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工业化:中国煤炭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数”说工业化:中国煤炭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用数字讲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是关系中国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

中国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多煤、少油、缺气”,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三种主要能源矿产中只有煤炭的储量最丰富,石油和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

国家能源体系的建设必然是基于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中国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决定了中国能源体系的建设必须以煤炭为基础。

 

国家能源体系的建设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中国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煤炭工业的发展——生产更多的煤炭,用好这些煤炭。

充分利用好煤炭资源,才能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的需求。

充分利用好煤炭资源,才能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成本,增强中国工业化的竞争力。

 

不论是保障能源供应还是降低能源成本,中国煤炭工业都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使命。

中国能源消费的规模从建国初期不到0.5亿吨标准煤增长至现在超过50亿吨标准煤的水平,煤炭贡献了最大的增长份额。

随着中国能源体系向绿色和低碳转型,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将逐步下降,但长期仍将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

 

 

一、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

 

1:中国煤炭产量

 

500

195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只有0.4亿吨。

旧中国煤炭工业的产量低、技术水平落后,而且主要大型煤矿如开滦煤矿、抚顺煤矿等都被外国资本控制。

旧中国基本不具备煤矿的勘察设计能力,也无法制造煤炭机械设备,因此解放前中国煤炭最高年产量只有0.6亿吨,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日本控制下的东北生产的。

 

2156项工程煤炭产能

500

198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增长至6.2亿吨,比1950年增长了15倍。中国的煤炭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煤炭工业如此巨大的发展主要是自力更生和苏联援助的结果,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煤炭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始于苏联的援助,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煤炭工业一共安排了25个项目,项目数量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与电力工业项目数量相同)。

苏联援建的25个煤炭工业项目占156项目实际总投资的9.2%,这些项目的总产能是:洗煤1210万吨,采煤1935万吨,此外还包括抚顺东露天矿70万立方米油页岩。

 

50年代在中国年产能在60万吨以上的矿井就被划分为大型矿井,30~45万吨为中型矿井,而苏联援建的15个采煤项目全部为大型矿井。

由苏联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的新建矿井共8项,年生产能力达1020万吨,占“一五”期间中国煤炭工业矿井建设总规模的13.6%。

 

苏联对中国煤炭工业的更大帮助是在生产技术上,新中国煤炭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是苏联援助的结果。

解放前中国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十分落后,旧中国没有留下一份可供建设新矿井能用的地质资料。

解放前中国煤炭工业很少正规地建设新矿井,也没有基本建设的专业队伍,从事过矿井建设的技术人员极少。

苏联援建项目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为中国煤炭工业树立了样板,其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正是在苏联援建的项目建设中,中国最早的煤矿设计、基建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开始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煤炭工业最早的人才种子。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很好的掌握了现代煤炭的勘探、设计和建设技术,仿制并改进了苏联的采煤设备,使得中国的煤炭工业初具规模。

中国的煤炭产量从建国初期不到1亿吨的规模增长至1980年的6亿吨,煤炭生产装备的主要煤炭机械主要都是苏联援助的。

 

3: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500

2000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13.0亿吨,相比1980年又增加了一倍,煤炭产量全球第一。

中国煤炭工业不仅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而且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煤炭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劳动效率相比1980年都有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前中国学习并掌握苏联的采煤技术,但同时世界煤炭工业的技术也在向前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已开始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到七十代初,综采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采煤手段之一。

为加快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国家在七十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大批煤矿综采设备,其中“四三计划”引进了43套综采设备,“七八计划”引进了100套综采设备。

这些煤炭综采设备的引进提高了中国煤炭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煤炭生产技术的发展。

 

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我们也着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开采成套设备。

通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在2010年前后设计制造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年产1000万吨级的煤炭综采设备。

这些综采设备的研制成功使得中国煤炭生产技术达到全球领先,并推动了中国煤炭产量显著增长。

2010年,中国煤炭产量增长至34.3亿吨,21世纪前十年内产量增长了21亿吨;

2020年中国煤炭产量增长至39亿吨,2023年增长至47.1亿吨。

 

4: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

 

500

中国工业化之所以能够成功,煤炭生产提供的能源是重要基础,正是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保障了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

虽然全球能源结构正在进行清洁和绿色转型,中国也正在努力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费量,但煤炭是中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资源,中国能源工业的基础仍然是煤炭。

 

 

二、中国煤炭工业技术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到2023年,煤炭产量增加了46.8亿吨,但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均匀的:

50年代中国煤炭产量十年增加了3.5亿吨,60年代十年减少了0.4亿吨。

60年代煤炭产量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导致1960年的煤炭产量过高,此后10年中国煤炭工业基本上都处于恢复过程中。

1971~2000年三十年间,中国煤炭产量十年增量基本保持平稳,平均每十年在3亿吨左右,三十年煤炭产量增加了9.5亿吨。

2000年后中国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2001~2010年十年间增加了21.3亿吨,2011~2020十年产量增加了4.7亿吨,2021~2023年增加了8.1亿吨。

 

为什么2000年后中国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会显著加快?

