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端局!宾阳炮龙节,凭什么能成为“全球最燃节庆”?
近些年来,随着国潮的发展流行,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追捧。
而这其中,广西的宾阳炮龙节成为了中国春节年俗里“潮”字当头的一个,甚至被称为“全球最燃、最疯狂节庆”。
▲紧跟国潮的宾阳炮龙节(图片来源:山水开物)
农历正月十一的2025年的宾阳炮龙节刚刚落下帷幕,100多条炮龙整装齐备,赤膊上阵的炮龙队舞动条条巨龙,在炮声震天、火星四溅的街巷中腾挪跳跃。
兴奋的人们把手中的鞭炮扔向翻飞的巨龙,俗称“炸龙”。当地人认为龙炸得越烂,新的一年就会越顺利。整个宾阳都沉浸在狂欢的氛围中。
▲宾阳炮龙节
热闹喧嚣的炮龙节确实也不简单,宾阳在古代的千年岁月中,是大一统王朝经略广西的重要战略支点,炮龙节也是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年俗。
自古至今,宾阳中原王朝经略广西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激情四射的炮龙节会诞生在广西宾阳?
▲宾阳位于南宁东北部
一、岭南旧事
公元219年,秦始皇发兵50万南下征伐百越,岭南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当时的岭南发展滞后,当地居民多是未曾汉化的百越人,且崇山峻岭阻隔下,如何统治如此庞大的新领土成为摆在封建王朝年前的难题。
首先,秦朝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桂两地水系,中原王朝得以借助沟通的水系形成了一条从中原腹地延伸向广西的湘桂通道走廊,将控制力延伸至桂林-南宁(宾阳)一带。
▲中原王朝经略岭南
然而这条通道到达广西宾阳后,被地形阻断。宾阳向南向西,平原地带被大明山等山脉挡住去路,广西西部本就是百越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思想上不愿服从中原王朝统治,山地地形进一步削弱了中原王朝对广西西部的控制力,增加了少数民族割据自立的危险。
通过湘桂走廊,中原王朝能够快速将政令传向广西,为了跨越山脉,将控制力继续向西延伸,中原王朝开始将大明山下的宾阳打造成经略岭南、汉化广西的前沿,试图借助宾阳这一战略支点控制广西西部。
▲广西地形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宾阳境内置领方县(得名于其治所所在的“方形岭”),属郁林郡,这是宾阳最早的行政建制,标志着中央政权对广西腹地的直接管辖,领方县成为汉朝控制桂中南的军政中心。
宾阳所在位置,是中原王朝直接控制的桂东北和少数民族居住的桂西南的连接点,外加平原向山脉过渡的地形,宾阳南部山脉中的天然缺口,让宾阳成为帝国政令从中原传向边陲的中继点,汉代利用山脉缺口修筑关隘,即今昆仑关的前身。
▲宾阳的位置重要
两汉时期,广西的地缘格局基本定型,以宾阳和昆仑关为支点,昆仑关以北的地方,桂林-宾阳一带成为汉文明比较稳固的地方,昆仑关往西南则是汉文化影响较弱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魏晋时期,宾阳-昆仑关关隘的防御设施逐渐完善。隋朝统一后,昆仑关成为连接岭南与中原的“锁钥”,保障了中央政令的畅通。
▲宾阳位于文明交界地带
唐代延续了隋代的州(郡)县两级区划,公元631年,领方县(今宾阳县)升级为州,因“境内有宾水”故而命名为“宾州”。
宾阳城南的昆仑关在唐代得到扩建,这标志着宾阳从边陲县治升格为州级行政中心,成为桂中南的政治、军事枢纽。
宾州的设立,强化了对昆仑关周边地区的控制,宾州与关隘形成“州城—关防”的联动体系。
▲唐代宾州
历代大一统王朝都重视宾阳-昆仑关发挥的地缘支点作用,通过控制宾阳-昆仑关,既能稳固桂东北华夏文明比较稳固的柳州-桂林等地区,也能震慑影响桂西南的壮族等大量少数民族土司管控的羁縻州,确保了版图的稳定。
▲唐代地图
二、昆仑雄关与炮龙起源
10世纪末,唐朝在藩镇割据的影响下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907年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岭南长时间被南汉政权统治,越南则趁机独立,脱离中国版图。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971年宋灭南汉,岭南重归一统。
▲南汉
“路”是宋代的一级行政区,北宋在岭南设立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成为广东广西地名之始。
