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不敢猜《长安十二时辰》的本意
来源:影视工业网 第一导演
“哥,十二时辰播了!”
晚上20点13分,手机上弹出制片人梁超的微信,47岁的曹盾心脏病差点犯了。
赶忙打开工作室的电视,发现根本没装过优酷,秒速下软件,安装、打开、搜索、开始……
一度被传“无限延期”的《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真实地开播了。
身为导演兼编剧,曹盾并不比其他人早几分钟知道这消息,但他愿意等,早晚会等到这一天。
这一天是6月24日,距离开机588天,距离杀青214天。
等待足够漫长,也足够低调。
因为各种不定因素,这套投资超过6亿人民币的大剧在零宣传的情况下上线。
优酷甚至主动撤下了一次微博热搜,在开播前,吸口气都出声响。
然而,深刻的东西,再低调也藏不住。
豆瓣上,开播午夜就出了分——8.8爆棚。曹盾不信,说开局分都高,但直到过了一个周末,分数也才降到8.7。
一切都如此急迫、隆重,却又显得隐隐约约,半推半就。
以至于,我们一口气爽完12集后,需要要停一下,问一嘴:
我们是否看清了这套剧的旨义。
《长安》带给你的只是“大唐一日”精良的愉悦,只是“狙击狼卫”紧逼的冲突吗?
那么多生僻词,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导演曹盾作为该剧第一作者,就只有这些字面意思吗?“第一导演”(微信号:diyidy)编辑部每一个小编(虽然只有三个)都觉得这部剧,话里有话。
开播第二天,我们就去导演工作室探了探虚实。
△《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
按《长安》里的时辰,我们在未时见面。
门口挂着长安地图,客厅的长桌上,摆着零零散散的道具。
那天,北京风大,天上的云飞来转去,导演工作室里忽明忽暗。
明暗之间,聊了许多幕后秘事。
马伯庸修改小说的内幕,雷佳音之前的人选,剧组拍摄时的“阴谋计划”,以及曹盾在大唐盛世中夹带的微妙观点,还有他未能实现的、震惊我们的宏图伟志。
都是干货,看完可能会花你一刻钟的时间,但看到最后,会有双重惊喜。
01
求生欲,从马亲王开始
这是曹盾看完两版《长安十二时辰》文稿后,对马伯庸下的判断。
哪两版?
一版是用A4纸打印装订的,当时还没出版。
1275年前的国家反恐故事,扣人心弦,一气呵成。
大反派尤其出人意料,就是那位写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老人家年过八旬,胡子花白,突然立志搞恐怖主义,炸长安。
别怕,不是剧透,因为,后来结局全改了。
第二版,也就是正规出版书籍,分上下册,马伯庸亲自寄给曹盾。
导演一看,咦?大Boss换人了?
著名历史人物果然不能变脸做反派。
“打印版有很多东西,我觉得可能拍不了。然后,哎,一看出版改了,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求生意识比较强的人。”
然而马亲王这一改,直接卡死了编剧。
事件起源缺少动机,发动力不足。
导演的原话这么说,“我们就危机为何发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别问马亲王,问就是“你看着改吧。”
“大家是抽风了吗,要在这一天搞这么一个事(袭击长安)?”
这个讨论还没结果,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
用曹盾的比喻来说,故事发展到三分之二,凶案已结束,柯南已指出凶手,剩下三分之一篇幅,竟然全是嘴遁解释“真相只有一个”。
曹盾坐不住,又去找马伯庸,“逻辑不对啊马老师,你写这小说是不是有什么内幕啊?”
亲王这才缓缓说出真相。
他把故事最后两个段落顺序做了调整——高潮和结局调前,真相和解释挪后。
为什么调?
就因为改了结局,历史人物不能轻易做反派。
那为什么要单拉出来解释那么久?
曹盾答:“如果没有最后的解释,这个小说可能不太容易这么早看到。”
小说是看到了,剧本可犯难了。
一个是“发动机”,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找谁当幕后黑手,给TA安排什么样的无懈可击的动机?
一个是高潮,如何让它来得更晚一点,在剧情上持续的更久一点?
咋解决?先卖个关子,大家继续等优酷更新。
整体上,曹盾和马老师的沟通非常融洽,对“会不会给马老师丢脸”非常在意,陕西人率直,说当时除了《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的《三国机密》和《古董局中局》也在筹备。
就像刘慈欣好几本小说同时开发影视作品,或者天下霸唱一本书好几组人马同时开发,曹盾无意间也卷入一场竞赛。
“他这么信任我,希望能争取个第一。”
这个第一,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想拿,要用计。
△马伯庸,人称马亲王
02阴谋诡“集”
第一出,“苦肉计”。
《长安》在剧本创作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把第一集写完。
没扯淡,44分钟的剧情,编剧愣是写了四个月,苦熬了23个版本出来。
有时感觉成了,可写到第四集又进展不下去,回头想,还是第一集没写顺,人物出场方式、谈吐、节奏,以及这些所展示出来的动机和逻辑……
23个版本,真的都是千差万别吗?
