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它不配收视冠军!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春节过后,央视开年一如既往再抬一部年代大戏。

  意料之中,开播就成收视冠军!

  它到底质量如何,咱接着细品——

  《六姊妹》

500

  改编自豆瓣同名小说,作者文学功底扎实。

  全实力派阵容,再加去年《小巷人家》带来的怀旧热,这部剧刚上就显得卖相不错。

  结果几集过后,评价褒贬不一!

500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码头上祖孙二人望眼欲穿却迟迟不见父亲的身影。

  原来是母亲临盆,何家丽和奶奶还没等进家门就被邻居带到保健院。

  在那,家丽终于看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还有素未谋面过的二妹何家文。

500

  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因为找人算过,所以父亲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孩子寄予厚望。

  可是大家看标题就知道,这一家六个孩子都是闺女。

  由此,贯穿前几集的核心矛盾就是——生儿子。

500

  这种手法与悬疑片常用的“定时炸弹”理论有些相似。

  就是让观众提前知道结果,从而在矛盾产生的过程中就时刻保持着紧张感。

  每多一个女儿出生,家丽父母的感情就会产生一次隔阂。

500

  尽管家庭矛盾从来没有正面爆发,但观众却很容易代入家丽的视角,在奶奶刻意地调和和宽慰中,敏感地捕捉到父母对男孩的渴望。

  从三妹到来时的低落,四妹的冷漠,到好不容易是男孩却意外流产的悔恨,五妹的担忧,再到最后六妹的释然。

  时代的压力体现在各个方面,无法历史烙印放大了世俗偏见。

500

  因为父亲温和又窝囊的性格,生不出男孩要被同事嘲讽,被邻居欺负。

  外部压力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即便他会独自消化这些委屈,但无言地隐忍和息事宁人更让人感到憋气!

  老五出生时,备受打击母亲差点儿把孩子送人……

500

  因此,大姐何家丽不得不早早承担着维系家庭的责任。

  她是妹妹们的主心骨,也是何家得以凝聚的纽带。

  她勇敢、要强、有主见、有担当,打架不输男孩子,受欺负也从不忍气吞声。

500

  只因父亲一句无心的:关键时候丫头就是不如小子。

  家丽下定决心,剪去一头长发。

  时代背景让她自我割舍,她要像男孩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爸爸、保护这个家。

500

  剧中选择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用父亲对家丽的信任,化解了她所承受的苦难与委屈。

  但这种奉献和付出是当时一类人的真实写照,还有太多“家丽”的无私奉献得不到回应。

500

  就像《出走的决心》当中主角被“识大体”所禁锢的前半生一样。

  仿佛这是她们的本分,一个家庭也必须有这样一个天选之人做出牺牲。

  剧中的家丽首当其冲,为父出头,替母解忧,有活她干,有苦她扛。

500

  包括爱情,也必须因家庭原因而妥协。

  家丽与青梅竹马的汤家长子在下乡劳动中产生了情愫并确认了关系,奈何汤何两家三代世仇,这段感情注定没有结果。

  沈月和高至霆的CP再续前缘后,“白月光”成了“黑月光”。

500

  经典的暖色滤镜,搪瓷盆、缝纫机、二八大杠、肉票、猪皮猪尾巴……

  大量的年代符号展现出时代的背景和政策变化,但对于刻骨铭心的伤痛却选择了一种近乎虚无的方式模糊化处理。

  尤其,对于下乡劳动的表现方式过于简单悬浮。

  那段日子并不艰难,只是织毛衣、睡通铺、在稻草垛边谈情,返城也非常简单顺利,仿佛当时最大的矛盾不过是世仇带来的棒打鸳鸯。

500

  反映出同期历史伤痕的电视剧在早年非常多,像《北风那个吹》《知青》《年轮》等,都是同样的时代背景,但剧中角色的精神状态却有着天壤之别。

  《六姊妹》用青春化和性别议题替代了沉痛的教训,我们只能在角色的性格中尽力窥视年代巨变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

500

  比如,老二何家文。

  六姐妹中她存在感最低,因为她总是不争不抢、文静懂事。

  女性客体化的自我规训让她凡事先人后己,上听姐姐,下让妹妹,为了帮衬家里,连高考也几乎主动放弃。

500

  而老三则是完全相反的性格,她心直口快,爱美爱争。

  是家中最反叛的一个,在外不吃亏,在家不饶人。

  从老三开始,老一辈的思想体系逐渐转型,新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500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就像时代交替的激浪。

  她的性格冲突感最强,敢想敢做,敢爱敢恨,不顾全家反对,未婚先孕。

  和穷小子结婚,被逐出家门,紧跟时代的潮流下海经商。

500

  在她之后的妹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四妹是人间清醒“不婚主义”,一心高考改变命运。

  跟了妈妈姓的五妹,就像她在家格格不入的名字那样,总是特立独行,作风大胆,出其不意。

  而老六,看选角就知道是天生喜剧人,搞笑的作精。

500

  比较让人意外的还是父亲专业户刘钧,破天荒打破了《乔家的儿女》当中的渣爹标签。

  这次的他,老实本分、踏实努力、勤劳隐忍又有责任心。

  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老一辈的观念,但对妻子对女儿的疼爱又在各种细节里令人动容。

500

  尤其他意外去世,绝对是本剧的重头戏!

  辛辛苦苦一辈子,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党员,女儿们接连找到好归宿,女婿孝顺能干,外孙子也跟了何家的姓。

  在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时候,他却为了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出了车祸。

  谁也没想到,一次出差就成了永别,临走前答应给妻子带的糖,撒了一地。

500

  饮食男女,婚丧嫁娶……

  《六姊妹》以一个近乎全女性的家庭,映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必须打个预防针,这种剧总会给人苦难味儿、老人味儿都太重的印象。

  年代如PPT翻页般快速推进,节奏实在是走马观花,叙事基本流水账。

500

  最令人诟病的是梅婷、陆毅、李晨等子女辈演员的选角儿,他们和邬君梅、刘钧、林永健等父母辈演员几乎是同代人,一声“爸妈”就会出戏。

  中年演员去表演青涩的爱情无可厚非,但领着自己妹妹仿佛领着女儿,再好的演技也难掩矫饰和刻意。

  就好比当初刘奶去演霸总剧一样,这真不能怪观众水土不服。

500

  这些年,《坠落的审判》《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等影视作品带动了反结构性压迫的抗争热潮。

  在相对极端的舆论环境下,影视评论陷入了一种谈“重男轻女”即色变,展现父权家庭即封建的情绪里。

  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并非槽点,问题在于导演和编剧的能力没能驾驭好情节重心。

500

  盐从来不是加一勺就咸的,若无法正视刻骨铭心的问题,再宏大的叙事背景也只是合家欢的嫁衣。

  如果历史被滤镜填满,渲染的苦难也就成了自怨自艾。

  当年轻人只能从中感受到憋屈、烦躁和窒息,那么所谓的家长里短就成了过年催婚催育的助推器。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