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褪去之后,再看《封神第二部》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春节档,竞争向来也残酷无比,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文化品和消费品太多,而大众的注意力终归有限。

 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获得了前无古人的佳绩,但其明显的“虹吸效应”也吸引走了绝大部分观众的目光。时间越往后,大众就越难在舆论场域中见到其他影片的身影了。

 实际上,从大年初一开始,春节档影片就已经在口碑上出现了分水岭。随着第一波入场的观众观影结束,豆瓣在晚间迅速开分,《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到8分以上,其余影片均在6分区间。这也导致之后进行观影决策的观众,更轻易地做出了选择。

可是,第一波入场的观众,相比于普通观众而言实际上是携带着不同的观影预期的。这一预期一旦没有被满足,后续观众也就没有兴趣再去认真检验,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被直接打为“烂片”。

 过去的春节档中,受此口碑陷阱影响的影片不少。而到了今年,中招的轮到《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了。不少碎片式的、捕风捉影的描述在社交媒体上大行其道,严重的部分甚至发展成为了一场新的“猎巫”行动,中伤主创团队的创作初心。

心平气和地来说,《封神2》的整体质量并没有舆论场描绘得那么差,虽有不足但也有创新之处,新近浮现的观影评价也给出了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

是时候重新梳理所谓的“口碑不佳”,究竟是否经得起推敲了。

从高预期到逻辑

抛开所谓的恶意竞争“黑水”,《封神2》在初期招致大规模非议,很大程度上在于,与第一波观众的观影预期差异很大。

春节档影片续作很多,而《封神2》是与首作上映时间相距最近的一部,观众对于第一部内容的印象最深。而经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自来水的热烈讨论与同人作品的沁润之后,观众对影片的预期拔得很高,关注度也自然水涨船高、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讨论,瑕也因此掩瑜。

细看社交平台上出现的讨论,不满的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是特效呈现类,这是传播层面上最突出的一类。关于“殷郊法相”的热烈讨论首当其冲,随后甚至演变成了玩梗大赛,“蓝精灵”“煤气灶”等比喻层出不穷。

500

平心而论,“殷郊法相”的确会伤害部分观众的临场体验,但正好最近乌尔善导演也在路演中直面了这一问题,承诺“未来这个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我们也会在未来把殷郊做得更好、更有质感、更符合大家的审美。”

关键在于,《封神2》的特效远不只有“蓝精灵”。实际上,正片中“殷郊法相”的出场段落只有三次,殷郊本身也并非《封神2》的戏眼,而只是其中一位战斗伙伴。在殷郊之外,比如纯特效打造的角色雷震子,相比第一部肉眼可见地更加精细化了;魔礼青的青云剑,以金属块的方式幻化成龙;闻仲的坐骑墨麒麟,身体上毛发与火焰并存,都是非常栩栩如生的视效呈现。仅仅因为一个被无限放大的“蓝精灵”就对《封神2》的整体质感进行根本否定,是有失公允的。

500

其二是在剧情上,对战力设定或战斗逻辑方面的纠结,而这实际上是目前没必要纠结的部分。对《封神三部曲》这样重叙事、重寓意的电影,与其进行战力值的分析,不如着眼于法力、战力对叙事及其背后隐喻的拆解。

比如,不少观众提出诸如“元始天尊怎么能被一个凡人吸干法力”“魔礼青为何如此轻易地就被打倒”等质疑。可以理解的地方在于,观众在映前预期中就意识到《封神2》是一场大战,于是将战术、战法等元素视作观影体验的核心。但这毕竟既不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战争片,也不是一部本格推理探案片,对于所谓战斗逻辑的执拗,某种程度上是在用一种讨论奥特曼的趣味来讨论封神大战,而并非从一种讨论电影的视角出发。

500

人们既然能接受电影改编之后在故事主线、思想内核上有所不同,那为何不能接受人物的战力设定不同呢?为何不能以独立的眼光重新看待《封神》系列电影中的角色呢?

