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现在还有什么区别?

500

NO.2366 - 护卫舰、驱逐舰和巡洋舰

作者:A马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世界海军舰艇的种类更多,各有不同,但为了区分,我们将海军的主战水面舰艇根据其吨位、地位和作战使用方式进行了分类,方便海军作战管理。

海军的水面舰艇有很多,而600吨则是海军水面舰艇划分的一个标准。600吨以下是艇,主要是一些辅助艇和小型的作战艇。例如护卫艇、鱼雷艇和导弹艇等,可以执行近海作战任务。新中国建立后,鱼雷艇、导弹艇和猎潜艇是中国海军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力舰艇,并且获得了不少战绩。超过600吨的海军船并称为舰。而舰则是世界各国海军的主力作战装备。

海军主力舰的分类

海军主力舰则被划分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等。其中,航空母舰与其他舰种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舰艇用途划分的。而其他军舰则主要是依靠吨位划分的。

500

布什号航母

首先,战列舰的兴起与没落。战列舰是以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为代表的作战舰艇,是一个时代的海军主力舰艇。战列舰的出现从风帆战列舰开始,到二战中巨舰重炮的没落,代表了当时海军技术的巅峰。

15世纪末,随着火炮、冶金和造舰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安装了重型火炮的风帆战舰出现了。这款战舰一般长45至55米,排水量在300至1000吨,使用了四面风帆。这就是战列舰的原型——风帆战列舰。在随后的实战和使用中,风帆战列舰展示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成为世界海军重点发展的对象。

19世纪开始,铁甲战列舰出现。这些战舰使用了金属船体,安装了新式装甲和快速火炮。这时的战列舰吨位急剧提升,开始达到了8000吨以上。这些战列舰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战列舰开始逐渐成熟。

500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战列舰开始安装两到三座口径巨大的主炮塔和相当数量的副炮,使用蒸汽轮机和火炮射击指挥仪。这种战舰被称为无畏舰,火力、防护力和航速都非常出色,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标准。在水下隔舱、火炮火力的不断发展下,战列舰达到了巅峰状态。世界各国建造了数量不少的战列舰。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战列舰成为了世界海军战舰的明星。

在二战前,很多国家陷入了建造战列舰还是航母的两难选择中。例如:日本海军当时就对是建造“大和”号战列舰还是建造航母展开了激烈争论。但在二战中,战列舰在面对航母时毫无还手能力,迅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此时,世界海军的水面舰艇种类除了航空母舰,就形成了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的分类。

其次,巡洋舰的发展。17世纪,巡洋舰开始出现。当时的巡洋舰只是一种装备少量火炮,主要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的快速舰船。这时的巡洋舰并不直接参与作战。随着技术的发展,巡洋舰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开始,巡洋舰逐渐成为一种安装有装甲和重炮的主力战舰。这时的巡洋舰区分为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是当时海军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一般和战列舰配合作战,成为战列舰的最佳辅助舰艇。

二战后,战列舰逐渐消亡,但巡洋舰依旧保持了发展。这是因为巡洋舰吨位大,可以安装多型导弹武器。所以在战后,美国和苏联依旧发展了多款巡洋舰作为舰队的主力舰艇。

500

俄罗斯巡洋舰

再次,驱逐舰的蓬勃发展。相对于战列舰和巡洋舰,驱逐舰的出现较晚。在19世纪,世界海军的主力战舰是以战列舰为主,巡洋舰作为辅助的舰队格局。这种舰队的主要作战武器就是火炮。

1877年,英国研制生产的“闪电号”鱼雷艇改变了战场格局。鱼雷艇体积小、速度快、机动灵活,再加上鱼雷的速度快,威力大,给水面舰艇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局面,1892年,英国制造了鱼雷艇驱逐舰,也就是驱逐舰的雏形。这款鱼雷艇驱逐舰装备了多门小口径火炮和鱼雷,具有反鱼雷艇和攻击舰艇作战等多用途作战能力。随后,英国又开发了新款驱逐舰,逐渐奠定了驱逐舰的发展方向。

在二战中,因为驱逐舰体型适中、航速快、用途多样的特点,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使用,尤其是在盟军大西洋护航,以及反潜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美国就在二战期间建造了大量驱逐舰,光是“弗莱彻”级驱逐舰就建造了175艘。美国电影“灰猎犬号”就讲述了驱逐舰在执行护航任务中的作用。

500

美国基林级驱逐舰

二战后,不同于战列舰和巡洋舰,驱逐舰依旧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尤其是在雷达、导弹、鱼雷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驱逐舰具备了执行反舰、对地攻击、防空、反潜、巡逻、海上封锁等多种任务能力。