广西西南部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北宋延续前朝策略,在广西推进汉化的同时,对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统治。
▲宋代两广
但独立的越南成为中国西南边陲新的不稳定因素,越南为扩张领土,暗中支持广西少数民族反抗北宋统治。
宋越边境的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境内)是壮族侬氏家族的地盘,11世纪初,侬氏首领侬全福反抗越南李朝失败被诛。侬全福之子侬智高内附北宋,但北宋为安抚越南,没有满足侬智高对官位、军事支援的要求。
▲北宋
侬智高从北宋的态度中看出了宋朝的软弱,广源州盛产黄金和丹砂,能够豢养足够数量的军队,这让侬智高有了自立的想法。
1052年,侬智高率五千部众沿右江直下,两月内席卷邕、横、梧诸州,兵围广州震动南疆。
▲侬智高之乱
侬智高决定占领昆仑关,即可防备宋军南下,割据广西半壁自立;还可兵出昆仑关北上桂林,昆仑关的得失关系宋朝对两广地区的统治,北宋任命狄青率兵南征侬智高。
狄青首先将叛军逐出广东,侬智高率军退回广西,依据地形之利退守昆仑关与宋军对峙。
▲昆仑关附近地形
根据宋代《梦溪笔谈》的记载,狄青屯兵宾阳,因是元宵佳节,狄青命在正月十一日这天张灯结彩,大宴三日。
南征宋军多来自中原,他们将中原家乡的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带到宾阳的军营中,扎起炮龙庆祝节日。
▲狄青南征
侬智高得知了宾州城内宋军的庆祝活动,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没想到被狄青的计策麻痹。狄青趁机率领精锐连夜夺下昆仑关,这就是“上元三鼓夺昆仑”的故事,侬智高不久后就被彻底平定了。
狄青智夺昆仑关,让正月舞炮龙的习俗留在了宾阳,成为今日炮龙节的起源。
▲平定侬智高
1075年(北宋熙宁八年),越南李朝出兵10万入侵北宋。越将李常杰率重兵攻克廉、钦、邕三州。约7万平民惨遭越南屠戮。
越军试图北上夺取昆仑关,并借此占领关南的大片土地,但越南夺关失败。1076年夏,宋军再度经宾阳兵出昆仑关,一路向南收复被越军占领的州县,最终攻入越南境内。
▲宋越之间有大片少数民族聚居区
宋越在付出巨大伤亡后议和,这场战争让确定了此后中越两国边界(广西段)的基本走向,广西西部的羁縻州县加速融入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体系。
从平定侬智高到宋越熙宁战争,宾阳作为战争前线,当地百姓将狄青的舞炮龙麻痹叛军的做法融入生活,逐渐形成独特的“舞炮龙”习俗。
▲熙宁战争
舞炮龙被民众视为吉祥象征,农历正月十一固定举办,后来衍生出“游彩架”“灯酒会”等配套仪式。
▲炮龙习俗流传下来
当然,除了炮龙习俗,大量北方军人的进入也影响了广西的方言。
两宋大量从北方来的军士、农民将中古汉语的北方话带入广西,在广西中部形成平话方言区。
特别是狄青驻扎的宾州(宾阳县)是平话的重要使用区,当地平话人口祖籍几乎都来自山东(指宋代的太行山以东地区)。
▲广西汉族(青色)与壮族(红色)分布,宾阳汉族居多,但周边壮族居多
三、加速融入
明朝建立后,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范围调整,确定了如今中国内地各省的轮廓。为统一防范海盗,整合海岸线管理,广西沿海区域全部划入广东。
▲明代行政区划
广西宾阳地处桂中南要冲,明清两代在此展开的行政区划调整,从军事重镇到文治中心,从土司羁縻到流官治理, 宾阳的行政建制变迁折射出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深刻考量。
▲宾阳曾隶属柳州府
1441年,宾阳从汉族为主的柳州府划出,纳入刚刚改土归流,在壮族聚居区设立的思恩军民府,明朝此举是想利用位置重要的宾阳强化对少数民族新州府的控制,同时稀释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即让宾阳发挥“以汉制夷”的战略功能。
到1528年,宾阳划归南宁府,这种隶属关系维持至明末。
▲明代广西
明清易代后,清朝又多次调整宾阳的区划范围,曾经的羁縻州——思恩州改土归流设立了思恩府,思恩本是壮族聚居地,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为了降低当地的少数民族比重,将汉族聚居的宾州划归思恩府。
▲思恩府地图
宾州(宾阳)是思恩府里唯一一个汉族为主的地方,思恩府知府长期在宾州办公,这也凸显了宾阳推动广西西部改土归流的重要作用。
同时,清朝时期完善了宾阳的文治体系。宾阳书院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至19世纪中叶已有社学12所、义塾8处。
▲思恩府
据《广西通志》统计,清代宾州考取进士7人,举人86人,超过明代三倍。文化教育的兴盛,使宾阳逐渐从军事要塞转变为区域文教中心。
