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兴兴说顶尖学校不过如此?

500

文:蔡垒磊

宇树科技的CEO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说,本科前有点自卑,考了个普通一本,后来进了大学,开始研究机器人,发现顶尖学校的人,能力也不过如此。

宇树科技是干嘛的?做智能机器人的,杭州六小龙之一,是的,春晚节目里那些跳舞的机器人就是他们家做的。

乍一听,这个王兴兴的发言有点狂,但其实真相就是如此。按照官方公布的毕业生收入统计,清北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在1万出头,再按“身边经济学”统计,对多位清北毕业生的采访显示,在毕业3~5年后,他们和他们身边的同学,平均月收入大都在1.5~2万上下。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高于普通人,但绝对够不上拿出来说的水平,在某乎和某红书更是上不了桌的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考的筛选非常粗糙,考高分不代表你很聪明,只能说明你每一门课都认真学习了,且不笨,但和“能把某件事做得很好”基本不沾边。这一点我比很多人有发言权,我之前说过我到了高三才开始学高一的内容,但也把高中数学和理综从不及格追到了接近满分,只是文科需要太多背诵积累的东西,难以用大半年的时间全部赶上,因此高考就比一本线高了二三十分,上不了顶级院校。我们班里倒是有上清北的,但在我看来天赋一般,就只是普通学霸,优点是踏实,班里有很多比他们聪明的,但都不怎么踏实学习,最后都只上了普通一本——如果他们都很把考试成绩当一回事儿,那现在大多数上清北的人,其实都考不上清北。

王兴兴就是英语不够好,偏科,所以只上了普通一本。而高考需要的是均衡,即每一门都不能拉垮,但它并不考核你在任何一项中有多么优秀,因为上限也就是满分,满分之上呢?没了;这几门课以外的东西呢?不考。

这个社会总要求人们做全才,要扮演好所有的社会角色,但你要完全按社会的要求来做?就完了。因为成功更依赖于你在某一件事上做得有多牛逼,在某一个角色上扮演得有多出色,至于其他的东西有多优秀?其实没那么重要。

你考察人才就考察人才,记人家体育分干嘛?让人写代码就直接看代码质量,看人家其他成绩干什么?这个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功能化的,它需要你做出一些特定的贡献,它给多少报酬,也是看你在特定贡献上的“程度”,跟你单杠能拉几个,是不是能10分钟跑完3公里,有没有背会5000个单词,能不能解复杂的几何题,没有一毛钱关系。伊隆马斯克发的招聘说明上写着,你不需要任何的学历证书,也不需要展示有没有大厂经历,我不关心你是谁,你只需要发你的代码过来。

同理,我们在择偶上,选择朋友上,要求也要尽量贴近“功能化”。比如你最需要一个会挣钱的配偶,那你就应该按照这个人会挣钱的程度去给分,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加总在一起取平均分。有人让Deepseek找一个所谓的“六边形战士”,什么身高175以上,学历本科以上,95后,月入4万以上,有一套全款300万以上的房子,未婚,Deepseek找下来的概率是多少?比万里挑一还低。

但你说符合所有以上条件的,有多么优秀吗?其实也就是普通人,在路上甚至不会被多看一眼,这就说明我们的筛选方式是有问题的,所谓的“六边形战士”并不能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之前有人拿着C罗的条件去相亲角,结果在学历这一项上就被众多的大爷大妈给卡掉了,这就很讽刺。

所以我们要把思维转过来,这个社会看起来在每个维度上都在要求你,你没陪伴孩子,被人说缺席;你没干副业,被人说不求上进;你不经常看望父母,被人说不孝顺;你不懂人情世故,被人说不成熟;你不做饭扫地,被人说没有自理能力;你不在情人节送东西,被人说不够浪漫;你不想结婚不想生娃,被人说自私,没有责任感。

但你不做又如何呢?以及你做到了以上所有,生活就很快乐了吗?不会的,反而会更不快乐,会更加远离成功,会更加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你的精力有限,你做到了以上所有,就意味着必然无法在任何一件事上做到顶级。

你要明白,他们之所以说你一些角色扮演得不好,是因为你在一些关键角色上没有扮演得“超级好”,只要你抓住关键,拼命提升这些角色的高度,那么其他要求就会慢慢不见,因为人和人合作,看的是最长的长板的长度是否彼此匹配,而不是平均分是否匹配。

所有对你平均分的要求,都是障眼法,都不是你该努力的方向。它不过是代表你暂时在重要的长板上,还没有跟合作者赖以生存的重要长板,拉开差距的等级而已。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