从剧本逻辑而言,元始天尊的法力并非被凡人吸干,而是一个“死掉的凡人”,哪怕作为上仙,也不应该随便拥有逆转生死命数的权力,而《封神2》中的这位元始天尊选择了强求,那么从设定上他耗尽了法力,恰恰是对于“道不可违”的贯彻。而神仙在《封神》系列故事中,一直并非人类的统治者,而是被定位于来帮助人类的,作品本身更注重的是人的力量的关注,对神仙能力进行限制性的改编无可厚非。

500

更荒诞之处在于,对于人物设定的不满,愈演愈烈,随后竟然发展成了又一“猎巫”行动。一些打着道士幌子的人士,声称《封神2》的角色塑造涉嫌侮辱道教,甚至向道教协会发起投诉。引得真正的道教人士出来澄清辟谣,直指“能区分出真实人物和纸片人,这是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

500

其三是观众普遍期待对《封神1》保持延续性,但《封神2》存在预期违背。

 《封神1》受到好评的两大关键要素,是“质子团”的群像塑造与权谋文戏,但这两点到《封神2》中都被弱化了。

 可是,这是随着剧情推进而带来的一种必然。“质子团”已经随着四位伯候的“谋反”而产生信任危机,难以存续。即便细化到殷郊与姬发这对人物关系上,在殷郊遭遇斩首之后,兄弟情谊也势必让位于复仇情结,这也让“郊通发达”失去了进一步延展的基础。当殷商大军攻向西岐,即便殷寿御驾亲征,关于父子关系的较量也不会再占据主导,它已经演变成了两个政权之间的对抗。

500

尽管作为一部系列影片,保持三部曲内核的稳定性,且照顾到观众的观影预期,是影片主创的分内之事。但回过头来看,如果能将《封神2》不视为《封神1》的续作,而仅仅是当作一部独立的电影来看待,它的观影体验会好上很多。

神话也可以有新拍法

在《封神2》中,观众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在整个国产电影序列中都保持领先的视角。

 比如在映后受到最多好评,被观众主动“拥为天下共主”的邓婵玉。《封神2》塑造的邓婵玉,几乎可以说是国产片影史中未曾见过的女性形象,在去年关于国产片女性影像还在讨论“小妞电影”如此陈旧的概念时,谁曾想象过如此飒爽不羁、浑然天成的女将军能够跃然纸上。

 邓婵玉塑造之好,已经不仅仅是演员本身在动作戏、马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个人素质,更是发乎于微末之处的。比如帐中洗澡的段落中,副将上前禀报军情,但邓婵玉面不改色,从容着装,反而是作为男性的副将自先羞赧难当。这是刨去凝视视角展现女性身体的难得范例,让女将军的形象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肌理。

500

备受争议的在西岐添上红妆的戏码,也有着严密的人物动机。彼时的邓婵玉,某种程度上是以间谍的身份潜入西岐,遵从西岐方面的安排融入其中不被发现才是正途,更何况在照见自己镜中模样时邓婵玉同样流露出震惊与崩溃的神色,因此这并不能作为角色“不爱武装爱红妆”的设定崩坏之案例。

最巧妙的处理,是最后刺向闻仲的一剑,邓婵玉没有依依惜别,只是上前冷冷地说了一句“你等什么?”,便一剑刺下。它看似轻描淡写,但其实举重若轻,将一个视死如归的女将军,从前到后进行了一次非常完整的呈现。

500

就像第一部中对“质子团”的塑造给内娱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审美震撼一样,第二部中对邓婵玉的塑造甚至将这种审美先驱性往前再推进了一步。

 在一部三部曲电影的承上启下篇章中,敢于将一位女性角色拔升至如此关键的位置,本身就是一个破天荒的尝试。尤其是在春节档银幕上向来缺乏有高光女性形象的前提下,《封神2》更显难能可贵。它既突破了国产电影对女性角色描摹的窠臼,同时还给神话史诗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便只是肉体凡胎,依然能显战神之威。

