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陷入“至暗时刻”
杉杉系,陷入了至暗时刻。
2023年2月10日,商界传奇郑永刚因突发心脏疾病突然离世。
失去了引路人,庞大的杉杉系也随即失去了方向。在郑永刚离世两年后,作为杉杉系核心资产之一的杉杉集团陷入了破产重组的泥潭之中。
1月26日晚,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杉杉集团于1月23日收到法院通知,三家银行向法院申请对杉杉集团进行重整,定于2025年2月7日召开重整听证会。如今,听证会已经结束,虽然还没有具体的判定,但从实控人周婷的表态来看,杉杉集团的处境不太妙。
祸不单行的是,在A股上市且是作为杉杉系另一核心资产的杉杉股份,突然遭遇了业绩“黑天鹅”。
据1月26日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杉杉股份预计2024年的净利润将亏损约3.2亿元至4.8亿,和去年同期的7.653亿净利润相比由盈转亏;同时,杉杉股份还预计2024年的扣非净利润将亏损7.5亿至9亿,和去年同期的2.189亿扣非净利润相比同样由盈转亏。
据悉,在2024年前三季度,杉杉股份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为“正值”,换而言之,四季度杉杉股份净利润至少亏损了3亿,扣非净利则亏损了7.2亿。而拉长周期来看,2024年的业绩也将是杉杉股份上市以来交出过最差的一份成绩单。
一边是杉杉集团陷入重整风波,一边是杉杉股份遭遇上市以来首次年度净利润,很显然,如今的杉杉系正在“泥潭”里挣扎。
陷入“债务危机”
2024年6月28日,杉杉集团突然发布的一则贷款利息逾期公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公告的具体内容,是杉杉集团应于6月20日向兴业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支付的1963.91万元贷款利息未按照计划还款。
此时,大家才骤然发现,原来杉杉集团已经陷入债务泥潭之中,并且资金流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至于杉杉集团为何会陷入债务困境,跟开头提到的郑永刚突然离世有很大关系。
据媒体报道,在郑永刚逝世后,金融机构对于“谁能管好杉杉”充满疑虑,对杉杉的贷款偿还能力评估迅速向下大幅调整。
有消息人士称,杉杉已经走完流程等待放款的一笔贷款,在郑永刚逝世消息传来后,立刻停止了该笔贷款发放。同时,郑永刚之子郑驹上任一年多时间未能重新建立外界对杉杉信任,杉杉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很多银行债务到期后不愿再续贷,甚至有一些银行提前抽贷。
要知道,杉杉集团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负债。据媒体统计的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9月,在剔除了上市公司杉杉股份后,杉杉集团的有息负债总额高达126.21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高达95.4%。此外,杉杉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持有的杉杉股份股权中,86.21%的股份已被质押或冻结。
当然,除了银行抽贷之外,杉杉集团目前的困境跟过去的多元化扩张也有一定关系。
据资料显示,杉杉股份最早以西装业务起家,在1996年上市时,杉杉股份还是国内服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但是,在成功上市之后,郑永刚却认为西装业务空间有限,杉杉集团于是开始多元化转型。1999年,杉杉股份收购鞍山热能研究所的技术,开始介入负极材料生产,正式布局锂电池材料。2003年和2005年,杉杉股份又分别成立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公司,完成锂电池三大核心材料的布局。
除了锂电池领域的布局之外,2020年杉杉股份斥资11亿美元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并因此成为全球最大偏光片供应商,市占率一度超40%。
如果仅看锂电池和偏光片这两个业务,杉杉股份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两个成功案例背后还藏着许多失败案例。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杉杉集团尝试过许多业务,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到创业投资,再到商业地产、文化娱乐,还有大宗商品贸易,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集成等等,正是这些尝试给日后的杉杉集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艰难“渡劫”
对于深陷危机的杉杉系而言,想要成功“渡劫”只能依靠杉杉股份。
据资料显示,杉杉系的核心资产主要包括杉杉控股、杉杉集团和杉杉股份,其中还是上市公司的杉杉股份无疑最为关键。
2020年以来杉杉股份一直在剥离非重要业务,例如剥离了起家的西装业务;2023年,杉杉股份又将正极材料、电解液和光伏等业务剥离出去,最终形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的“双主业格局”。目前,虽然杉杉集团深陷重组风波,但其经营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公告中,杉杉股份也表示“公司具有独立完整的业务及自主经营能力,公司与控股股东在资产、业务、财务等方面均保持独立。”
目前,杉杉股份的业务仍有较大的体量,利润也不低。截至2024年上半年,杉杉股份的偏光片分部实现营收53.36亿,业务的利润为7.07亿,毛利率为13.25%;锂电池材料分部实现营收39.15亿,业务的利润为5.54亿,毛利率为16.04%,简单计算,两项主要业务仅半年就为杉杉股份带来了12.61亿的利润。
对于杉杉股份而言,凭借着其在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业务的深入布局,只要能稳定经营,还是有可能“熬”过至暗时刻的。
不过,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这两个行业都难言稳定。以锂电池负极材料为例,据媒体统计,去年国内负极材料产能整体处于过剩状况,行业年总产能为396.2万吨,而产量仅为228.2万吨,产能利用率已经降至57.6%。而受到供需失衡的影响,负极材料的价格也从高位持续回落,例如中端人造石墨负极年内价格跌幅达29%。
此外,杉杉股份自身也背负着庞大的负债压力,截至2024年9月末,杉杉股份的负债总额为246.2亿,资产负债率为51.74%。虽然资产负债率不算太高,但在这246.2亿的总负债中有137.1亿都是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负债占比超过一半,其中仅短期借款这一项就达到了62.17亿,而同期杉杉股份的货币资金只有38.39亿。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虽然杉杉股份仍有稳定的业务在经营,但无论是从自身的负债情况来看,还是从主营业务的发展来看,杉杉股份的前景都令人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杉杉股份自身尚且难以自保,想要帮助杉杉集团乃至整个杉杉系走出困境,恐怕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