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硅巷”,上海科创打了一个样

500

作者 | 佟若吟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造「硅巷」愈发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发展的新命题。

「硅巷」概念1995年诞生于美国纽约,为了吸引科技人才而提出与「硅谷」相对应的「硅巷」。最初的「硅巷」,指的是起始于纽约市中心第五大道与百老汇交界处的「熨斗大楼」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区,集聚了大量新媒体、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企业。

「纽约硅巷」地标熨斗大楼

500

现在的「硅巷」,已经进化为一种普遍模式,作用于城市中心城区利用存量空间培育与都市紧密相关的科技产业与科技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在这之中,「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因起步早、手段强,目前已聚集了860余家科技企业以及10多家创新载体,在国内遥遥领先。

入驻「上海硅巷」愚园路的科技公司观池科技

500

那么,硅巷模式对我国有什么意义?「上海硅巷」的打造又有哪些值得各地方政府借鉴的地方?

01

硅巷模式,普世化的都市科创方案

1. 每一座全球顶流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硅巷」

科创赋能城市更新,是全球大都市区城市更新的共同趋势,例如美国西雅图南联合湖区发力城市环境提升成为科技创新区,英国伦敦东区通过「金融科技」激活衰败的老城区,日本东京涩谷锚定年轻科技人群打造「潮科技空间」等等。

500

城市更新的进程步履不停,适合不同城区的更新模式也种类繁多,关键就在于找到最合适的模式,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对于顶流城市的中心城区而言,遥遥领先的城市开发进程导致了寸土寸金的现状。另一边,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与高成本,使得在更新过程中,「保证更新成本与收益」「厘清老资产复杂权属」「焕新老城区活力风貌」形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难以兼得,因此老城更新一直面临着资金难题。

而「科技回归」则是这个「不可能三角」更大的挑战,面临着「办公资产盘活周期更久,自循环更难」「发展产业相关方更多更复杂」「年轻科技人才向往更多新的城市配套」等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帮助顶流城市实现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成为了全球共识与世界趋势,而「硅巷模式」就是解决这一需求的完美方案。

2. 我国的许多顶流城市,也已努力走在拥有「硅巷」的路上

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城市更新政策法规超200个;2024年5月,中央财政宣布支持上海、南京、西安等15个城市实施更新行动。

愚园路的更新改造

500

而在老城区引入科技产业,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老城更新不可能三角」,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进而为城市更新提供焕新活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加速「科技回归都市」成为必选动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而顶流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创新资源聚集、生活场景丰富,同时老城更新更能提供大量产业空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天然温床。

在此基础上,我国上海、南京、广州、北京、成都等顶流城市都在积极拥抱硅巷模式。

我国多个顶流城市都在积极拥抱硅巷模式

500

例如上海长宁区重点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南京在秦淮区、玄武区、鼓楼区分别打造三个硅巷;广州越秀区也刚刚启动「越秀硅巷」创新街区建设。

因此,国内外实践表明,硅巷是更适合国内顶流城市利用老城区更新引入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

3. 拥有「硅巷」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精心呵护才能冲破桎梏

硅巷要在中心城区有限的空间中吸引科技产业与年轻科技人才入驻,就要高密度集聚各类创新、资本、文化等要素,打造完备的产业生长环境以及多元复合的办公生活场景,因此,需要精细化的运营。

上海长宁区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正是精细化运营硅巷模式的典型示范。

硅巷模式精细化运营典范——「上海硅巷」科创街区

500

02

上海硅巷,因地制宜的都市科创样板

1. 缘起: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条件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于2022年由上海长宁区提出并申报创建,对标「纽约硅巷」,东至江苏路沿线,南至延安西路沿线,西至凯旋路沿线,北至长宁路-愚园路沿线,中间以武夷路、定西路支撑形成「田字格」,总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属于华阳路街道。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导览

500

街区目前已集聚了许多科技企业,比如定西路入驻了矽睿科技;武夷路入驻了西井科技、黑湖科技;愚园路入驻了观池科技、邑炎科技;长宁路入驻了邀有信息、东峻信息等。

建设「上海硅巷」的想法,源于街区所在地区丰富的原生优势条件,吸引了一批科技企业集聚。

首先,丰富的高能级科研资源,已经让「上海硅巷」赢在起跑线上。

引领着长宁区科创方向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就坐落在定西路上,周边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

同时,上海微系统所还专门成立了新微科技集团与新微资本,利用市场化方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让该地区初步形成了科创生态。

而2015年陆续开始的愚园路、武夷路等街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高质量的空间载体,更是让「上海硅巷」出生就含着金汤匙。

