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牛津演讲引爆关注:三大提议,关乎世界和平与未来发展

500

2024年11月27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历史上首位受邀的中国智库界人士,在拥有200余年历史的世界顶级演讲平台——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发表专场演讲,并接受牛津辩论社社长的访问及现场提问。

500

王辉耀理事长此次在牛津辩论社的演讲中首先深入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和个人发展与时代的风云际会,以及中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三项关于全球治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以下为演讲全文:

牛津辩论社的社长、各位成员,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能在这个享有盛誉的辩论社发表演讲,我深感荣幸。

当我抵达牛津时,我记得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天,狄更斯的话语在我们面临充满对立的世界时,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时代。全球经济不断扩展,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跨文化交流也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创造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全球性挑战。持续的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已经使整个地区动荡不安,并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风险的担忧。同时,气候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后果,从毁灭性的山火到海平面上升。全球大流行病,如新冠疫情,也暴露了我们公共卫生系统的脆弱性。此外,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伦理和经济上的困境,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日益严峻的债务问题。

在这一关键时刻和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携手为更美好的未来奋斗。像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全球大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牛津辩论社是一个著名的讨论这些紧迫问题的平台。我非常荣幸今晚能在这里分享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500

请允许我首先分享一下个人经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如此热衷于全球化和搭建国际桥梁。

我出生在成都,四川省的省会,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大熊猫的故乡,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味的四川菜而闻名。在过去的45年里,我亲眼见证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取得的巨大变革与发展。

17岁时,和我这一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我被送往农村,参加“上山下乡”运动。那段时间,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与农民们一起劳动,既艰难又充实。那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也没有足够的食物。我们只能依靠水井取水。冬天的寒冷异常刺骨,为了取暖,我只能喝加了辣椒的热水。那时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环境使人难以维持身心的完整。每天只有工作,从黎明到黄昏。我的日收入仅为20分,约合3美分。由此可见,中国是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的。那是我人生中非常艰难的时光,但我珍视那台小收音机,它将我与外界连接,让我在困境中窥见了希望与知识的光芒。

1977年冬天,村广播响起了一个消息:“政府将恢复高考”,这项在特殊时期暂停了十年的考试制度将重新启动。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抓住机会,通过我的收音机用《跟我学》学习英语。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这一变革,促使我开始接触并拥抱全球化。它不仅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也重塑了我的未来。

第一次高考报名时,经历了十年的积压,600万考生争夺仅有的25万个名额,大学的录取比例高达1:25,竞争异常激烈。幸运的是,我最终考取了英美文学专业的本科学位,这为我后来的国际事务参与奠定了基础,也为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机会之门。

获得本科学位后,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工作。后来,我有机会前往加拿大攻读MBA学位,我是首批从中国赴加拿大学习MBA的学生之一。随后,我又在英国的西安大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还曾成为哈佛肯尼迪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并在布鲁金斯学会担任访问学者。亲自走出中国,亲眼看到世界的样子,与我之前的经历截然不同。这些学习经历帮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我将自己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例子,深刻感受到其中带来的巨大益处。

在加拿大学习后,我为加拿大最大一家跨国公司之一的SNC-Lavalin工作。后来,我又通过多轮竞争,应聘上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驻香港及大中华区的首席贸易代表。这些年对中国来说也意味着巨大的变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国。90年代我回到中国后,创办了一家公司,成为了一名海归创业者,持续多年。当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如何将创业精神发扬光大。随后,我重返学术界,作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教授国际管理课程。

小时候,父母常对我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深刻影响了我的世界观。由于他们在中国广袤的铁路网络中担任工程师,他们经常带我到许多地方旅行。这些经历培养了我对中国以外世界的兴趣。我的父亲曾前往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建设首条中非铁路,这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我的母亲的曾祖父是湖南岳麓书院的院长,这所书院有着千年的教育历史。

