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楷模,新一代学习传承的英雄!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逝世。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三十年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可以说,黄老是新中国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楷模,也是新一代学习传承的人民英雄!

 核潜艇被称为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在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和技术上封锁,妄图以此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当时面临重重困境的严峻程度远超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 为捍卫万里海疆,中国求助苏联要造核潜艇,赫鲁晓夫却说中国想造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面对赫鲁晓夫的拒绝,毛泽东主席愤慨地说:中国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核潜艇早研制出来一天,中国就可以早一天摆脱核讹诈。 

 面对的是核潜艇技术的“无人区”,没有人见过核潜艇,也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秉持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坚定信念,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人员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用传统设备算出了首艘核潜艇数十万个数据。在无数次反复试验后,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在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下,硬是集中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靠着黄旭华等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努力,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当时全球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和围困,不仅没有让中国人民沉沦下去。反而促使中国人民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道路,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创造出一系列国之重器与科研成果。 

至今,美国等西方仍然在对中国的创新发展进行封锁、经济贸易卡脖子,但在钱学森、黄旭华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激励下,新一代科研工作者面依然保持面对困境永不言败的精神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气概,为国为民创新发展,取得了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等巨大成就,并给世界异乎寻常的震撼。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黄旭华等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事,做隐姓埋名人,将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这种伟大精神与崇高信仰,至今依然在激励着每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去夺取创新突破的新胜利。

站务

全部专栏