根源还是技术进步!

中国掌握了最先进的煤炭生产技术,煤炭开采设备实现了自主化。

因此煤炭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投资规模扩大的结果——建设更多的矿井,更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单个矿井的产能显著提升。

 

2000年前,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矿井就属于大型矿井;2000年后大型矿井的最高年产量超过600万吨,2010年后甚至超过1000万吨。

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矿井成为中国煤炭工业的技术标杆,生产规模最大的矿井产量甚至超过2000万吨。

 

5:中国煤炭产量十年增量

 

500

解放前民族资本开办的煤矿大多采用土法开采:

油灯照明,手镐刨煤,大筐抬煤,牛皮囊排水等。

这种土法开采的小煤矿年产量通常只有几万吨。

1933年淮南大通煤矿的产量曾超过20万吨,1936年淮南煤矿局煤炭产量达到最高年产50.2万吨,这代表了民族资本煤矿的最高技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煤炭开采技术有了巨大进步,矿井的生产规模显著提高。

煤炭工业部根据生产规模把矿井分为三类:年设计能力在6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矿井,30~45万吨为中型矿井,30万吨以下为小型矿井。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矿井全部都是设计年产量在6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最大矿井的生产规模达到150万吨,远过解放前的生产规模。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煤炭装备制造业,煤炭装备制造业主要服务于煤炭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最早的煤矿机械厂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通用机械加工设备和计量检测装备,产品图纸也是苏联提供的。

国内的煤矿机械厂在系统学习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仿制了煤电钻、发爆器、小型刮板输送机等井下采煤工作面放炮落煤、运煤等简易工具。

这些煤矿机械厂生产的第一代机械化采煤设备是中国煤炭工业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煤矿开采设备是无法建设大型矿井的。

 

500

到了七十年代,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煤炭综采设备,先进设备的使用使得矿井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百万吨级矿井开始大量出现。

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自主研发煤炭综采设备,“八五期间”成功研制了日产 7000吨的高产高效综采成套设备,并在铁法矿务局晓南煤矿进行了井下工业性试验。

这套设备的技术性能接近当时国外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 而价格却仅相当进口设备的 20%~ 30%。1997~2001年,这套设备每年的产量都超过了220万吨,充分证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煤炭综采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500

2000年后,中国煤炭机械企业相继研制了年产600万吨和年产1000万吨的综采设备,在煤炭开采技术上达到了全球领先。

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设备于 2002 年在兖州兴隆庄煤矿进行工业性试验,期间最高日产量24047吨,平均日产20375吨,年生产能力达到684万吨的水平。

“现代化矿井建设及600万吨综放工作面技术与装备”项目被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评为2002年度煤炭工业十大科学技术成果。

“年产千万吨级矿井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及关键技术”于2011年通过鉴定,该项目由太重煤机和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牵头,9家单位共同参与。项目成果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公司斜沟煤矿成功地进行了工业性试验,最高月产达到87.6万吨、最高日达到3.6万吨,具备了年产千万吨的生产能力。

 

500

中国煤炭工业从落后的人力落煤、人力或畜力运输,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炮采工艺,从70年代引进综采设备到21世纪自主研制年产千万吨级综采设备,最终在煤炭生产技术上实现了赶超。

技术的赶超使得中国煤炭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都达到全球领先。

 

6:中国煤炭产量增量

 

500

大柳塔煤矿是神华集团最早建成的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井工矿,1996年煤炭产量首次突破360万吨。

2001年大柳塔井煤炭生产一举突破1000万吨,建成全国首个“一井一面”千万吨级矿井,为神东集团建设千万吨矿井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大柳塔煤矿一矿两井的煤炭产量达到2076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2013年,伴随7米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投用,大柳塔煤矿一矿双井自产煤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

 

500

500

经过“十五时期”(2001~2005)的建设,中国煤炭工业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级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

到2010年,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达到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0%。安全高效煤矿数量达到380个,产量占全国的45%,其中千万吨级煤矿达到25个。

2015年,中国千万吨级煤矿达到53个,千万吨级煤矿的煤炭产量达到7.3亿吨,占中国煤炭总产量的19.5%。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35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93%。

 

此后中国煤炭的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到2023年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1%以下。

全国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核定产能13.3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1亿吨/年。

大型煤炭企业市场份额继续扩大:1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原煤产量合计约为26.9亿吨,占全国的57.1%;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原煤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4%。

 

中国煤炭工业不仅是生产规模扩大了,而且生产结构一直在优化。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的!

