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靠你的爱情赚得盆满钵满?情人节背后的资本简史

当你在2月14日捧着溢价超过300%的玫瑰时,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消费陷阱”?

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NRF)和Prosper&Analytics的年度调查显示,美国2025年情人节总支出预计将达到275亿美元。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真相:或许情人节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赚钱。  

谁发明了情人节?答案是:商人、教皇和一群想结婚想疯了的罗马人。

01

古罗马的“暴力相亲”与教会捞金术​

公元3世纪的罗马浴场里,执政官正在为人口危机焦头烂额。连年征战让适婚男性死亡率高达47%,大量土地无人耕种。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罗马人利用传统节日——牧神节(Lupercalia)来祈求生育和丰收。牧神节不仅是一个祭祀仪式,更是一种“婚恋制度”。

在牧神节当天,男人们从一个装有女性名字的容器中随机抽取名字,作为节日期间的“伴侣”,不少人因此坠入爱河,甚至延续到翌年。 

500

这种政府背书的暴力相亲,使得罗马在20年内人口暴涨400%,成功将婚恋市场转化为国家财政增长点。

公元496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进行了一场堪称古代品牌升级的神操作。

他将牧神节更名为“圣瓦伦丁日”,他宣称这是为了纪念一位为爱牺牲的教士瓦伦丁,但实际算盘打得震天响:通过将婚姻缔结权收归教会,每对新人需缴纳不菲的“圣婚税”。

500

这是教会兜售的“结婚许可证”,不买就是“不虔诚”,婚姻正式成为一种由教会监管的社会制度,而每一场婚礼都需要支付各种费用。

其中包括结婚许可证费、圣婚税,还要求新人向教堂捐赠物品,如蜡烛、粮食或牲畜,以“祈求上帝的祝福”。

此外,近亲结婚要收更多钱,离婚也要收钱。婚姻彻底沦为教廷的现金流工具。

中世纪的神父大概是初代“婚恋中介”,他们一边收钱盖章,一边念叨“上帝祝福你们”,而上帝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祝福需要按次收费。

15世纪教会对婚姻的垄断催生了权力寻租空间。科隆、图卢兹等地档案显示,教士可能通过加速审批、违规签发特许状获取额外收益,悄咪咪地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更荒诞的是,教廷在1517年推出的“赎罪券”制度。

500

丈夫出轨只需购买价值3弗罗林的赎罪券,就能获得“上帝谅解的爱情特许状”。科隆大教堂1499年账簿记载,某贵族为私生子合法化支付了200金币。这种将道德瑕疵证券化的操作,让教廷年收入大大增加。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最后还得出高价,把ta哄过来。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为我们理解现代情人节背后的商业逻辑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早在几百年前,婚姻就已经开始了“挂牌销售”,为后来的消费主义奠定了基础。

02

贺卡公司重新“发明”现代情人节​

当古罗马的牲血鞭痕褪去,中世纪的赎罪券化作尘埃,人类对爱情的商业驯化却进入了更精密的工业化阶段——19世纪的印刷机轰鸣声中,资本家们找到了更好的办法让大家乖乖买单。

1847年,英国某地区的一位印刷厂老板在面对滞销库存时突发奇想,推出情人节贺卡。

他将积压的雕花纸片印上“致我的挚爱”,配上流水线生产的肉麻诗句投放市场,这一创意迅速走红,贺卡销售在情人节当天爆发出惊人的热度,为日后情人节消费的火爆局面埋下了种子。

500

这一社恐友好型发明,成了现代消费主义的开山之作。1871年,英国邮政总局记录显示情人节当日寄出120万张贺卡。

1910年,当霍尔马克(Hallmark)公司在堪萨斯城成立时,创始人乔伊斯·霍尔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美国男人根本不懂浪漫。(现在网上总是说西方男人懂浪漫,其实他们只是当韭菜比咱们早而已)

他的解决方案堪称消费主义屠龙术——把爱情拆解成可量产的工业零件。1913年推出的“情人节套装”(贺卡+心形巧克力+红玫瑰),用广告语“三件套=完美爱情”给全美情侣洗脑。

到1920年,美国情人节消费额从1900年的18万美元飙升至230万美元,这其中恐怕很有这个公式的功劳。

500

巧克力厂商更绝——这玩意原本是阿兹特克战士的“战前兴奋剂”,西班牙人往里狂加糖分后,硬生生包装成甜蜜武器。英国吉百利公司推出心形巧克力盒,盒子上画着爱神丘比特的图案和玫瑰花,吸引来采购情人节礼品的顾客。

