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新中国十次周期性危机概述(第一节)【下】

上接 温铁军:新中国十次周期性危机概述(第一节)【上

76年开始,城市危机软着陆了,好像又进入了一个相对经济增长的阶段。这时候,毛泽东76年去世了,77年华国锋、李先念、陈云他们又做了一个方案,又开始引进。这个引进,很快就在78、79年——就77年引进(之后)78、79年——两年之后,就造成严重赤字了。

而这个时候毛泽东去世了,没有谁再能动员城里的失业青年下乡了,这时候已经下乡的人还要回来。所以一般情况下,中国一次危机造成1000万到2000万左右的失业,这时候2000万失业加上2000万回城,就变成4000万人的失业

但是在外国人做研究或中国现在的学院学者们做研究的时候,他搞不懂,因为这些人不计入失业。人家也有道理,人说“你还没就业,我怎么算你失业呢?”

所以把这些人当年就1980年代的初期就叫做待业青年。那时候我们一家兄弟姐妹都陆陆续续回来了,就成了“待业青年”。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承载了很多代价,就是危机的代价。

所以我们说第二次引进西方资本的时候造成的也是赤字,赤字转化成了危机,就变成大规模的“不能就业”,不叫失业,现在叫不能就业——不管说什么吧。

反正这时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呢,故事也很复杂。我们今天大家很多耳熟能详的事情,其实都和那次大危机有关。

1979年1980年这危机爆发了,4000万人待业怎么办呢?

首先是社会犯罪大量增加,于是我有“两个严打”,就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严厉打击社会犯罪。

500

两个严打-经济

500

两个严打-经济

那时候很多年轻人没有就业,所以弄个大的塑料腈纶包跑到离香港最近的沙头角倒买倒卖。当时香港已经生产了大量的什么尼龙袜、什么录音机、什么电子表等等墨镜。就这些东西,当时内地没有生产,就倒到内地的城市来卖,这些人被叫做长途贩运,好多人就因为叫做经济犯罪被抓了。

500

沙头角

那时候大龄男女青年回来要谈恋爱,对吧?又没房子住,所以就接上谈恋爱。街上谈恋爱难免就有点“行动”了(笑),所以就把这些街上谈恋爱的人叫做犯罪。

流氓犯罪,就抓起来了。抓了很多这种事儿——都是你他没地儿去,所以这些人都就是劳改了。他一旦劳改,他出来以后就不能正常就业了,所以这些人就变成当年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概念叫“倒爷”。倒爷听说过吗?

就倒买倒卖的。这些人就变成私营个体经济的基础。很多人都说都说是一拍胸部,“我下过狱”。类似像这种社会混乱的现象,就是80年代那次危机的结果——不能正常就业,怎么解决?

当时政府要求所有的国有企业,五个人的饭,十个人吃。

今天说“国企没效率”,其实当年应对危机,你让他没效率的。他明明只能容纳五个人工作,你非让他十个人都加入进来,那可不就一半人半闲置状态吗?其实就十个人,每个人都半闲状态,才能够解决社会上的——不至于老出事,对吧?

这是老百姓。你机关干部自己怎么解决?那就要机关要办“三产”,机关办“三产”其实就是解决干部子弟的就业。今天很多大家都知道大复当年就是机关办三产的那些吸纳的就业,当然就老子英雄儿好汉了——老子手里有什么物资,儿子就可以倒卖什么物资嘛。

当然不是普遍的,这是少数现象。但也因此就从社会上的倒爷发展出了“官倒”——“官倒”就是倒买倒卖,国家批件。国家当时叫做“双轨制”,你们也都知道,现在有很多学者争论“双轨制”,谁的发明,双轨制的代价,就是社会的高通胀。

因为国家控制的物资——那时候什么都紧张——国家控制物资是平价的,因为什么都紧张,所以市场价格提高。从谁能拿到国家的物资,谁就立马坐地赚钱。

所以当年就是北京有句话叫什么——叫做10亿人民9亿商,还有1亿待开张。

你们可能在这儿听的很少这种北京的顺口溜,其实它指的就是当年北京满街都是人在倒买倒卖,然后都说是他有个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儿子,还是闺女,在政府哪个部门,他的什么亲戚,或者他爹娘是政府管什么物资的,或者管什么资金的,管什么计划的,他手里有什么批件。其实满街传的谣言不是今天这些谣传的都是怎么倒买倒卖的谣,一个批件倒个十几道,这不是新鲜事儿。

所以“官倒”客观上恶化了通货膨胀,恶化了市场秩序的混乱,于是也就进一步有了新的改革思路——那就是市场化。

面对“官倒”怎么办?来进一步“市场化”。进一步市场化,就提出了一个全面深化改革。企业,全面推进股份制,价格,全面市场化。

这个计划,比苏联东欧沙塔林计划500天私有化计划提出的要早得多,全面得多。中国知识界政策界的设计能力,根本不需要什么外国人帮忙,他自己的推进的庞大的改革计划,比任何外国都要更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也更具有全面深化改革的这样的条件。

沙塔林计划 即斯坦尼斯拉夫·谢尔盖耶维奇·沙塔林1934824-199733日),苏联末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500天计划经济休克疗法。