500

而与之相对的,作为核心主角的姬发,则受到了更多的非议。关于他“恋爱脑”“犹豫不决”的指责遍地。

但如果真的完整看过全片,会发现姬发与邓婵玉每一处疑似“恋爱”的桥段,基于各自的立场与人物性格可以自圆其说的。比如姬发与邓婵玉多次互相决斗,但最终放过对方或者拯救对方。这并非是“相爱”的铁证,而只是为了证明姬发的“仁慈”。

500

如果说闻仲这一角色,将“愚忠”演绎到了极致,那么姬发便是某种程度上的“愚仁”。这符合中国古代演义话本对所有正面帝王将相的描绘——只有仁义才能构成他当政的合法性,所有不论面对的是敌是友,都得在最后关头“饶你一命”,才有资格成为老百姓拥戴的王,成为所谓的“天下共主”。

但这种“愚仁”,对于许多价值底色中所奉行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的当代观众来说,便是一种不合时宜。因此,很多观众理解不了姬发在两军交战时屡生犹豫,甚至在最后刺闻仲救西岐百姓时也会犹豫,因为在姬发这一角色的设定中,牺牲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在场的不是邓婵玉,他或许也会犹豫。

500

观众或许不欣赏这样的人物性格,但它确实有着自身的合理性。黄渤也在路演现场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作为姜子牙下来找天下共主,为什么一开始看到纣王没有把封神榜给他?甚至后来到殷郊这他也产生了一丝疑虑,因为殷郊心生愤怒,愤怒让自己控制不了,他对于生命也产生了残酷杀戮的念头。到最后要找的天下共主,其实就是需要心怀人民,心怀一丝悲悯。所以最后他(姬发)那个阶段的犹豫我觉得还是非常必要的。”

也正是这种价值观选择,让姬发能够担当起三部曲叙事的主角。整个《封神演义》中如此多的群像角色,生死难料,唯有姬发成为了贯穿始终的那一个。如果第一部的重点是他在“父子关系”上从迷茫走向坚定的过程,那么第二部中就是他在“成为君主”上从迷茫走向坚定的过程。

500

除了表达内核与人物塑造,《封神2》在美学上的更新也被极大程度地忽略了。比如在配乐上另辟蹊径地采用了诗经风格音乐,从劳动号子的质朴呐喊到篝火晚会的彻夜回响,《封神2》将上古神话的宏大叙事落地为“人的史诗”。

这也是从行业价值上而言,《封神三部曲》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填补了国产电影工业化与神话史诗叙事的双重空白,且与西方超级英雄的“神性至上”不同,《封神三部曲》始终以“人本”为锚点——殷寿的欲望、姬发的仁慈、邓婵玉的觉醒,皆在探讨“人如何超越神的操控”。这种将神话落地为“人道觉醒”的叙事,才是类型片本土化的重要突破。

500

观众当然有不喜欢电影的权利,但春节档毕竟是一个更为特殊的舆论场,观影预期与舆论情绪会裹挟太多非理性评价涌现,对于尚未入场但却又有机会对影片产生深度链接的观众而言,这些评价最终会干扰到他们的选择,也牵连到还在路上的第三部与喜欢它的观众见面。

在春节档的潮水褪去之后,如今再打开豆瓣观察最新的短评,已经有不少三星、四星的真实评价陆续涌现。在海外上映后,《封神2》也收获了不少海外观众的好评,成为2025年法国影院第一部售罄的电影。

500

作为国内坚持长期主义的代表,《封神》筹备十年的工业化制作、对神话体系的系统性构建、对历史与文化的严谨考据,无不彰显着充分的理想主义情怀。三部曲系列电影本身就有着内容容量上的优势,能够在叙事结构、人物弧光、母题表达上有更进取的可能。

如今,第三部的战鼓已然敲响,封神榜的最终归属、姬发真正的领袖之姿、殷郊的善恶抉择、通天教主的阴谋布局,都十分值得期待。“十年磨一剑”的中途,遇到困难并不奇怪,但不要让困难彻底堵死了道路,我们仍然期待在银幕上看到更多新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