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DeepSeek本质上是中国本土人才突围的故事

500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不只是DeepSeek另辟蹊径的创新,更是那些另辟蹊径的年轻人。

这个不足140人的精悍团队,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甚至让国际科技巨头都为之侧目。

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研发团队,几乎全部成员均在中国本土完成高等教育,彻底颠覆了科技行业对人才来源的固有认知。

团队成员逾八成来自清华园、未名湖畔、康乐园等国内顶尖学府,海归人才比例不足5%,核心研发骨干中尚有在读博士生的身影。这支年轻劲旅的出现呈现出的是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发生深刻重构。

回望全球创新史,硅谷神话始终占据叙事中心。

斯坦福的创业基因、常春藤名校的智力集群、金门大桥畔的创投生态,构成了传统创新范式的金科玉律。

西方学界曾断言:以应试教育著称的中国体制,难以培养出真正的颠覆性创新人才。

DeepSeek粉碎了这一固有印象。

团队成员在算法创新、模型架构等核心领域的突破,既印证了本土高校育人模式的嬗变——从往日"填鸭式"教育到强调批判思维与跨学科实践的蜕变,彰显了国家持续二十载的教育改革在数理基础学科领域结出的硕果。

创新的火种已然燎原。

DeepSeek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科创生态持续进化的必然产物。其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持续投入:过去二十年间,中国高校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等前沿阵地相继落成,校企联合实验室如雨后春笋。如今在量子计算、AI框架等尖端领域,中国学者的论文引用量已稳居全球前列。

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才流动层面。曾几何时,"赴美深造成才"是华人科学家的集体记忆。

随着国产大模型惊艳世界、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而美国科研大门越关越紧,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了扎根故土。

当杭州的算法工程师与波士顿的AI科学家同步攻城略地,当深圳的硬件极客与特拉维夫的芯片专家隔空切磋,人类科技史迎来真正的"平权时刻"。

当然,冷静审视中美创新差距依然存在。硅谷四十载积累的创投体系、专利壁垒仍构成现实挑战,但对正处加速度中的中国创新生态而言,这场世纪竞逐方才揭开序幕。仅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风险投资额已突破500亿人民币,华为、阿里、小米等诸多企业的研发基地集聚了一大批精英。

是的,我们仍然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有不小的差距,而一些国内人士也总是热衷于谈论我们怎么不行、怎么不能,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能?

这不是在高唱“厉害了我的国”的高调,而是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大势下,我们必须看到,改变我们的不行和不能,其路径就深藏在“为什么我们能做到”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充分发挥和扩大“我们能做到”的积极效应。

DeepSeek的成功密码,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传奇,更预示着千年文明古国在数字时代的复兴之路。

站在历史长河回望,这或许正是中国自主创新力量觉醒的新起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