倒不见得,可能从戏剧方法来说,没那么多编不下去的绝对,曹盾要的,是对角色的过滤以及这个过程中建立的熟练与自信。
写到第23版,曹盾终于确定一件事——“写的不是马伯庸心里的张小敬,而是我心里的张小敬”。
这叫“真·拿下主权”。
字里的人定了,肉身的人得跟着来,谈谈选角吧,在曹盾看来,优秀的演员很多,有时候随遇而安更能得心应手。
张小敬由雷佳音同学扮演,但在雷佳音之前,张涵予和段奕宏也在曹盾的考虑范围内。
但张涵予当时接了另一部长安戏(《天下长安》),朋友才给他推荐了雷佳音。
早听说雷佳音戏好人好,哪哪都好,饭量也不错。这张小敬一出了大牢,红柿子吸溜着,大羊汤喝着,观众食欲大开,半夜点了外卖……这就说明,张小敬接上了人气。
△雷佳音饰张小敬
易烊千玺也没少得到曹盾的鼓励,毕竟粉丝群体大,咳咳……毕竟是有理想的年轻人。
第一次约见,曹盾对易烊千玺没法形容太多,就两个字:内向。
“他心里头有主意,但不表达,也不爱笑,笑了也很羞涩。”
其实曹盾也紧张,他见任何陌生人都紧张,甭管是成年还是未成年。
于是俩人都不怎么多说话,尬聊了一会,到最后,约了第二次见面试下妆。
隔了几天,易烊千玺再来,李必那套服饰身上一套,曹盾“一看全对,心里有底了。”
对在哪?
风骨。
△易烊千玺饰李必
“他(长得)真的有古代中国文人的风骨,这是他自己带的,不是演出来的。”
后来播出你会发现,李必第一集承载了太多台词,对观众而言,门槛极高,如果演员的体态和他本人的关注度不突出,这个角色太容易被张小敬侵略,选易烊千玺,是事在人为。你不这么用,他早晚还会被别人这么用。
但对于很多看过《海上牧云记》的观众来说,不太有底,不敢过分信任编剧和导演。
△《海上牧云记》,导演曹盾
毕竟当年,演员努力也掩盖不了高开低走、剧情拖沓的问题,有欺骗感情的“前科”。
曹盾看得开,他觉得全世界都一样,创作是博弈,好莱坞导演也要跟投资方争夺终剪权,国内照样。
一开始,他就是抢不过:
“《海上牧云记》其实我们写了47集,但当时我们作为小导演没有什么话语权。我肯定希望剧本和剧之间没有差距,因为每集我都有起承转合、都有设计,如果拍成75集,一定证明我的某些设计被改变了。”
到了《长安十二时辰》,导演吸取血泪教训,力荐拍成48集。但因为投资成本巨大,资方评估60集更好。
于是,“阴谋”开始了。
曹盾又使了一招,欲擒故纵。
他做了两套计划。
一套,确实写了60集的剧本,也确实按照60集的计划拍了。
一套,但凡松口答应做48集,立马剪辑合并给你一个紧凑的48集。
最终,各位东家掉进了导演的“圈套”,支持了他的创作理念。
曹盾导演抽了口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很阴谋地实现了这件事。”
除此之外,他还想尝试美剧的“季播模式”,把《长安十二时辰》分为了上下两季。
“随着看你们就会发现,每集的节点、总结、为第二季下的钩子都做了。”
但最近两年,《大军师司马懿》和《武动乾坤》尝试季播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前者还好点,《武动乾坤》第二季播了快一年了,豆瓣还没出分呢。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最终可能不会以季播的方式播出。不过是“美剧”的味道,观众已经尝出来了。
03道家VS法家,两种哲学,你选选看
说了半天,现在,该划重点了。
你可能会被整部剧的美术吸引,大到士兵铠甲佩剑,小到叠衣扎头的方式,随处可见“一个犄角旮旯映照了一段历史”的叹为观止的制作。
但其实,你要是只看到“我在大唐真实的一天”,那就是只是看到了表象。我们为什么到导演工作室面会,因为这样一部特殊的题材,导演一定有他更核心的表达。
为什么第一集这么难写,演员随遇而安,为什么和马伯庸反复讨论起点的bug?
