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反特朗普者”:欧洲鹰派分裂为两大阵营

——一场被“越顶外交”撕裂的欧洲自救闹剧


500

序章:慕尼黑的耳光与巴黎的仓皇

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镁光灯,照出了跨大西洋联盟的满目疮痍。美国副总统万斯一席“欧洲威胁来自内部”的演讲,像一记耳光扇在欧洲政客脸上,而紧随其后美俄绕过欧洲的利雅得谈判,则彻底撕碎了欧洲人“安全伙伴”的幻象。

翌日,法、德、英等八国领导人仓皇齐聚巴黎爱丽舍宫,试图以一场紧急峰会证明“欧洲仍能自救”。然而,这场号称“团结”的会议,却因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的嘲讽沦为笑柄:“支持战争的人没资格谈和平”。

更讽刺的是,会议最终未达成任何共识,连联合声明都胎死腹中——欧洲的焦虑与分裂,在美俄谈判的阴影下暴露无遗。


第一章:被“分到小孩桌”的欧洲——从战略伙伴到局外人1.1 美俄“越顶外交”:欧洲的合法性危机

500

当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宣布“立即谈判”时,欧洲各国仍在为是否派兵乌克兰争吵不休。美国特使凯洛格的声明更如一盆冷水:“欧洲官员不会参与谈判”。俄外长拉夫罗夫甚至补刀:“欧洲除了延长战争,还能做什么?”

500

这种赤裸裸的轻视,折射出欧洲的致命弱点:防务自主的长期懈怠。莱茵金属CEO帕佩格的比喻辛辣至极:“不投资的欧洲人,只能坐小孩桌”。数据显示,欧盟多数国家国防开支长期低于GDP的1%,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3.5%。当俄美在利雅得讨论乌克兰命运时,欧洲连旁听资格都需乞求,马克龙的紧急峰会不过是尴尬的“自救表演”。

1.2 泽连斯基的“筹码流失”:从主角到弃子

乌克兰的处境更显荒诞。泽连斯基曾高呼“没有乌克兰参与的谈判无效”,如今却连谈判议程都无从知晓。美俄私下讨论的“复活节停火”方案,甚至可能以乌东领土让步为代价。更致命的是,俄方质疑泽连斯基在戒严令下连任的合法性,直接动摇了乌方参与谈判的法理基础。

欧洲的无力感在此刻达到顶峰。德国总理朔尔茨怒斥“乌克兰必须参与谈判”,却遭特朗普轻蔑回应:“乌克兰加入北约?我无所谓”。欧盟7000亿欧元的军援计划看似雄心勃勃,但德国内部因选举压力推迟拨款,西班牙等国则对派兵避之不及。


第二章:巴黎峰会:一场“反特朗普者”的内讧大戏2.1 派兵之争:鹰派与鸽派的生死博弈

500

马克龙召集的巴黎峰会,本意是向美国展示“欧洲团结”,却沦为派兵议题的修罗场。英国首相斯塔默高调支持派兵,甚至承诺“承担安全保障责任”,但前提是“美国必须提供空中支援”。瑞典外长斯滕加德虽同意派兵,却坚持“战后才部署”,被讽为“武装中立的新行为艺术”。

反对派则以德国和波兰为首。朔尔茨直言“讨论派兵为时过早”,波兰总理图斯克更一刀切:“波兰士兵绝不会踏上乌克兰领土”。这种分裂背后是战略逻辑的根本对立:西欧国家试图维系与美国的协调,而东欧国家因地理临近对俄威胁更为敏感。

2.2 “小圈子外交”与欧盟的解体隐喻

500

马克龙的邀请名单引发新一轮分裂。波罗的海三国和匈牙利未被邀请,西雅尔多痛批这是“反特朗普小圈子”。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试图以“欧洲安全转折点”粉饰太平,但俄罗斯议员谢列梅特尖锐指出:“这场会议开启了欧盟解体进程”。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缺席更具象征意义。她中途离场并批评峰会“形式错误”,主张应“与特朗普合作而非对抗”。这种亲美立场与马克龙的“战略自主”口号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欧洲价值观的深层撕裂。


第三章:自救还是自毁?欧洲的“战略定力”困境3.1 军事短板:从“欧洲军”幻想到底层逻辑崩塌

泽连斯基在慕安会上疾呼:“没有欧洲军队,何谈欧洲安全!” 然而,法国提议的“3万威慑部队”被嘲为“度假式部署”——需美军空中掩护,且远离前线。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更揭露真相:欧洲防务合作受制于各国体制差异,“砸钱也难成事”。

北约的依赖症更让欧洲陷入死循环。美军占北约欧洲旅的30%,若特朗普从波罗的海撤军,欧洲将直面俄军钢铁洪流。波兰防长科西尼亚克-卡梅什的“经济安全论”看似务实,实则承认军事自救无望:“投资乌克兰企业比派兵更可靠”。

3.2 价值观撕裂:当“自由民主”沦为交易筹码

万斯的慕尼黑演讲不仅否定了欧洲制度,更动摇了跨大西洋关系的根基。他指责欧洲“背离基本价值观”,将内部社会矛盾归咎于“建制派压制民意”。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的反击苍白无力:“无法无天不能成为新秩序原则”。

这种价值观冲突在AI监管、关税战等领域全面爆发。美国反对欧盟AI监管“扼杀创新”,而欧洲坚持数据保护至上。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更让欧盟经济雪上加霜,东布罗夫斯基斯哀叹:“贸易不确定性已遏制投资”。


终章:欧洲的未来——丛林法则下的“战略孤儿”

500

巴黎峰会的闹剧落幕时,波兰总理图斯克说出了唯一真相:“没有共识,因为这不是决策机构”。欧洲的尴尬在于:既想摆脱美国控制,又无力独自应对俄罗斯;既宣称“捍卫乌克兰主权”,又害怕引火烧身。

特朗普的算计清晰而冷酷:以乌克兰为筹码换取美俄关系缓和,同时迫使欧洲承担更多防务成本。而欧洲的回应却是分裂与空谈——马克龙的“欧洲军”、朔尔茨的“国家安全计划”、波兰的“防务产业链”,无一不是纸上谈兵。

这场博弈最终印证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弱国无外交,散沙般的联盟更无话语权。当美俄在利雅得切割乌克兰的未来时,欧洲的焦虑与分裂,不过是强权棋局中的一段插曲。而泽连斯基的怒吼“没有乌克兰的谈判无效”,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