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充值成为高德地图“品牌优选”,才能在搜索结果中屏蔽竞品?

500

近年来,高德地图(Gaode Maps)凭借精准导航、红绿灯倒计时、实时积水地图等功能,赢得了用户广泛好评,月活跃用户数高达8.5亿,位列中国互联网月活排名前四,仅次于微信、淘宝和支付宝。然而,这款国民级应用在赢得用户信任的同时,也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经历着重重挑战,甚至被业内形容为“黑暗森林”——尤其是在房地产等高客单价行业,高德地图的精准营销策略,使其成为竞争激烈的商战高地。

对于房地产、公寓租赁、养老院等客单价较高的行业而言,高德地图提供的不仅仅是导航服务,而是精准的流量入口。以北京亦庄地区“丰禾嘉会”房地产项目为例,当用户在高德地图上搜索其营销中心时,首页推荐的信息中不仅包含该楼盘,还展示了“保利锦上二期”“中海兴叁号院”等多个竞品楼盘的信息,包括价格、建筑面积等核心卖点。而反观这些“品牌优选”项目的搜索页面,却没有任何竞品信息,而是突出自身优势。这种差异化对待,直指高德地图的“付费玩家”策略——即只有充值成为“品牌优选”,才能在搜索结果中屏蔽竞品,形成流量闭环。

这让商家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对于房地产等行业而言,高德地图推荐的竞品信息,可能直接影响潜在客户的决策。为了“自保”,开发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以避免客户流失。换句话说,高德地图不仅是一个流量获取工具,更是一个防御机制——不愿充值的商家,可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对手“偷家”。

商业化困境:盈利模式散而不强

尽管高德地图在本地生活和出行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但盈利模式始终存在“广而不精”的问题。目前,高德地图的收入来源包括技术服务费、广告收入、车企合作费、商家竞价费、网约车佣金抽成等。然而,在本地生活领域,高德地图的变现能力仍显不足,用户并未真正形成在高德上消费的习惯。

2024年国庆节前后,高德地图因“海昏侯假门票”事件、家电维修商家虚假信息等问题,遭遇一系列舆论危机。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调查发现,高德地图在部分区域内的家电维修商家中,约41.6%存在虚假信息。平台监管不力,导致用户体验受损,影响了其商业信誉。而这些问题的本质,指向了高德地图对第三方服务的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影响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

面对盈利压力,高德地图于2024年10月重新上线顺风车业务,这是自2018年因安全事件暂停六年后,重新回归这一市场。然而,顺风车行业竞争激烈,哈啰、嘀嗒、滴滴三大平台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高德地图要在仅剩的10%市场空间中争夺份额,难度不小。此外,高德的顺风车服务在用户体验上尚未匹配市场主流,如未提供等待时间选项、行程分类等功能。

此外,顺风车市场的安全隐患仍然是悬在所有平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顺风车不同于传统网约车,不受严格监管,车主无需营运资质,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如何在合规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高德地图必须面对的挑战。

2025年初,高德地图与抖音达成合作,试图借助短视频流量平台的优势,突破自身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困境。在高德地图搜索店铺时,部分商家已出现抖音团购链接,用户可直接跳转至抖音App完成交易。这一合作被认为是一次资源互补:高德拥有用户的本地消费需求,而抖音则具备更强的商家入驻能力。

然而,商家对此并不完全买账。有商家质疑,高德此前对于免费入驻的商户进行了清退,甚至导致门店地址无法搜索,如今又借助抖音重新吸引商户,是否意味着平台本身的流量并不足以支撑本地生活业务?此外,部分商家对于高德本地生活服务的口碑存疑,认为高德平台上存在虚假信息、诱导性广告等问题,影响了整体商业生态。

商业化焦虑:高德地图如何破局?

尽管高德地图拥有庞大的流量基础,但在本地生活、顺风车等业务上的商业化尝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从流量变现逻辑来看,高德地图的导航属性使其更偏向于“人找店”模式,而非像美团、抖音那样通过内容运营吸引用户产生消费。因此,即便坐拥8.5亿月活用户,高德地图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盈利能力仍然有限。

更大的问题在于,高德地图在阿里内部的地位尴尬。近年来,阿里集团加速调整业务结构,清仓银泰、高鑫零售等非核心资产,并聚焦电商和AI科技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德地图的本地生活业务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仍然存疑。如果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有效变现,高德地图未来的商业化道路,可能会更加艰难。

高德地图作为一款国民级应用,在导航领域已建立无可撼动的市场地位。然而,在商业化探索方面,其盈利模式仍然面临挑战。本地生活业务的商业化逻辑尚未跑通,顺风车市场的竞争激烈且存在安全隐患,与抖音的合作能否带来实质性增长仍有待观察。未来,高德地图需要在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和平台监管等方面做出更深层次的优化,否则,即便流量再大,也可能陷入“盈利难”的泥沼之中。

高德地图正站在商业化的十字路口,下一步如何走,决定着它在本地生活和出行服务领域的未来。(内容来源|商业晨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