最后护卫舰的茁壮成长。17世纪,护卫舰开始出现,英国海军建造了一些轻快帆船,被称为护卫舰,主要用于进行巡逻和警戒。随后,因为护卫舰的成本低、经济性好、适合中小国家使用,并可执行一些低成本任务,因此在各国海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的划分

可以看出,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各有特点,能够执行不同的任务。这三类舰艇的划分其实并没有明确标准,可以按照舰种执行的主要任务来进行划分。例如:巡洋舰主要执行预警指挥、对地攻击等任务,驱逐舰主要执行反舰、防空、反潜等多种任务,护卫舰主要被用来执行巡逻、护航等任务。

之前主流的划分方式就是按吨位进行划分。一般600-5000吨的水面舰艇一般被划分为护卫舰。5000吨至10000吨的水面舰艇被划分为驱逐舰。10000吨以上的水面舰艇则划分为巡洋舰。

500

法国护卫舰

但是问题来了,似乎在现代海军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吨位划分这三类舰艇越来越不现实。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的分类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出现了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

一是巡洋舰面临着逐步消失。世界上拥有巡洋舰的主要国家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目前拥有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俄罗斯则拥有“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首舰于1983年开始服役,一共生产了27艘,是世界上首先使用“宙斯盾”雷达的军舰。目前该级舰已经退役多艘,美国海军原计划在2027年前全部退役该级舰,现在则计划将“葛底斯堡”号(CG-64)、“长津湖”号(CG-65)和“圣乔治角”号(CG-71)的退役时间推迟至2029年。也就是说,美国的巡洋舰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俄罗斯的巡洋舰前途更是要命。虽然俄罗斯特别看中仅有的几艘巡洋舰的攻击能力,依旧将其作为海军的门面,但是随着“莫斯科”号在俄乌冲突中被轻易击沉,证明了苏联留下来的这些老式军舰已经不能满足未来海军的作战需求,再加上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和技术实力。这几艘老旧巡洋舰逐渐退役也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二是驱逐舰的繁荣发展。虽然世界各国都未新建巡洋舰,但是只要将精力放在发展驱逐舰上了。美国的“伯克Ⅲ”级驱逐舰、日本的“摩耶级”驱逐舰、中国055型驱逐舰、韩国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的吨位都已超过万吨,按照传统排水量划分都应该被称为巡洋舰,但是各国海军依旧称呼这些舰艇为驱逐舰。

500

055型驱逐舰

这些新型驱逐舰虽然被称为驱逐舰,但是其实际战力早已超过了原有的巡洋舰。欧美国家虽然将中国的055型驱逐舰称为巡洋舰,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依旧将其划分为驱逐舰之列。

三是护卫舰的大型化发展。随着驱逐舰的大型化。各国在侧重经济性和多功能性的前提下,发展了一批新型护卫舰。这些护卫舰的排水量也大大增加,能够有效执行巡逻、反潜、防空和近海防御等任务。例如:中国新服役的054B护卫舰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5000吨左右,美国的“星座级”护卫舰的排水量达到了6000吨,德国的F125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也达到了7200吨。

500

星座级护卫舰模型图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种舰艇划分逐渐模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作战任务演变、舰艇设计理念更新和各国海军战略调整等原因造成的。

首先,科技进步推动多任务能力融合发展。随着海军武器系统的模块化发展,尤其是相控阵雷达、作战指挥系统和垂发系统的快速进步,使得舰艇可以灵活搭载各型反舰、防空、反潜和对地攻击的导弹。这就让原有舰艇的功能划分进一步模糊,小型舰艇可以使用这些系统大幅提升作战能力。

其次,作战舰艇的多功能化转型。之前的海军水面舰艇的分工较为明确。例如:巡洋舰主要负责火力打击、舰队防空和编队指挥等,驱逐舰主要执行多用途任务和反潜作战等,护卫舰则主要执行护航、巡逻等任务。但现代海军则更加强调舰艇的多任务能力,这也就打破了原有舰艇的划分格局。此外海军建设非常费钱,多用途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海军建设的费效比。

500

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最后,各国海军战略的变化。随着现代海军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使得海军的远洋化能力逐渐提升,这也让世界海军战略发生了变化。因此建造更大的军舰,增强军舰的多用途能力就成为有效提升各国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必然选择。

可以看到,未来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的划分将越来越模糊。传统的按吨位划分舰种的方式将会逐渐淡化,被更加强调任务性质的划分方式所替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