在经历了创业和学术生涯之后,我开始思考未来如何发展,能够将我在政府、商界和学术界的经验结合起来。于是,创办一个全球化智库的想法便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与苗绿博士于2008年共同创立了全球化智库(CCG)。那时正是中国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时候,我记得它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象征着全球化。这激发了我在中国创办一个专注于全球化的民间智库的想法。但在当时,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为什么你要把你的智库称作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西方化和美国化,你不能称它为全球化。全球化至少也是把双刃剑,你可以称它为经济全球化。”但我们坚持推进全球化叙事,举办全球化论坛,出版大量全球化书籍。我们创办CCG的使命就是搭建桥梁,促进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在我们新确立的智库理念“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的指引下,我们不断努力成为全球连接者、桥梁建设者和跨文化适应者,推动中外相互理解与合作。

CCG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新生事物,并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智库之一。我很高兴地说,CCG在过去的17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CCG持续成长与发展,深入研究中国全球化问题的关键领域,同时为国内外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CCG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首个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智库。在国内外多个权威智库排行榜单均被评为中国社会智库第一。CCG拥有专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是国内最大的社会智库之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CCG连续四年跻身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CCG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疫情期间第一个出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智库。我们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前往六个国家,积极与不同的全球社区和政府官员互动,架起了中国与外界之间的桥梁。自疫情爆发以来,我亲自主持了近100位全球顶尖思想领袖的CCG全球名家对话,对话嘉宾包括吉姆·欧尼尔、马丁·沃尔夫、托马斯·弗里德曼、格雷厄姆·艾利森、劳伦斯·萨默斯、约瑟夫·奈、瑞·达利欧、阿兰查·冈萨雷斯、帕斯卡尔·拉米、尼尔·弗格森等。相关的视频可以在YouTube和我们的网站上观看。在英国,我与马丁·沃尔夫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视频已被观看约两百万次。我还与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吉姆·欧尼尔和英国教授尼尔·弗格森进行了交流。当我与劳伦斯·萨默斯对话时,他说:“辉耀,你看,中国已经使8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一成就堪比英国的工业革命。”我还与曾任世贸组织总干事的帕斯卡尔·拉米进行了交流,他说:“贸易至关重要,全球化不会停止。”

我们已经出版了超过100本关于全球问题的中英文书籍,以及多份研究报告,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人的高度评价。一个中国的全球智库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意义深远。我们创办了三份英文通讯:Pekingnology、The East is Read和CCG Update,这些通讯覆盖了来自全球不同政府机构、跨国新闻机构和智库的30,000名精英订阅者。保持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窗口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17年中,CCG为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于国内外问题的建议和提案,许多提案已被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采纳。多年来,CCG举办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外的成千上万名参与者。CCG还与多个全球知名论坛合作,如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雅典民主论坛、多哈论坛、布莱德战略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共同推动更具平衡性和建设性的对话。

CCG还举办了许多外国外长来访活动,向他们展示中国智库的观点。今年,我们也很自豪地开始定期在北京举办国际大使圆桌午餐会,收到了积极的反馈,并与50多位外国驻华大使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对话。CCG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中外国际交流的积极平台。

今天,当我们齐聚在牛津大学这片庄严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环境中,我作为一名智库成员和见证中国独特经验的人,愿提出三项具体的建议:

首先,我提议召开一个联合国和平峰会,结束乌克兰和中东地区的战争。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在24小时内宣布将结束乌克兰战争。中国也在助力推进和平进程,并发布了12点乌克兰和平计划的提案。同样,中国与巴西联合提出了6点乌克兰和平计划。中国与巴西和南非一道,形成了“和平之友”倡议,旨在促进乌克兰和平。

中国作为调解者的角色日益重要。其经济影响力和外交关系使其能够推动对话,而其他国家可能在这方面面临困难。例如,中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双重联系赋予中国无与伦比的经济优势,使其能够充当中立的调解者。中国还可以参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工作。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最近的外交成就,如促成伊朗与沙特阿拉伯恢复外交关系,展示了其能力。中国利用其作为两国最大石油进口国的地位,推动了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和解。不久前,中国在北京召集了14个巴勒斯坦派别会议,促成了《北京宣言》的签署,旨在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激励朝鲜加入中日韩三方对话,甚至鼓励其参与区域性框架,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推动朝鲜半岛和平。

