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最近发的网络微短剧新政,严格来讲也算不上新政

广电最近发的网络微短剧新政,严格来讲也算不上新政。

因为在实践中已经大致执行了一段时间,我猜测监管部门可能担心贸然实行新政,是不是会影响行业发展,所以先大致执行一段时间,等到觉得对行业影响没有那么大时,再正式发布文件。

不过,网络微短剧的业务逻辑,跟传统影视剧非常不一样。

传统影视剧一般是大制作、长周期。比如,一部电影动辄投资上亿,制作周期可能几年。但网络微短剧正好反过来,属于典型的小投资、快周期。一部网络微短剧的投资,往往只有几十万,最早的时候可能只有十几万,最近涨了一些,可能有几十万。

制作周期非常短,大概几周就完成了。

传统影视剧的制片方,可能会花几年时间,打磨一部电影。

但网络微短剧的制片方,仅一个月内,便可能制作几部或几十部剧。

“翻台率”特别快。

传统的影视剧,如果票房好的话,搞个几亿不成问题。像这一次春节档的蛟龙行动,即便票房不算高,也有几亿。像哪吒2的话,都已经冲破80亿。

但网络微短剧的“票房”,做得好的话,一部可能只有几百万。如果能够达到上千万,则属于典型的爆款。如果能够达到几千万,则属于爆款中的爆款,爆款中的战斗机。这个收入,跟电影完全没法比。

传统的影视剧作品,一般是通过卖版权或者跟院线分账的形式,来决定收入分配形式。如果是电视剧的话,一般按集数多少,卖给电视台,获得版权收入。如果是电影的话,则跟院线进行分账。

但网络微短剧的成本大头,是推广费。

一般是在抖音、快手、腾讯端进行推广,抖、快、腾这些流量平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大约拿走收入的80%-90%左右。也就是说,假设一部网络微短剧的充值流水收入(对标电影是“票房”)是500万的话,则制片方的毛收入大概是六七十万或七八十万左右。假设除去30万的拍摄成本,则毛利大概是三四十万。

这种投资小、制作周期短、翻台率高、单部“票房”不高、制片方毛利不高的特征,决定了广电监管部门,不能像对待传统影视剧那样,去对待网络微短剧。

广电的审核,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先是审剧本,其次是审成片。

在剧本阶段,如果要求改一改的话,对微短剧的制片方来讲,可能还算好。但到了成片阶段,如果让微短剧制片方再修改的话,则制片方可能基本就弃剧了。

因为要对成片进行重拍、补拍的话,有额外成本支出。

一部剧,如果投的还算OK的话,毛利大概也就三四十万,如果再要求重拍、补拍的话,假设再花个一二十万,则对制片方来讲,成本有些高,时间周期成本也有些高,还不如直接重拍一部新的。

大家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微短剧,都可以卖个几百万。

很多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连几百万都卖不到,毛利连三四十万都没有,可能将将的能够维持盈亏平衡,就已经不错。只要成本再多支出一些,基本就没法盈利,还不如弃了。

要注意,所谓的毛利,后边还有一堆成本,比如编剧团队要分钱、房租、水电等。有些团队为了省钱,干脆跑到一些非常偏僻的地方办公,以便降低房租成本。

另外,时间周期也很重要。

对于传统的影视剧而言,由于拍摄周期很长,比如一部电影拍了几年,在此期间,假设广电对送审样片提出要求,要重新修改、重拍、补拍等,额外花费几个月时间,对制片方来讲,时间压力没有那么大。

几个月时间,在几年的拍摄周期面前,便显得没有那么多了。

但是,对于网络微短剧来讲,由于拍摄周期很短,“翻台率”很高,如果一部剧的审核周期长达几个月,这个审核效率和速度,基本没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假设制片方一个月拍摄10部剧,但假设广电一个月只能给出2部的审核结论,则一大堆剧都会积压在广电那儿,delay在审核口。这会让整个行业的速度,都降下来,但由于单部片子的毛利很薄,一旦速度降下来,整个行业基本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萎缩。

电影的逻辑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果拍得好且很卖座的话。

但网络微短剧的逻辑是,薄利多销。

对于薄利多销模式的话,审核的速度需要跟上行业的速度,如果监管部门想要进行强审核的话。

个人理解,对于这种薄利多销模式,更合适的监管方式是,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标准、口径、红线,而不是像对待传统影视剧那样,实行延展度很长的强监管模式。如果要搞强监管模式的话,则审核的速度也需要快。

总的来讲,在跑得很快的马儿面前,拉缰绳的人,也需要跑得跟马儿一样快。如果你没法跑得一样快,跟不上,则需要换个思路,比如做好赛道、筑好篱笆,让马儿在有篱笆的赛道里自己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