从那时起,玫瑰花就已经被标上价码,“一朵代表一见钟情,九十九朵代表天长地久”,直男们从此患上数学焦虑症。

贺卡和红玫瑰还多少算是为浪漫爱情买单,更倒霉的是日本人。

情人节在日本第一次出现是在19世纪50年代,当时一家叫“玛丽巧克力”(Mary Chocolate)的公司打广告说,2月14日是“一年中唯一一天,女性可通过赠送巧克力来向心爱的人告白”的日子。

500

从此开启了日本女人的倒霉情人节。至于什么白色情人节,那也都是后话了。

在当天,她们除了要给喜欢的人送出“本命巧克力”之外,还要给上司、同事、异性朋友送维持关系的“义理巧克力”。

目前,情人节巧克力的销量占到日本每年巧克力销量的三分之一。

03

从“情人节”到“反情人节”

当代社会,爱情已被量化成各种“消费指标”,情人节更是成为商业运作的高峰期。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会在2月14日为伴侣准备礼物,男性送鲜花、化妆品、护肤品、香水等,女性送手办盲盒、数码产品等。覆盖范围之广,让许多商家都能从中捞一笔。

500

情人节前一周,云南玫瑰批发价暴涨300%一朵成本1.5元的玫瑰,在北上广随随便便能卖到30块,包上金箔、换个高档包装,更是身价暴涨。更何况,玫瑰花都是按捧送的,一捧一般是10朵玫瑰起步。

后来又觉得传统玫瑰花不够上档次,资本开始发明替代方案:用化学试剂让玫瑰“冻龄”,价格是普通玫瑰的5-10倍,商家宣传口号是“你的爱永不凋谢”,但实际上它过几年就会氧化发霉,这点倒是像极了爱情。

500

有网友吐槽,情人节已经变成“爱情考核日”,礼物不仅要送,还要送得符合对方的心理预期,送得有面子,送到心趴上,否则就容易引发一场情感危机,情人节变分手日。

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笔极不划算的买卖,这题不光贵,还难做得很。没准今天的情人节开销,或许就是明天的分手成本。于是,一部分人选择降低标准,转向“抠门式浪漫”,比如用PPT做一份“电子花束”,或者用ChatGPT写一首情诗。

但另一部分人则更干脆:既然做不对,那就不做了。与其被情人节的消费规则绑架,不如光明正大地拒绝这个节日(可能主要是也没有情人)。

于是,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捧“反情人节”活动。

500

在韩国,每年4月14日被称为“黑色情人节”,单身人士会穿黑衣,吃炸酱面,以表达对传统情人节的反感。在日本,“单身贵族”们会在情人节期间组织聚会,享受商家的折扣优惠。本质上是对消费主义绑架爱情的反抗——以另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

近年来,美国贺卡巨头瞄准了“反情人节”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反浪漫”贺卡,销量意外火爆。其中一张贺卡印着一张复古照片,照片上的男孩手里拿着自制的情人节卡片,旁边的注释写道:“明天,小蒂米的心就要碎了。情人节,糟透了。”

另一张贺卡则更为直接,上面写着:“情人节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爱的味道……让我想吐。‘反情人节’快乐。”

不仅是贺卡,整个“反情人节”文化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旧金山的一家表演团体专门在2月14日推出歌舞表演《爱情不识好人心》,主题是对浪漫主义的讽刺。

500

△只要给动物园捐款5-25美元(金额自选),就可以用前任的名字命名一只蟑螂

与此同时,许多本该在情人节大赚一笔的商家,也开始投身“反情人节”经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家综合娱乐场所,决定在情人节当晚举办“爱情……饶了我吧”主题派对。

他们承诺,绝不播放任何甜腻的情歌,DJ只放单身战歌,还特意推出一款名为“爱情糟透了”的鸡尾酒,让单身人士在酒精的微醺中共同吐槽情人节的“资本主义阴谋”。

然而,也有人质疑“反情人节运动”的初衷,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情绪表达,缺乏理性的文化反思。无论如何,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情人节过度商业化的不满,以及对爱情本质的重新思考。

500

或许,未来某天,人类真的会发明一个“反情人节”,专门庆祝不谈恋爱、不送礼物、不被粉色泡泡裹挟的自由灵魂,但最后八成还是会被商家盯上。

——只不过这次,包装纸上印的是“独身万岁”。

但是你猜最后是谁花钱,谁赚钱?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