来,看这场戏。
《长安十二时辰》第三集第13秒,有一个很有设计感,但却容易被观众忽略的镜头。
相府里,一群华衣锦服的人坐在厅堂,一言不发,满头大汗,手里拼命地扇扇子。
镜头再转,花团锦簇,原来炭石上浇水,以蒸汽滋养花枝。
官员们安静地跪坐在一旁,右相林九郎转身,头上挂着一只匾,上书“法莫如显”,出自法家《韩非子》。
而李必所在的靖安司,也有一块匾,写着“上善若水”,出自《老子》。
《长安》这套剧的本质,其实是一场政治哲学test。
即,一法一道,谁更适合解决当前的危机。
曹盾坦言,两个人物的博弈,不是正与邪的对抗,而是两种哲学思想、两种入世观念的对抗。
在相府,等级森严、礼仪周全,如果单独看,这也没什么不妥。
但在靖安司,不逢大事不行礼,下属张嘴就叫上司“小狐狸”。这一对比,就很不简单。徐宾蹲在一旁就汇报机要,婢女一着急也可以撕掉主人的文书。
看出来了吗?两种截然相反的运作机制和行事风格。
曹盾用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在大唐盛世用当代语言构建了一场戏剧冲突。
这种哲学思想进入到政治事务中,对立变得更加明显。
陈参军来接管靖安司。
李必问他:“蚍蜉大,还是鲲鹏大?”
陈参军答:“自然是鲲鹏大。”
李必:“凭你说自然这二字,靖安司司丞便不能交与你。”
蚍蜉,即白蚁,是张小敬登场第一个镜头里牢房墙壁上的隐喻之物。
△白蚁
蚁,象征着芸芸众生。
“蚍蜉大,还是鲲鹏大?”
翻译过来就是一声巨响——“民重,还是君重?”
丞相是“若致圣人惊,斩!”
但在李必心中,君王的命并不比百姓的命更重要,所以他说“太子和黎民,长源今日都要保”。
这是曹盾在这部反恐戏里的作者性,有别于马伯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份觉悟都没有,你做不了这个官。”
这份诉求很越界么,不,这只是在职为民的常识。
如今,往往是这种常识,最可能被误解为一种挑战,但化解这种误解,要再施技能。
战略送审。
先送浙江审,后送北京审。
收到的修改意见,曹盾基本都接受,因为去掉的都是细枝末节,“剔除不影响主线”,这意味着,主线的观点没有被消减。
但还有一点,也是最大胆的一点,藏在了曹盾的脑海中。
04最强脑洞,唐玄宗要为大唐选CEO
这个脑洞对应了曹盾一直耿耿于怀的故事起点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危机,会有朝内的争斗,我们现在可以回到开篇的讨论。
不解决这个,捋不顺从头到尾的逻辑。最终,曹盾在历史中找到了一台隐藏发动机。
说出来,所有人都惊讶。
——是皇帝。
搞笑吗?皇帝出手炸长安,这不是瞎扯淡吗?
非也,发动机与危机,两码事。皇上做发动机,别有用意,是有话讲。
先来看历史。
唐玄宗,缔造开元盛世的大君主,晚年突然沉迷女色,不理朝政,还要把大权交给右相。
这不符合人的本性吧,人,难道不是越老越对死亡担忧,而权贵者,难道不是越老越怕失去吗?
曹盾开出了一个惊人并富有逻辑的脑洞——唐玄宗要搞君主立宪制。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还是很扯啊,君主立宪那是英国光荣革命啊,在亚洲,那得等到日本天皇。
那我们不妨这样梳理一番,秦始皇当年想千秋万代,是苦练长生不老仙丹。
到了唐玄宗,早就没有永生的妄想,他有没有可能换一个思维,找个代理人主持国政?
曹盾用开公司的套路来打比方:CEO不行还可以换,董事长永远是本姓。
不吹不黑,曹导带着这个想法,极其严肃认真地和历史学家过招。
专家一开始也懵,但最后撂下这么一句话:“老曹,你别说,你这个猜想,还真有可能!”
于是,发动机转起来了!
一开始马伯庸无法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太子眼见大权旁落,自己继位的可能不断削弱。丞相即将掌控庙堂,肯定誓死保护胜利果实。
两方必冲。
于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争斗水到渠成。
在剧中,你仍能看到这个猜想的延续,皇帝没有出场,就通过郭利仕震慑了李必,这不是一个性情大变的好色昏君能有的心机。
《长安》可能是对马伯庸最精彩的改编,甚至,它有机会超越马亲王。
但很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发动机,明面上不能转下去。
昆汀在《无耻混蛋》中干掉了希特勒,杨宇硕在《铁雨》中让半岛联手。
“脑洞”我们也有的,只不过藏在导演曹盾脑海里的背景板中。
我们用一下午三个小时的时间,走进导演大脑里最初的领地,够幸运也够惊喜。
其实除了剧里,我们也聊了剧外。
聊影视行业的发展利弊,聊当前中外瞬息万变的局势,聊到了教育的艰难。
聊着聊着,曹盾的摩羯座属性就出来了,他相信执行的功效,更崇尚自然和无为。他自己是个法家,但内心渴望被道家收编。
也许《长安》演到最后,是两种哲学的祛利互补,毕竟我们都是一个目的,让一个观点,能持续讨论,思辨下去。
历史本该是成熟的,健硕的,有极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下次盘问起来,无论谁去发问,都不需“斗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