我认为和平是当今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中国、美国、欧盟、英国和全球南方国家必须携手合作。我们必须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世界和平。早在2022年3月俄乌战争刚爆发时,我就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呼吁召开七方会谈,即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加上欧盟和乌克兰。为乌克兰及该地区实现和平刻不容缓。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提议——大家共同努力,召开联合国和平峰会。

我的第二个提议是应对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

几周前,西班牙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我们正在目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必须遵循《巴黎协定》的指导方针,并为此付诸行动。

十年前,北京被浓厚的雾霾笼罩,呈现出一幅令人沉痛的景象,仿佛是查尔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描绘的19世纪伦敦那种充满煤烟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的污染物,摩天大楼被遮蔽,日常生活被灰色的阴霾笼罩。那时,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其屋顶安装了一个污染监测设备,并开始每天发布PM2.5空气质量数据,突显了应对污染危机的迫切性——尤其是因为北京多一半的污染源来自于堵塞城市交通的汽车排放。这一令人震惊的局面引发了中国公众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性的广泛觉醒。

由于北京60%的污染源来自汽车排放的燃烧污染。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开始发展电动汽车(EV)的原因。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中国迅速实现了转型,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90%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国正在引领绿色能源转型,而这一转型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尽管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产能过剩和供应过剩提出了质疑,但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如果《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全球每年必须在清洁能源投资上投入4.5万亿美元,而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仅为1.8万亿美元,这远远不足以造成供应过剩或产能过剩。我们应当放下分歧,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我很高兴看到英国没有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轶事:许多年前,美国总统里根曾问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如果外星人袭击美国,苏联会来帮助我们吗?”戈尔巴乔夫回答说:“会。”然后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如果外星人袭击苏联,美国会来帮助我们吗?”里根也回答说:“会。”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外星人”就是气候变化——这一威胁全人类的挑战,要求我们集体努力和合作来克服。当我们面对这些共同的挑战时,没有理由分裂。我想强调的是,气候变化是最大的威胁,它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让我们已经抛开分歧,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因此,我提议每年举办一次G10峰会,将世界上10个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汇聚一堂,集中精力寻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最后一个提议是关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这是把双刃剑,需要全球治理。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是如今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它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很高兴看到英国在这一领域发挥了一些领导作用。两年前,伦敦举行了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强调了将人工智能视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紧迫性,中国也积极参与了讨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工智能国家,如果美国和中国各自为政,不进行合作,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

2024年6月,法国驻华大使和德国驻华大使联系我,说:“辉耀,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起做点什么?让我们在CCG举办一场关于中欧人工智能的研讨会吧!”因此,我与德国驻华大使和法国驻华大使共同主持了2在CCG举办的研讨会,旨在强调人工智能治理和监管的紧迫性。欧洲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新的法规,并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充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调解者,为缓解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做出巨大贡献。

本周末我将返回北京,开始准备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我邀请了法国大使,我们将有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议题。你们知道,法国将在2025年2月举办全球人工智能行动峰会。这些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各位女士、先生们,

在我们迈入一个充满巨大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时,显而易见,全球合作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我们是在应对地缘政治冲突、抗击气候变化,还是在塑造数字经济,大国——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共同责任将决定我们这个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未来。COVID-19大流行让我们看到了在人类没有相互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是多么脆弱。世界上有太多紧迫的问题需要大国携手合作解决。

历史告诉我们,当各国携手合作时,它们能够克服那些最艰巨的困难。通过促进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并充分发挥我们的集体力量,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可持续和繁荣的全球共同体。

因此,我也真诚希望享有盛誉的牛津辩论社能够提供一个国家之间对话的平台。

让我们怀着共同愿景、致力于合作,确保今天的挑战成为明天的机遇。团结一心,我相信我们能够为子孙后代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