武夷路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武夷丨MIX 320

500

因此,「上海硅巷」在正式成立前就吸引了一批科技企业集聚,比如2016年入驻的西井科技,现在已经成为国内自研无人驾驶重卡的先驱,在大物流行业全球领先。

「丰富的高能级科研与教育资源」「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便利的交通」以及「年轻人喜爱的生活配套」,都让「上海硅巷」成为吸引年轻人才、孵化创新成果的理想之地,自成立以来,无数创新创意在此地生根发芽。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

500

500

2. 图强:「场景营城」,发力壳与瓤的双提升

▍政府与市场配合,用多主体解套复杂性

硅巷模式汇集各类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年轻科技人才、以及投资者与科学服务机构等复杂的创新主体,因此在财务投入管理等方面也盘根交错,单一主体无法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因此,长宁区在「上海硅巷」建设过程中通过共建共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治理单位等管理主体的特长,由多主体分管不同的工作。

「上海硅巷」管理模式示意

500

「上海硅巷」的发起方包括长宁区政府、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新微科技集团、创邑实业公司以及华阳路街道等‌‌。

长宁区科委、科协主要负责牵头策划,中国科学院两大院所与新微科技集团主导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邑实业是主要的街区更新与运营方,华阳路街道则是属地管理和服务部门。

如此分工之下,管理主体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推进项目顺利进行。当然,各主体也不是完全的独立,在许多综合项目上都会进行合作。

例如由新微科技集团、创邑实业、区社区学院合作成立的新双创学院,致力于为区域内各类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提供教育、培训和创业等综合服务。

长宁区社区学院

500

▍进阶城市更新,用老资产应对高成本

现在的年轻科技人才的工作地点选择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回到都市,享受市中心的便利。

对于年轻科技人才与初创科技企业而言,他们理想的办公环境是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有便捷完整的生活配套,西并科技副总裁兼全球发展负责人孙驰就在报道中表示,「他们公司的员工绝大多数是名校高材生,市区是办公首选地。」

但市中心的办公空间也给许多科技企业带来不小的租金压力。

长宁区是上海楼宇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楼宇载体质量高、资源多,在城市更新中腾退了许多老厂房、老建筑、老园区等。

武夷路上的老建筑

500

街区运营方创邑实业注意到,市中心仍有许多老厂房、老园区等空间可供改造,同时还有许多初创企业急需市中心价格理想的办公空间,更新出租势在必行。

目前,通过存量空间改造,「上海硅巷」在1.48平方公里区域内拥有了近80万平方米的楼宇空间,让原本的老旧厂房、闲置空间升级为优质的科创载体空间,在实现了降低企业的租金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助力科技企业的集聚化与产业链化,例如,西井科技就有许多上下游公司聚集于此。

▍打造文化生活,用烟火气冲淡上班味

当今年轻人的就业环境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重视生活品质,希望工作与生活融合。

比如,西井科技的副总裁孙驰曾在采访中提到,他们的办公空间「楼上是研发中心,楼下有普拉提课程,转角遇到咖啡馆」。再比如,黑湖科技进驻武夷路时,甚至主动招引了Mstand咖啡入驻公司一楼,来丰富街区的活跃氛围。

黑湖科技主动招引Mstand咖啡入驻

500

这种有意思的办公空间实现了对「烟火气」环境的打造,进而实现和工作的人一起生活,和生活的人一起工作。

「上海硅巷」的浓厚「烟火气」正是吸引年轻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这一点西井科技的负责人们尤为认同,他们曾在采访中坦言:「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店遇到过想要招聘的人才,对方恰好也喜欢这里的氛围。」

「上海硅巷」内有许多咖啡馆

500

在烟火气的基础上,运营方创邑实业更加重视对街区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

愚园路、武夷路都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与发展,是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载体,自带浓厚的文化氛围。

愚园路的休憩空间

500

因此,创邑实业很早就针对这两条路开始了以「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为主题的历史街区更新项目,进一步加深街区的文化印象,效果非常显著,愚园路上的店铺很快变得「一铺难求」。

借助「艺术愚园」「静雅武夷」的品牌影响力,「上海硅巷」周边集聚了刘海粟美术馆、Fiu Gallery飞呦画廊等近20个文化休闲场所以及几十家咖啡馆与网红店,为科创街区增添文化氛围与生活活力。

愚园路·观池美好生活空间

500

▍塑造科创生态,用新生态跨越死亡谷

为了让「上海硅巷」更好的激发创新活力,塑造完备的科创生态是街区运营的重中之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主要目标,各运营主体默契配合,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政府与市场合作助力企业交流展示,以「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为例。