这就面对着整个80年代中期的经济秩序混乱,恶性通胀等等,这些“官倒”横行,民间也是“倒爷”遍地。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提出,当然也包括企业效率不断下降——就是应对危机所造成的后果,要通过全面改革来化解了。

这个是一个很美妙的一个前景。当然当时主持大局的是老同志,老一辈的政治家他们认为不稳妥,所以说最后同意先试一项,这就是1988年的“价格闯关”。

为什么说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对大量引进外资的时候,同时开放改革,造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危机?是因为1988年终于同意要试的时候,要试的是价格闯关,是吧?双轨制并轨。

结果消息刚一放出来,就引发两大现象——一个就是刚才所说的“官倒”进一步囤积居奇,有什么物资绝对不往外放了。那时候消费品像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是新兴消费品,这些也都被囤积起来了,于是市场就物资极其短缺,高档消费品极其短缺,物价就蹿升。

老百姓一看物价蹿升,这东西钱不值钱了,毛票呀,于是我老百姓到银行去挤兑,来买什么,买老百姓的必需品。秋衣秋裤啊这些,到现在这个现象还遗留在中国社会上。比如说有一句网络语言——你妈叫你穿秋裤——当年老百姓买了好多秋裤,一直到现在。几十年了,还没消化完。(笑)

500

那时候甚至买挂面啊,买白布,甚至抢盐。盐紧缺,什么能保值,(就)抢什么。社会大抢购,银行挤兑,就导致改革还纲要出台,就已经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通胀——所以1988年就构成一个严重的通胀局面。

严重通胀局面就导致什么?社会失序。老百姓当然知道这事背后是“官倒”了,所以88年到89年兴兴起一场运动反“官倒”、反官僚、反腐败,这当然就演化成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了,那我们就不用多分析了。但是后来的演化的问题恰恰是高通胀这个经济危机所派生的问题。

所以经济危机决定的是社会动荡,这点在世界上任何体制之下都是一个普遍经验,对中国来说也不例外。但是并不因为这种社会问题被强力的压住,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90年代——89年90年仍然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直到91年苏东解体,这时候苏东解体,中国人发现了闹了半天,苏联东欧体制是没有搞货币化,他在换货贸易中它所形成的所谓增长率是很慢的。

你只有改行GDP,把你的全部资源性交易,产品交易,推进货币交易,你才能够有一个所谓增长。所以从91年、92年开始,中国人推出了完全放弃票证供应这套体系的货币化的这么一个改革。

同时,为了更多地吸纳货币,推进了三大具有高投机性的市场,那就是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三个东西就变成了后来导致你经济货币化过程中间所产生的一些泡沫,被这三个市场吸纳这么一个经济过程,所以90年代就进入了高增长。

但是刚刚高增长就再度发生了——因为高增长92年邓南巡一个谈话,然后南方各个什么沿海地区可以步子再快一点,什么步子再快一点,引进外资的步子再快一点。

所以80年代你还有限制的,到90年代初基本就没有限制了。大量的所谓是加工贸易型的和国内的上游的重工业机械制造工业没有关系的——这种经济类型大量进入沿海,尽管它产生了高增长,但它却不产生对原来你保留下来的重工业设备制造业等等都产生对它的拉动作用。

所以内地的以重工业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就不景气了,大量的国企就倒闭,然后工人就下岗了。沿海兴起的什么?恰恰是拉动劳动力到那边去。因为它的设备是外来的,产品是对外出口的,它是典型的叫“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所以就它发展起来了。

三来一补”的“三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而“一补”是指补偿贸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

同时造成的是内地的工业的相对解体和大量劳动力的失业。这个就对90年代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而90年代,因为你的沿海的经济属于“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它就带动中国开始加快了全球化进程——这个都是客观过程,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们只是说这个过程本身导致中国加快全球化——当你开始纳入全球化的时候,你的进出口大量增加,却突然遭遇到了,对不起,输入型的通货收缩,那就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外需大幅度下降。

正在你原来90年代你的改革导致内需不足、外需上涨的时候,突然出现外需下降。

这98年就开始,迫使中国进入了所谓严重通缩。中国人长期以来只知道通货膨胀,不知道通缩为何物。这通缩,就是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物价指数也下跌,你的国内的资产不值钱,这个过程中间房地产也泡沫挤出了,股市泡沫也挤出了,这些过去具有投机性的市场相对来讲也下降了,这就是中国90年代后期的就是怎么办?

中国开始进入了用国债投资,以投资拉动增长的这样的增长方式。98年、99年当时叫做“朱镕基新政”,当时就是朱镕基98年接手总理之后,正赶上输入型通缩,于是乎就紧急启动国债投资,拉动经济进入投资增长。

客观上推动的是什么?

推动的是区域差别的再平衡。

大规模投资于西部,投资于东北,投资于中部,客观结果,区域差别在平衡。而当外需下降的时候,中国当时出现的危机,我们可以归纳为叫做20世纪中国第一次发生的生产过剩。

列位,可以把中国90年代末期,就20世纪后期发生生产过剩和西方在20世纪前期所发生生产过剩做个对比。来看看各自的差别、各自的异同。

接下来我们就该进入到90年代后期,第二次生产过剩的危机的解释了。

这个危机解释就比较复杂,那我们先有一个十分钟的休息。

500

全球大学与岭南大学的工作团队


​新中国十次周期性危机概述(第一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