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梁古与水浒:中国武侠的价值观及对人文传统的坚守
【本文由“guan_197719972007”推荐,来自《为什么我反对哪吒2里的剧情设定》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7364063681710
- 不稀奇!金庸的小说经常就是这种设定,魔教经常出好人,名门正教许多都是伪君子。
金庸的小说能在香港台湾这些美西方意识形态严重洗脑的地区被无数次翻拍说明什么?
一定说明金庸小说的人物设定符合美西方洗脑的要求,否则早就被雪藏了。
金庸有条底线,就是无论你是魔教,还是正派,是汉廷,还是番邦,只要悲悯之心,都是基本正面的,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珍惜的好汉。萧峰是这样被确立的,郭靖是这样被确立的,杨过是这样被确立的。。。即使是韦小宝算比较油滑负面的了,但他在康熙和天地会间选择的还是百姓的安危。更不用说张无忌,他是张翠山的儿子也罢,是明教的教主也罢,他骨子里不想争那个位子,只要一心上位的对方能对百姓好,他可以消失。
差不多金庸在梁羽生和古龙之间,更亲近梁羽生。而梁羽生即使塑造出金世遗这样的孤绝角色,也不会忘记在他身上注入善意,而不是一昧卖弄个人神恿的孤狼气质,甚至金世遗的情怀,比所谓的正派更正派,这就是他们惯用的反向塑造正面人物的手法,用尽现实的困境,喷涌出无限的人文气概,而绝不是为了逆反而逆反。
即使是比较喜欢离经叛道的古龙,他的主流人物楚留香也罢,陆小凤也罢,都还保有着深刻的中华人文传统的情怀,只是说饮食男女上懒得理会那许多满口道德骨里盗娼的束缚。他会揭露某些所谓正派的丑陋,但他要塑造的也还是看似逆反,实则有情有义,不怎么把苍生挂嘴边,苍生有难则义不容辞的绝对正派。也就是说他击破伪君子的目的不是要做真小人,就像黄药师再怎么逆反,他敬的也是真君子,斗的也是真小人。
真正近乎百无禁忌的反而是水浒,或吃人肉包子、或斩杀无辜,或送投名状,或强占敌女,或无分皂白一排人头滚滚砍将过去,这都是干得出来,干了还高悬替天行道的牌匾。水浒差不多算的上是真正有点混沌的价值观了,只不过在最后给这个混沌态处了刑,这就叫混一,混沌归于一。说句玩笑话,我猜北美最早的那些从欧洲大陆逃到新大陆的强人和清教徒,搞不好喜欢水浒。
可金、梁、古三个人都只是有限度的接纳了一部分水浒元素,他们笔下的核心人物,没有一个会真正纯粹以自我为中心斩破善恶的价值观,即使是金世遗、傅红雪这种极端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还有着割裂文化血脉上的人文基因,毕竟他们都是抱负着这些基因的作者创作出来的。
古龙为傅红雪写道:“他本是为了仇恨而生的,现在却像是个站在高空绳索上的人,突然失去了重心。仇恨虽然令他痛苦,但这种痛苦却是严肃的、神圣的。现在他只觉得自己很可笑,可怜而可笑。”这恐怕是桀骜不驯的古龙,对人文传统的最大让步,他只能毁灭自己,去消弭那种痛苦,也不肯把痛苦装填成一个随时爆炸的手雷,明白地或者偷偷地塞给他没办法真正恨得起来的芸芸众生。
甚至就算回到水浒,ta的作者最后还是毁灭了那些曾给了他无穷快感,也只能在末路散尽魔气的乱世英豪。这就是我们烙印在骨血里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这片土地的本色主流——没法接受美利坚式的分金吃肉、杀人不眨眼,而会发出中华赤县子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即使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这样的泼皮滑头,面对真君子时,也会眼含热泪,深施一礼,在尽绵薄之力后转身离去。
嘿,这就是中国。活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