总的来看,明清之前广西的行政治理主要是两套体系, 东北方向是正州(华夏行政体系),西南方向是羁縻州(少数民族土司制度),而宾阳恰好位于撬动两个系统的支点位置上。
明清两代利用宾阳的战略支点作用,广西西部不断改土归流,加速融入华夏文明体系,如果没有宾阳的地缘加持,这一速度将大为减缓。
▲改土归流,加速广西西部融入中华行政系统
如果说宋朝的侬智高战事让广西西部融入华夏文化圈,那么明清的改土归流则是让广西西部融入行政圈,这两个方面宾阳都发挥着作用。
▲广西行政版图变迁
南宁及周边长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入,南宁及广西西南部加速汉化,汉族也稀释了一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日后南宁政治、经济地位崛起,乃至取代桂林成为省会打好了基础。
近代以后,西南边疆危机加深,特别是1885年中法战争后,位于广西东北的桂林无法有效应对危机,将省会迁往中部的南宁被提上日程。
▲清末中国沦为列强势力范围
到20世纪初,随着内陆贸易的衰落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发展,南宁的经济地位逐渐超过桂林。
1912年,主政广西的军阀陆荣廷将广西省会从桂林迁到南宁。省会南迁后,桂林-南宁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坐落在南宁-桂林的必经之路的宾州(民国后改为宾阳县)始终商贸繁盛,是广西重要的经济据点和桂中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省会迁移
出于防备日本的需要,广西省会在1936年迁回距离海岸线更远的桂林,但教育资源和金融投资逐渐向南宁集聚,桂林已无法撼动南宁的经济优势地位。
抗战爆发后,日军在1939年11月开始从海路登陆入侵广西。南宁失陷后,日军在12月4日占领昆仑关。如果日军得到增援继续北上,广西中部的平原地带将难以防守。
▲血战昆仑关
几经苦战,中国军队在昆仑关重创日军,延续了“天险守国门”的历史使命。
战役期间,宾阳民众在境内实施破路断桥阻敌北进,组织游击大队直接参加战斗和截击日寇的粮食搜索队,组织6万多人的运输队伍为部队运送弹药、粮食及作战物资,组织担架队、救护队上前线接应抢救和运送伤员。
宾阳民众共计向前线中国军队输送食品、包扎用品及21000多双军鞋物资,为昆仑关血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军一度占领宾阳
四、炮震千山醒
新中国成立后,现在的南宁境内设立“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南宁专区驻地设立于宾阳县。
1951年,南宁专区改为宾阳专区,驻地继续为宾阳县。此后,再更改为南宁专区/南宁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将炮龙节作为文化复兴的重点。宾阳作为沟通广西南北的交通要冲,商贸繁盛,是广西的经济大县,传统年节习俗在宾阳得到了保护继承。
▲宾州古城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
2003年,随着南宁地区撤销,南宁地区与南宁市合并,宾阳县成为南宁市的下辖县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被人们愈发重视,国潮文化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宾阳炮龙节的打造再加速。
炮龙节被确定为“宾阳名片”,炮龙节从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等传统民俗活动拓展到现代商贸活动。2008年,炮龙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炮龙惊醒
宾阳炮龙节是一场用千年火药味腌入魂的疯狂盛宴,舞龙者赤膊上阵,头戴藤帽,在震耳欲聋的鞭炮中腾挪翻跃,火星炸到皮肤发红也绝不退缩。
围观者争相“钻龙肚”以求吉祥,本地人拖家带口炸龙求福,外地游客边躲鞭炮边尖叫。
宾阳人把“鞭炮+舞龙”的祖传绝技玩成了国家级非遗,一炸就是千年!经过官方十几年的精心组织,海内外媒体均对宾阳炮龙节有过报道。
▲炮龙与火药
2025年炮龙节,在宾阳这座千年古城中奔放的释出中国人的狂欢基因。
宾阳与昆仑关,见证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稳固版图、民族融合的历史,更在多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用鲜血绘就了保卫家国的凯歌。
▲巍峨昆仑关,见证了太多历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