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危机、中美AI竞争与国运,达利欧给出了警告

瑞・达利欧,这位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最近出了本新书《国家如何破产》。他在书里把美国的债务问题和中美在 AI 领域的竞争分析得透透的,还用历史周期来类比,就像在讲一个跨越时空的大故事。

美国的债务危机:躲不过的 “大债务周期” 终点

达利欧说啊,债务危机可不是啥偶然发生的事儿,而是经济系统自己内部规律的必然结果。他弄了个 “大债务周期” 模型,把美国现在的情况放在一个 80 年的历史框架里去看,就像给债务危机拍了个 “X 光”,把它的来龙去脉都给照出来了。

他把信贷体系比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比喻挺形象的。信用就是经济的血液嘛,可要是债务规模超过了收入增长的承载能力,那整个系统就相当于得了 “动脉硬化”。你看,2025
年美国联邦政府预计要支付的债务利息都超过 1 万亿美元了,占到财政总收入的 25%。这就形成了个 “债务死亡螺旋”
啊,债务越多,利息负担就越重,赤字也被越推越高,最后政府只能靠印钞来缓解危机。

债务周期被他分成五个阶段,就像人生的不同阶段一样,以美国来看,可以分成:

稳健货币阶段(1944 - 1971 年):那时候美元和黄金挂钩,债务水平还算可控,就像年轻人刚工作,收入稳定,债务也不多。

债务泡沫阶段(1971 - 2008 年):私人部门开始过度借贷,金融衍生品满天飞,就像人开始盲目消费,信用卡刷个不停。

市场见顶阶段(2008 年至今):次贷危机爆发,政府不得不接手债务,就像人发现自己欠了太多钱,只能找家里帮忙。

去杠杆化阶段(当前):央行通过量化宽松(QE)来买债务,结果引发了通胀,就像人开始节衣缩食还债,但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

危机消退阶段(未来):债务重组和货币贬值可能会成为必然选择,就像人终于还清了大部分债务,但生活质量也大不如前。

达利欧说美国现在都快到 “去杠杆化” 阶段的末期了,标志就是长期利率上升和短期利率停滞的背离,这说明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越来越严重了。

达利欧提出了个 “3%
方案”,就是把财政赤字控制在 GDP 的 3%
以内。听起来挺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啊。如果政府紧缩财政,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就像家里突然断了收入,日子肯定不好过;要是继续印钞,那货币贬值和购买力缩水的速度就会更快,就像家里印假钱来维持生活,迟早会出大事。历史上罗斯福新政通过退出金本位制实现了债务货币化,可现在的美国不一样了,美元要是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都动摇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AI 竞争:重塑全球权力格局的 “国家级战争”

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达利欧把 AI 技术竞争看成是 “中美两国输不起的战争”。他说 AI 不仅是经济竞争的关键,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影响比工业革命还大,直接决定未来 50 年全球的秩序。

首先,是中美的差异化竞争路径。

美国在芯片这些底层技术上有优势,就像有个好底子;但中国靠着庞大的应用场景和低成本制造能力,说不定能在 AI
落地方面实现反超。比如中国用 “廉价芯片 + 制造业嵌入” 的策略,在机器人、智慧城市等领域快速普及技术应用,这有点像当年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精益生产超越美国汽车工业。

还要考虑AI 对经济和军事的颠覆性影响。

达利欧强调 AI 的核心价值在于能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军事能力。

经济层面,AI 驱动的自动化会重塑全球供应链,低端劳动力可能会被替代,数据和算法成了新的生产资料,就像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一样。

而在军事层面,自主武器系统和网络战结合在一起,可能会打破传统的军事平衡,形成 “算法霸权”,就像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一样。

所以啊,AI 领域落后了,国家主权都可能受到威胁,这就难怪美国政府会用 “科技冷战” 的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了。

不过,达利欧也看到了AI当前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技术泡沫。

他把现在 AI
资产的高估值和 1990 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相比,说市场太乐观了,忽略了利率高企和盈利滞后的问题。但他也承认,AI
泡沫和债务泡沫本质上不一样,前者代表着生产力的未来,后者只是过去债务的累积。所以虽然 AI 投资有短期风险,但为了国家的长期生存,这是个
“必选项”。

债务和技术的双重博弈:中美国运的交叉点

下面谈谈看法。

达利欧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单独分析债务或者技术问题,而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看,揭示了两者相互作用是怎么塑造国家命运的。

他注意到了债务危机对科技投入的挤出效应,这是深刻的理解。

美国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超过 1
万亿美元了,这已经挤占了它在 AI
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投资。而中国通过国有资本主导的模式,能把资源集中投向战略领域,比如量子计算、半导体,这就形成了 “举国体制”
的优势。达利欧暗示,如果美国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它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可能就被慢慢侵蚀了。

AI
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可能会成为解决债务危机的
“良药”。比如自动化能降低生产成本,智能财税系统能优化税收效率,这些都可能增加政府收入。不过技术红利需要时间才能兑现,而债务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达利欧认为,中美竞争的关键在于
“谁能更快地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实际的经济增长”。

另外,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认识到AI竞争对美元霸权可能带来的影响。

他在之前的书里就预言美元霸权会衰落,这次又进一步说,AI
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加速这个进程。如果中国在 AI
应用方面确立了优势,人民币的数字化(比如数字人民币)和技术输出结合在一起,就会削弱美元在跨境交易中的地位。到时候,债务危机和技术落后的双重压力,可能会让美国陷入
“帝国黄昏”。

不过,达利欧的模型也有局限。

虽然达利欧的分析听起来挺有道理,但他的理论框架还是有争议的。

比如历史决定论的陷阱。他的债务周期模型太依赖历史的重复性了,可像 AI 这样的技术革命可能会打破传统的周期规律。

又比如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很难用模型去量化。中美竞争不只是经济和技术上的事儿,还包括制度、文化这些软实力因素。

至于他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希望美国实现“3% 赤字目标”,缺少能与各方力量达成一致的具体政策路径,也没考虑全球合作的可能性。

不过达利欧的贡献在于,他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思维的方式。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做决策都得建立在对 “机器怎么运行” 的深刻理解上。就像投资者买黄金来对冲货币贬值,国家押注 AI 来争夺未来的话语权,本质上都是顺应和利用周期规律。

《国家如何破产》这本书不光是本经济预言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策略的指南。达利欧警告我们,美国的债务危机和中美在 AI

领域的竞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谁能更好地管理系统性风险,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里占得先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他的启示也很深刻。在这个货币贬值和技术颠覆的时代,只有理解
“实际购买力” 的价值,并且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变化,才能在经济和技术的双重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