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彦宏被泼水”嘲讽多过同情
泼水事件被视为一次对李彦宏和百度形象的民意调查,李彦宏个人的表现是绅士而有涵养的,但在舆论的口水中,百度企业形象又一次被泼了冷水。
“宏颜获水”、“百度官宣李彦宏是AI”、“李彦宏遇到不懂的问题用英文,他也知道中文搜索不靠谱”……嘲讽多过同情,网络评论中对百度不满的声音竟盖过了对袭击者的谴责。
百度的技术很高,用“李彦宏被泼水”在百度图片中搜不到广泛传播的现场照片,但网民的嘲讽不会缺席:“去百度搜泼水,出来的竟然不是卖水的。百度已然忘记了它的初心。”炒作AI大会的嫌疑应该是洗脱了,因为再发展下去,百度可能又需要一次舆论形象的危机公关。
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最近说,中国企业当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转型升级,过去中国企业家心目中的英雄是地产商,现在已经变成任正非。“中国的企业家变得更重视技术、有长远规划。”
李彦宏本人是技术出身,百度以AI为战略规划,拥有数万名研发工程师,目光也不可谓不长远,但百度始终有挥之不去的阴影,从“魏则西事件”到“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一次次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
百度和华为一样,是建设信息社会交通管道的。华为做通信网络,建设的是线下更基础的硬管道,百度做搜索引擎,建设的是线上的数据软管道。为什么到了“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危险地步呢?
因为百度管道里的水空了,因为内容抓取面临“无源之水”的巨大威胁,因为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内容平台不再开放,百度聚精会神修管道,回头一看,互联网数据已经不再是“互联互通”的了。
互联网,顾名思义,应该是互联互通的,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局面?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商业模式具有共性的新阶段,用免费的信息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再把用户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最后将用户的个人信息作为宝贵的数据资产牢牢抓在互联网巨头手中。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就说,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机器,争夺数据的控制权,不仅是互联网巨头的比赛,甚至会是一场政治斗争。
华为是做基础管道的,这个管道本身并不是“智能”的,根本偷窃不了数据,美国人却指责华为不安全。无论是微软的PC操作系统,还是苹果和谷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亦或是别的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每天都在获取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积累大量的数据,是谁把用户当作商品,是谁首先控制和占有了数据,即使没有斯诺登指出的美国政府,用户其实也都清楚还有哪些企业。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选择把数据交出来,不是交给国家而是交给一家私营企业,交给百度这样的中国公司而不是谷歌这样的外国公司,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是权利让渡,是信息社会的契约。
百度肩负着非常高的期待,非常重的责任,每当中国官员在外交流,很可能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这个改革开放的国家却是禁止谷歌的少数国家之一,不仅是民间,政府也对百度寄予厚望,这是付出了一定国际舆论代价的。
在拥有8亿网民的互联网第一大国,在从政府到民间的支持下,百度今天走得怎样呢?百度的信息管道接不到淘宝、接不到微信、接不到今日头条、接不到抖音等视频网站,到头来竟然一场空,只能咽下苦水连接到自己的百家号。
这当然不完全是百度自己的过错,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巨头,站在互联网精神的对立面,只顾自己的利益筑起围墙。这么看来,任正非的长远规划不仅在于注重研发,他为避免“熵死”而坚持开放的理念,他“华为如果想独霸世界,最终也是要灭亡的”之意识,才是其长远所在。百度却选择“百家号”这种自我导流的方式,抛弃了搜索引擎最基本的公正中立原则,既是随波逐流,又是饮鸩止渴的举动。
互联网走向高度集中是全球性的问题,数据争夺战也不只是在中国打响,但不同于国外巨额的反垄断罚款,中国对百度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关爱和支持一直没有改变,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威慑执法。而百度的表现,却一再给大家浇冷水。
2019年,百度明确愿景为:“成为最懂用户,并能帮助人们成长的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掌握了这么多数据,百度真的愿意从用户出发去懂用户了吗?百度拿出过要在全球范围内与高科技公司竞争的姿态吗?当华为宣布鸿蒙的时候(任正非:“华为能做操作系统,但不一定是替代别人的做法”),即使没有能力替代安卓,本该定位于和谷歌竞争的百度何时宣布过这样的产品?
“What's your problem?”,李彦宏可能真的要问问百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