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罪,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体——清王朝,孙中山,中华民族与国土疆域。
不与种族主义及狭隘民族主义者论短长,因为历史早已证明他们错了。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清末无疑是一个需要大书特书的历史时期。在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为救亡图存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等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披肝沥血。
孙中山及其战友们更是推翻了2000年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为青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背景——大厦将倾,麦秀黍离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碾压,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未曾遭遇的复杂局面,让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列强环伺,不仅迫使清王朝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试图利用大汉族主义者持有的“华夷之辨”理念来分裂清朝。
日本尤其热衷于利用满汉矛盾来分裂中国。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将目光投向了蒙古和东北(满洲)。佐藤信渊首倡将满洲与蒙古合并称之于“满蒙”,与“汉地十八省”分开,这便是 “满蒙非中国论” 的开端。吉田松阴也在《幽囚录》中把东北、蒙古和 “汉地18省” 并列,二者均为分裂中国提出了“理论依据”。
内藤湖南提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观点,和“东洋文化中心转移论”。声称清帝国是个 “外来政权”。
日本还制造了《扬州市日记》等伪书,煽动国内的反清排滿运动。
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告十八省豪杰书》更是广泛传播,宣传满清入关就是汉人亡国灭种,該书宣称:
—清朝统治者是外来蛮族,非正义取得政权。
- 日本出兵是为了替明朝报仇,呼吁中国人推翻清朝统治。
- 文中强调日本与汉人同种同文,有共同复兴中华的理想。
该文充分利用了满清政权的异族身份,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日本的蛊惑确实起到了加速中华民族分裂的作用,其后果远比武力征伐更加严重。
无独有偶,觊觎中国新疆,蒙古,东北的沙俄帝国唆使其御用历史学家米勒,也拋出了新疆,东北,蒙古,中国内地是并列的“学术著作”,还提出了两江流域(黑龙江乌苏里江)无主论。为沙俄分裂侵占中国提供理论依据。觊觎我国西藏的英帝国主义更是蠢蠢欲动。
让人痛心的是,在此风雨飘摇之际,革命党人秉持反清排滿观念竟然险些给日本,沙俄的 “满蒙非中国论”可乘之机 。日本“黑龙会”声明之所以全力支持孙中山竟是因为:支持孙中山是因为他们和“我们”目标一致。
二,孙中山及其同盟会战友们的错误观念
孙中山及其同盟会战友深受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影响,认为民族主义就是大汉族主义,中国的疆域就是传统汉民族的聚集地——汉地18省(疆域约为300~400万平方公里左右)。西藏,新疆,蒙古及满族的故乡东北地区均不在其考虑范围内。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旨在效仿朱元璋,将满清驱逐至东北,建立一个汉地18省的共和国。
这种观念受到“华夷之辨”,华夏正统和西方单一民族主义国家的影响,认为满人统治中国即为汉人亡国。
孙中山否认清王朝是中国政权,并高度赞扬朱元璋恢复中华的功绩,主张中国政权应掌握在汉族手中,排斥其它民族。
其他辛亥革命志士们都是类似观念,如:
邹容认为:满族跟汉族不是一路人,
章太炎指出:满洲没被汉族文化同化。甚至说 “西藏、回部(新疆)、蒙古这几个偏远的地方,爱咋地咋地”,
汪精卫主张:要先搞汉民族主义,把满、蒙这些 “异族” 赶出去,
孙中山竟然宣称:“满蒙可任日本取之。”
1893年孙中山与陆皓东组织广东兴中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掀起“排满”浪潮。关于这一口号,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是:“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说白了,就是传统中国的“华夷之辨”。更准确的说,这一口号乃是继承朱元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
1897年,他进一步提出了“汉人是汉种”的民族观。表示“满蒙可任日本取之”
1905年8月,中国革命同盟会宣告成立。孙中山,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作为正式宣言的《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将
“中国”定义为“汉族人的国家”。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会上公开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
一言以概之,孙中山将“华夷之辨”和西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国理论视为指导思想,主张通过“汉人汉族化,中华(华夏)文化汉族化,中国(人)汉族化”,最后实现“汉族国族化”
很显然,孙中山所要建立的国家,是——汉族国家(疆域为300~400万平方公里的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蒙回藏等)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不惜以“出租满洲”来寻求日本的支持!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出租满洲一事。除大汉族主义之外,在当时的革命党中,还盛行大亚洲主义,很多革命党人都具有强烈的亲日倾向。
