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动力计提威马数亿坏账:研发费用率弱同行,因反垄断被罚30万

500

《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2024年12月31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动力)递表深市创业板,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

据了解,此次联合动力闯关深交所系自A股上市汇川技术(300124.SZ)分拆而来,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汇川技术直接持有联合动力94.51%的股份,为联合动力的控股股东。

尽管拥有背靠母公司的优势,但依赖大客户、应收账款回收风险、计提高额坏账损失等问题都让联合动力的闯关存在一定的“隐忧”。​

2023年扭亏为盈,现金流常年为负

联合动力是一家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包括电驱系统(电控、电机、三合一/多合一驱动总成)和电源系统(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二合一/三合一电源总成)等动力系统核心部件。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联合动力的主营产品主要分为电驱系统、电源系统和其他,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的收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超过99%。

从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电驱系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7.96亿元、46.76亿元、77.46亿元和51.41亿元,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比重的96.45%、93.21%、83.01%和85.29%。

据介绍,联合动力的电驱系统收入主要包括电控、电机、驱动总成等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2022年、2023年,电驱系统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7.14%、62.6%,主要受益于各类电驱系统产品销量的持续增长。

报告期内,电驱系统产品的销量分别为55.94万台、89.85万台、168.51万台和133.95万台,单价分别为4959.06元/台、5160.72元/台、4474.33元/台和3806.52元/台。在最近一年半的时间,电驱系统产品的单价出现明显的二连降。

同一时期,电源系统的销售收入由2021年度的9710.47万元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的8.8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比重由2021年的3.35%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的14.60%。

得益于主营业务的大幅增长,公司整体的营收规模也实现较快速的提升。报告期内,联合动力实现营收分别为29.03亿元、50.27亿元、93.65亿元和60.55亿元,各期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1.58%、13.35%、15.17%和15.49%,主营业务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12.02%、13.57%、14.64%和15.96%。

不过在经营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联合动力也存在不小的经营风险,资产规模的大幅增长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联合动力的员工总数由2561人增长至7276人。

此外,联合动力在2023年才实现扭亏为盈。报告期内,联合动力的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1.80亿元、1.86亿元和2.85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6亿元、-1.88亿元、1.58亿元和2.7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91亿元、-1.37亿元、-9695.47万元和4.83亿元。

联合动力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由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构成。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低的原因系:公司部分回款通过票据结算,后续将票据背书给供应商,未产生现金流;公司采用赊销模式,对主要客户设有一定信用期,在公司收入快速增长且第四季度收入占比较高的情况下,赊销模式会导致当期回款略低于当期收入。​

依赖大客户风险,计提威马3亿坏账

由于下游整车产业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在联合动力的收入构成中,公司存在明显的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23.73亿元、36.06亿元、71.20亿元和40.13亿元,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74%、71.73%、76.03%和66.28%。

在联合动力的大客户名单中,报告期内,理想汽车均为联合动力期内第一大客户,各期联合动力向其的销售额分别为15.26亿元、14.58亿元、23.36亿元和20.0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2.58%、29.01%、24.95%和33.16%。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港湾商业观察》表示,对于企业而言,一旦主要大客户改变供应商,则将对该企业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企业对大客户依赖程度较高的话,大客户的话语权很强,可以随意压低采购价格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除了与理想汽车的亲密关系受到外界关心外,公司近几年持续攀升的应收款同样是需要警惕的情形。报告期各期末,联合动力的应收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4.25亿元、18.51亿元、36.13亿元和36.1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0.87%、20.37%、29.38%和27.85%。

坏账方面,报告期各期末,联合动力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金额分别为9935.19万元、2.20亿元、4.91亿元和4.96亿元,计提比例分别为6.52%、10.63%、11.96%和12.07%,坏账呈现持续攀升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联合动力当期的第三大客户威马集团,于该年度联合动力向其销售收入2.1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44%。

张翔提示道,计提坏账会导致企业难以收款形成损失,从而没法按计划获得营收。威马形成坏账以后,没有按期支付采购金额的话,对公司账上形成亏损、坏账,账务转移到新的上市公司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威马集团还列入公司应收账款与合同资产前五名客户,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期末余额分别为1.45亿、2.16亿和2.15亿元。

2021年-2023年,联合动力来自威马集团的坏账准备和减值准备余额分别为725.02万元、1.08亿元和2.15亿元,合计达到了3.30亿元,金额较大。其中2023年威马集团的2.15亿元坏账准备,联合动力对其的计提比例达到了100%,高额的坏账准备无疑直接影响联合动力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质量。

报告期各期末,联合动力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42%、65.30%、68.45%和67.86%,流动比率分别为1.21倍、1.22倍、1.16倍和1.12倍,速动比率分别为0.92倍、0.89倍、0.85倍和0.82倍。

同一时期,同行可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7.48%、60.59%、59.18%和61.27%,流动比率均值分别为1.58倍、1.54倍、1.42倍和1.12倍,速动比率均值分别为1.06倍、1.03倍、0.93倍和0.88倍。

公司方面提示称,若公司及主要客户经营出现波动,特别是公司资金回笼出现短期困难时,公司可能产生一定的短期债务偿还风险。​

研发费用率弱同行,因反垄断被罚30万

外界还较为关心的是,尽管联合动力表示自身重视研发活动投入,但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公司存在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情况。

报告期各期,联合动力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92亿元、5.72亿元、6.26亿元和4.06亿元,占当期营收的13.49%、11.37%、6.68%和6.7%。

同一时期,同行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1.73%、10.06%、9.5%和7.99%,2023年、2024年1-6月,联合动力的研发费用率显著下降。

内控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联合动力及其境内控股子公司尚未了结的重大诉讼、仲裁情况包括:苏州汇川与联合动力的威马新能源汽车采购(上海)有限公司、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涉诉金额127.20万元。

联合动力与威马新能源汽车采购(上海)有限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涉诉金额21.80万元。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与威尔马斯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温州)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涉诉金额5804.45万元。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与威马汽车科技(四川)有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涉诉金额33.14万元。

联合动力与菲斯科(上海)汽车有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涉诉金额5725.51万元。

天眼查显示,截至2月17日,联合动力有司法案件8起,案由为买卖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合同纠纷和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

2022年6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联合动力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因联合动力与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车和家”)设立合营企业常州汇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联合动力与北京车和家境内外营业额合计达到《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的申报标准,联合动力与北京车和家未及时就此事项进行申报,违反《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出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港湾财经出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