 

 

三、全球能源工业格局的演变

 

7:主要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对比

 

500

能源工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产业,能源消费规模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

二战后至今,全球所有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别是2000年后中国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82023年主要国家能源消费量

 

500

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到202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8.3亿吨标煤,是美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8倍。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2亿吨标煤,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费规模大幅领先其它国家。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费国,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3.3亿吨标煤,超过了欧洲所有发达国家,也大幅超过日本。

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由于持续的去工业化,其能源消费已经低于印度、巴西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韩国。

 

9:人均能源消费量对比

 

500

中国不仅在能源消费总量上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在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上也追赶上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

2023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4.09亿吨标煤,超过了七国集团中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接近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2023年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高达9.47亿吨标煤,是中国的两倍多,在七国集团中仅次于加拿大。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是美国经济实力和工业实力的体现。

印度虽然在能源消费总量上位居全球第三,但是印度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与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10:主要国家能源消费量变化

 

500

从80年代至今,并不是所有国家的能源消费量都是增加的。

从1980年到2023年,在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中能源消费量增加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能源消费量的增量排名第三。

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自1980年以来基本没有增加,不少国家甚至出现减少:德国和英国202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相比1980年分别减少了1.32亿吨和0.90亿吨标煤,同期法国和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基本没有增长。

 

从1980年到2023年,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显著: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52.39亿吨标煤,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所有国家;

印度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1.83亿吨标煤,增长幅度仅次于中国,超过了所有西方发达国家;

巴西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37亿吨标煤,增长幅度低于美国和韩国,但是超过了所有其它西方发达国家。

 

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是全球工业生产格局演变的外部表现之一,全球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

欧洲和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自80年代以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降,背后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减小。

 

112023年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500

500

 

全球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煤炭的比重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在2023年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的比例仅有27%。

但是中国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2023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例高达54%。虽然中国一直在努力发展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但是煤炭仍然占据了中国能源消费的半壁江山!

中国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以煤炭为主,用好煤炭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必修课。

 

12:主要国家煤炭产量

 

500

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逐步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我们有能力用好煤炭这种资源。

中国不仅能够开采足够的煤炭,而且能够将煤炭从产地运输到需求的地方,并将煤炭转化为焦炭、煤气、电力等各种形式的能源。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后中国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支撑了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并取得现在的成就。

中国的煤炭产量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从2000年到2023年煤炭产量增加了34.1亿吨,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最大来源。

 

中国不仅有能力用好煤炭资源,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同样走在世界前列。

2000年前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随着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2023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经下降至54%,而清洁能源的占比则越来越高。

能源结构的转型,同样是国家工业化能力的体现。

 

 

四、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启示

 

工业化的核心是掌握技术!

这是任何一个行业的真理,煤炭工业也不例外。

 

虽然苏联援建的煤炭项目对中国煤炭工业的产量增长贡献有限,但是苏联对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发展的作用更加重要。

苏联援助了我们提供了50年代煤炭工业的技术水平,苏联援建项目是中国当时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项目,代表了煤炭工业当时的上限。

苏联的援建过程也给我们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中国煤炭工业最早的技术人才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一直都在发展,我们如果只掌握了苏联援助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50年代割煤机、截煤机等机械化开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到六七十年代煤炭综采技术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50年代大型煤矿的标准是年产60万吨,现在大型煤矿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000万吨,这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如果自己不掌握技术、发展技术,那么本国工业就完全无法发展。

如果技术不发展一直局限在当时的水平,国家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中国煤炭工业的技术起点低,掌握技术需要时间,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了前三十年中国煤炭工业特别是煤矿机械工业技术的发展。

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持之以恒地去研发技术,我们就一定能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后,中国设计制造的煤机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矿。

正是中国首先完成了技术的追赶,2000年后才能迎来煤炭工业的大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

2、《大同矿务局志》

3、《山西煤炭工业志》

4、《神华集团志》

5、《中国煤炭工业壮丽七十年煤炭装备制造篇(1949-2019)》

6、《中国煤炭工业统计资料汇编》

7、《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