就不但无需对联检大楼「穿堂入室」,保持联检大楼的「原真性」,而且也对关闸广场的所有建筑物构成的景观,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尤其是既作为文物建筑、也作为当年葡国占领澳门的历史见证的关闸牌楼,也能完好地维持其周边的景观。

  再延伸开来,轻轨西线规划原来遇到的「拦路虎」——街道狭窄,地质及地下管线复杂,就被「躲开」了。因为使用盾构机施工,无需对道路及地面「开膛劏肚」,而且深度较大,没有触及地下管线。这就为日后发展西线的可行性,提供了重大的保障。

  进一步延伸开来,更是使得最初推出轻轨规划的「初心」——第一期规划的落实,具有了可行性。实际上,因为第一期规划是以高架轨道设计,先后遇到新口岸伦敦街居民,以担心隐私、火灾、噪音等问题,而发起群体运动反对,及「劳动节高架走线」的马场东站及黑沙环公园站设在黑沙环公园上方,直接占用公园的空间,同时影响给该区居民带来噪音滋扰,而遭到当地居民发起游行反对兴建计划。虽然中央政府批准孙逸仙大马路外填海而外迁路线,也虽然黑沙环走线还有「马场东高架走线」、「沿海高架走线」可供选择,但因为上述走向都较为远离密集居民区,影响轻轨的使用及经济效益了,另外还遇到「遮挡观音像」的困境,因而就让特区政府决定搁置轻轨第一期的澳门半岛段。

  在使用盾构机技术,将轻轨第一期的澳门半岛段改为地下走向后,就将可彻底地解决上述争议。而且,也可令特区政府卸下将中央政府专门为轻轨线路外迁而批准的填海地改为「滨海休憩区」的「包袱」,还可维护观音像的现有景观。而且,由于盾构机可以在较深的地下施工,无需露天开挖施工,也可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码头航运作业构成任何影响,当然也是可以避开澳门居民十分厌烦的「三星掘烂路」,及地表浅层错综复杂的管线处理,还有旧城区唐楼的地基十分「化学」的问题。

  其实,「澳琴一号」盾构机成功完成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项目海底隧道的施工工程,就给如何解决轻轨一期工程规划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了启发性的参考作用,更让人们对未来澳门半岛轻轨「地下化」建设充满信心。盾构机技术,为澳门特区公共交通实现轨道化,带来福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