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崇尚超级小强,正当中国开启并购狂潮之时

美国开始崇尚超级小强,正当中国开启并购狂潮之时。美国工业巨头霍尼韦尔,正在试图分拆它的业务,一拆为三变成航空航天、自动化业务和先进材料部门。三家独立子公司的体量,将分别是150、180亿美元和40亿美元。

霍尼韦尔为什么要分拆,在于它的股市表现实在太弱。近400亿美元的收入,然而市值只有1500亿美元。而对比起来,GE的一拖三的模式,则交出了一份“分则强”的有力股市答卷。自从2024年完成分拆以来,GE医疗、GE航空航天和GE能源等三家公司已经是2022年市值的四倍。GE航空收入为400亿美元,而市值则是2150亿美元,是分拆前的两倍。

GE一拖三,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商业分合模式。这让那些激进投资管理者自然看在眼里。霍尼韦尔也正在受到一家激进基金经理的攻伐,后者认为GE模式才是成功的。这将迫使霍尼韦尔管理层再也无法将这个巨头维持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

公司的拆分总是让人有点伤感,似乎分家总是一种实力变弱的表现。其实绝非如此。

美国股市追求的永远是利润,而不是体量。美国股市常青树艾默生将自己的体量在过去十年缩小了一倍以上。150亿美元的收入,硬是把自己“请出了财富500强”的名单。但它的盈利丝毫没有减弱。从资金利用效率而言,反而强大很多。由于现金流充沛,它从容地转向大量收购软件公司。同样,美国最富创新的制造业3M公司在过去五年,几乎保持300多亿美金的收入不变。

反观中国,并购正在进入全新的高潮之中。人人都喜欢做大收入做大公司体量。中国跟美国的企业,进入了“追求体量”还是“追求利润”的两条绝然相反的不同通道。

而随着霍尼韦尔的分拆,我们需要再次思考“体量、利润和市值”的关系。这业让GE为了解决疲惫的负担而在2022年决定一拖三分拆的决策,越发变得回味无穷。

在2015年前,GE一直是全球工业翘楚,为其他工业企业带来价值探索的无穷乐趣。而当它面临困境,决定壮士断腕“做小自己”的时候,则再次为全球工业创造了一个商业估值的新模型。

实际上美国的股市似乎正在变得简单化,他们希望一个公司有清晰的价值主张。想起当时从惠普电脑分解出安捷伦分析仪器,又从安捷伦载分出是德电子示波器,其实都是这个逻辑在驱动。

只是这两年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丹纳赫收购了那么多的企业,但是也大手笔的在过去十年大手笔地分拆两次。这也使得它依然在全球市值Top100中名单之中,以1500亿美元的市值,排名80多名的位置。(第一是苹果的3.5万亿,而仪器仪表全球第一的赛默飞业排名50名左右)。

天下熙熙,皆为商利来。美国攘攘,皆为市值往。未来的企业版图,是走向多元化的联邦业务,还是垂直王国,此刻正是中美企业选择不同方向的分叉口。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