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贸易战,中国想和美方谈判,为什么又出台了这5项措施呢?

在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先后与特朗普通话并同意加强边界安全并努力遏制芬太尼流入美国之后,特朗普决定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被推迟一个月执行。而特朗普对于中国那 10% 的加税并未松口。对此,中方连出5招:从2月10日起,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10% 、15% 的关税;将美国两家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对谷歌展开调查;限制部分稀土出口;向 WTO提起诉讼。中方的这几项反制措施还是比较节制的,为未来中美谈判留下了空间。既然中国想和美方谈判,为什么又出台了这5项措施呢?

中方的五项反制措施看似强硬,实则兼具策略性与克制性,既回应了美方的单边关税措施,又为未来谈判保留了空间。这种“以斗争促合作”的逻辑背后,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与推动对话之间的平衡考量。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反制措施的核心目标

1. 维护合法权益与规则秩序  

   中方明确指出,美方以“芬太尼管控”等理由加征关税的行为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向WTO提起诉讼并采取关税反制,中国不仅捍卫自身利益,也强调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例如,中国商务部强调,美国的做法“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2. 对等回应与精准施压  

   中方的关税反制选择对美国具有战略意义且可能影响其国内利益的关键商品,例如能源(煤炭、液化天然气、原油)和汽车产业(大排量汽车、皮卡),税率分为10%和15%,幅度低于美方对华加征的10%关税。这种“精准打击”既表明反制决心,又避免全面升级冲突。例如,美国液化天然气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2%,加税可能直接影响其能源企业利益。

3. 技术性反制与产业链博弈  

   对钨、碲、铋、钼、铟等关键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直指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供应链弱点。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限制出口可增加美方相关产业的成本压力,强化中方谈判筹码。同时,将两家美国企业(PVH集团和因美纳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是对其歧视性商业行为的直接回应,警示其他企业遵守市场规则。

二、为谈判留空间的策略设计

1. 反制力度克制,避免全面对抗  

   中方的关税加征范围集中于特定商品,未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品领域。例如,2024年中国自美进口的加税商品价值约140亿美元,仅占进口总额的8.6%。这种“有限反制”既表明立场,又防止贸易战螺旋升级。相比之下,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曾对美大豆等大宗商品加征25%关税,此次措施显然更为审慎。

2. 法律与外交手段并用  

   通过WTO诉讼将争端纳入多边框架,既展现对国际规则的尊重,也为后续谈判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多次表态“愿与美方对话”,传递开放态度。例如,商务部强调“中方对谈判和合作保持开放态度”,暗示反制措施并非终点,而是推动对话的杠杆。

3. 时间窗口与政策弹性  

   中方将关税生效时间设定为2月10日(美方措施生效后9天),为谈判预留缓冲期。此外,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稀土出口管制的具体执行细则等,均留有调整余地。例如,稀土管制公告明确“符合规定的出口将予以许可”,未全面禁运。这种弹性设计可随谈判进展灵活调整,避免僵局。

三、为何“边打边谈”?

1. 博弈心理与威慑效应  

   中方迅速反制打破了美方“单方面施压即可获利”的预期。例如,美方宣布加税后,中方在24小时内公布反制措施,并同步启动WTO诉讼,展现“以战止战”的决心。这种威慑可能促使美方重新评估升级冲突的代价。事实上,美方在反制措施公布后不久即传出特朗普希望与中方领导人通话的消息。

2. 国内经济与舆论压力平衡  

   中国需兼顾反制措施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瑞银分析指出,若美方10%关税持续,可能拖累中国GDP增速0.3-0.4个百分点。因此,中方需通过有限反制控制经济成本,同时借助政策支持(如扩大财政赤字)对冲外部冲击,为谈判争取时间。

3. 国际形象与多边合作需求  

   中方通过WTO诉讼和强调多边规则,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尤其是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支持。这种“规则制衡”策略可削弱美方行动的合法性,增强中方在谈判中的道义优势。

四、未来谈判的可能路径

1. 短期:技术性磋商与局部妥协  

   双方可能围绕关税清单范围、稀土出口管制细则等具体问题展开磋商。例如,美方或要求中方放宽对能源产品的加税,以缓解其国内通胀压力;中方则可能寻求美方推迟或缩小加税范围。

2. 中期:结构性议题与规则重塑  

   若谈判深入,焦点可能转向科技竞争(如谷歌调查反映的数据安全争议)、供应链安全(稀土管制)等长期矛盾。中方或要求美方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换取部分反制措施的松动。

3. 长期:多边框架下的制度性安排  

   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推动规则修订,或成为中方塑造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途径。例如,若WTO裁定美方违规,可能为中方后续反制提供更广泛的法律授权。

综述,中方的五项反制措施是“防御性博弈”的典型体现:既通过精准打击维护核心利益,又通过克制留有余地,为谈判创造可能。这种策略既源于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清醒认知,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规则框架下应对挑战的成熟度。未来的谈判进程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斗争”与“合作”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利益交汇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