作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启动后的首个微更新项目,「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是「上海硅巷」举办多元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举办过硅巷早餐会、创投沙龙、科创市集与各类培训等,以多元活动增强街区内外科技企业的交流。

硅巷NO.1改造自长宁区开放大学「市民学习中心」的两层小楼,由长宁区社区学院与中科新微信息科技园共建,承担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展示、科技企业与科技人才培育、科普教育传播等综合功能。

「上海硅巷」NO.1定期展示

「上海硅巷」内科研机构的最新科技成果

500

一楼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展示区、咖啡区、宣讲室、科学圆桌讨论区等空间,其中科技成果展示区是最主要的区域,定期展示来自「上海硅巷」内科技企业与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直面市场的检验,同时展现街区的科创实力。

「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内的公共休闲空间

500

直面市场展示科技成果更是受到了街区内科技企业的好评,矽睿科技企业战略与中心市场高级总监陈俊曾在采访中表示:「在硅巷里,不仅仅有高科技产业研发人员,更能直接接触到市场客户,更容易产生贴近市场的思维,对产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二楼主要包括为初创企业提供的免费办公区域、研讨空间以及举办活动的城市露台。

「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内设置许多类型的研讨空间

500

在孵化初创企业方面,硅巷NO.1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入驻团队提供导师服务、帮助对接投资机构、举办各类专项培训等,降低初创企业的创业风险。

市场主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新微模式」为例。

硅巷NO.1内部展示空间

500

依托长宁区「数字长宁」战略规划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引领,「上海硅巷」重点发展AI+、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等方向。

为了更好的服务相关产业方向的科技成果转化,长宁区为街区引入了上海微系统所特色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新微模式」。

「新微模式」是一种「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以微电子产业成果孵化为范例,上海微系统所作为创新平台进行研发,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作为中试平台推动转化,新微科技集团作为投融资平台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新微模式」的作用下,「上海硅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孵化培育」,已成功培育上百家科技类企业。

「新微模式」作用下,

「上海硅巷」已成功培育多家科技企业

500

政府牵头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以「华阳路街道」为例。

早在「上海硅巷」项目启动前,华阳路街道已着力推进「智慧定西」主题街区建设,与「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华阳路街道也持续为「上海硅巷」的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新活力,不断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华阳路街道重点关注科技企业的各类专项服务保障,在「上海硅巷」暨2024年华阳路街道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首次发布「上海硅巷」专项服务包,并推动成立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基地「上海硅巷」分中心,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与法律保障服务。

在人才成果培育方面,华阳路街道与区科委、华泰创新、新微科技集团、创邑实业合作,目标打造「上海硅巷」特色高质量孵化器,加速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

▍推广「上海硅巷」品牌,用大家讲取代官方讲

面向科技人才,直接展示科研实力,促进科学家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经验分享示范与创新思维碰撞,往往比地方政府的人才宣传更具吸引力。

为了推广「上海硅巷」品牌,吸引更多科技企业与年轻科技人才加入,在长宁区科委区科协的引领下,「上海硅巷」积极搭建对话交流平台,举办了许多面向科学家与科技工作者的活动。其中,「上海硅巷」创新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推广「上海硅巷」品牌,

汇聚更多科技企业与科技人才

500

「上海硅巷」创新说由长宁区科委区科协、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长宁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长宁区人才工作局、新微科技集团、华阳路街道等单位联合主办。

活动邀请「上海硅巷」内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及年轻科技人才等代表,每期制定不同主题,围绕「上海硅巷」的建设分享各自的创新故事与创新感悟,将「上海硅巷」的科创生态与成就广泛传播出去。

分享结束后,嘉宾与现场来自各地的科学家与科技工作者还会就分享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活动获得了一致好评与社会广泛关注。

03

「上海硅巷」的打造启示

随着「硅巷」模式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如何更好的发挥老城更新的价值?如何构建硅巷所需的科创生态?如何吸引科技企业与年轻科技人才?是城市需要一一解答的命题。

「上海硅巷」的建设给出了完美回答:通过「场景营城」,发力壳与瓤的双提升。

「上海硅巷」通过场景营城,

发力壳与瓤的双提升

500

在壳的塑造上,重点关注中心城区老建筑、老厂房等的更新改造,为科技企业与年轻科技人才提供高品质的办公空间与生活空间,满足工作与生活融合的需求。

在瓤的填充上,既要创造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创生态,又要关注年轻科技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文化氛围,以精细化的运营增添科创动力与生活活力。

以「上海硅巷」为样板,期待国内更多城市都能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硅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