在他们看来,日本人与中国人同属黄种人,都曾遭受欧美白种人的凌辱,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西方列强。为什么当时国人都把日俄战争称作种族大战?原因就在这里。
殊不知,经过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早已成为“西方列强”的一员。》
三,狭隘民族主义带来的危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清朝统治迅速瓦解,周边各族在帝国主义煽动下有走向独立的趋势:
蒙古王公大臣对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口号极为反感,认为中国将他们排除在外。沙俄趁机煽动分裂主义思潮,煽动蒙古独立,
1911年12月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
沙俄还东北煽动独立。
西藏人心惶惶,到处是汉番相杀的流言,汉番冲突不断。驻藏军队和西藏地方武装发生冲突,中国军队从西藏经印度被驱出。英国当局乘机煽动西藏达赖班禅等上层宣布独立。
日本则积极煽动东北和蒙古独立。(满蒙独立)
新疆也发生了大规模“排汉”风潮。
在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际,外蒙古宣布独立,西藏宣布独立,内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均出现了“排汉”风潮。沙俄,日本策划满蒙独立。
狭隘民族主义使新生的民国政权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四,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人的观点
毫无疑问,孙中山早期的民族观念是极为狭隘的,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事实,也不利于各民族间的团结。
反到是维新派已经从“华夷之辨”完成了到“华夷一体”的转变。在民族观方面他们的思想无疑更为先进。
康有为说:满清和汉人早就成一家人了
1902年,康有为在《辩革命书》中,认为各民族都是中国人,“皆吾同种”,反对笼统的排满,主张区分统治者与一般满族民众。
鿄启超提出 “合群救国”“大民族主义”,主张“先顾全国家,再谈民族,得保住领土完整和统一,”还创造了 “中华民族” 这个概念。
1903年,梁启超提出“大、小民族主义观”,反对“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
他认为清朝内的所有百姓都是中华民族,说“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外国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7年,杨度也从国家视野下做出类似阐释:“今中国之二十一行省,以及内外蒙古、回部、西藏,未尝有一焉不以为中国之土……汉、满、蒙、回、藏等族,同处一政府之下,为一国之国民。”杨度认为,狭隘的大汉族复仇主义只会造成国家的分裂,亡国是唯一的结局。
五,孙中山的转变,五族共和与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在与立宪派的反复辩论中,逐渐意识到一味“排满”过于偏激,并不利于革命发展和民族团结,于是开始对其民族思想加以修正。
他首先抛弃的,就是民族复仇主义。1906年,他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族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险局面更促使孙中山明白了自己的狭隘,随之完全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他说““凡属于蒙、藏、青海同胞, 在昔之受压迫者,今皆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 即皆取得国家参政权”。
1911年底,孙中山和袁世凯进行了谈判,双方达成了《满、蒙、回、藏待遇条件》,使得“五族共和”思想成为了南北方的共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表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五族共和”理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与此同时,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五族共和”理论纳入根本大法,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进一步确定了“民国是清朝领土与主权的正统继承者”的不争事实。
此后,清帝退位,并颁布了退位书,将清朝的全部领土主权转让中华民国,于是民国得以合法继承清朝的国土。
西藏、蒙古等地方政府都表示赞同五族共和,粉碎了日本、沙俄、英国等阴谋瓦解中国的企图。
天佑中华,孙中山及其战友们没有抱残守缺,坚持错误,辛亥革命使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进入共和体制,中华民族避免了分裂。
六,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体。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及中国法理疆域的最终形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是影响国家发展和彊域稳定的重要因素。从古代的“华夷之辨”到“华夷一体”再到现代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清王朝与孙中山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疆域稳固,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体”直至多元一体中华
民族形成。此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
从清朝入关提出了“华夷一体”的思想理念,有清一代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雏形,经过民国“五族共和”确立,再到中华民族最危急时刻,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中华民族的观念牢牢植根于全体中国人民心中。中国广袤的疆域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理念得以最终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